馬屬於草食性動物,馬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奔馳;毛色複雜,汗腺發達,胸廓深廣,心肺發達。其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聽覺和嗅覺敏銳。分布於歐亞大陸、非洲和南北美洲。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釐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釐米,所謂矮馬僅高60釐米。馬也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擁有驚人的長期記憶力。
根據《動物行為》雜誌刊登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馴馬師等它們熟悉的人有過愉悅經歷的馬——尤其是那些受到鼓勵的馬——在分開幾個月後更有可能記住這些人,同時也對這些人表現出更大的喜愛。馬的嗅覺是很發達的,是信息感知能力非常強的器官,這使它能在聽覺或其他感知器官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很容易接受外來的各樣信息,並能迅速地做出反應。
發達的嗅覺與靈敏的聽覺以及快速而敏捷的動作完美結合,是千萬年來馬進化成功之處,也是馬為人類貢獻的主要生理特徵。馬識別外界事物、適應環境、鑑別汙水或有害的飼草飼料都是要靠嗅覺的,它對嗅覺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它利用自己的嗅覺也能建立後效性為。
馬的行為是其固有的生理反映,而我們人類正是根據馬的行為特徵來接近、控制、訓練、調整馬匹,讓它為人類作出貢獻。只有了解馬的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才能做到正確地餵、管、調、使,發展馬的有益行為,調教出性能優異的好馬,充分發揮馬的運動效能。馬眼位於頭部兩側,全景視面可達330~360度,只有尻部後方才超出它的視野。
因此,馬能夠感覺有什麼東西接近它。但馬眼球呈扁橢圓形,由於眼軸的長度不良,物象很難在視網膜上形成焦點,看物體只能形成模糊的圖像。馬是認識主人的,但突然接近馬時,它分辨不清你是誰。因此,需要以聲音向馬打招呼,不要以為它已經看清楚了。但是我總是覺得馬的眼神像一潭深泉,透徹而又深不可測。我一直覺得馬可能是一種會說話的動物,就像<西遊記>中的白龍馬一樣,它是通人性的,懂感情的動物。
其實我覺得不單單是馬,每一種動物都是通人性的,他們對人都有特殊的感情,例如:警犬。他真的是警察最好的拍檔,他們懂得安慰,懂得鼓勵,即使他們不會用語言表達,但是他們總是在努力的表現出他們是可以讓人依靠的。世間有很多種表達感情的方式,只是他們使用的方式有些不同罷了。
馬的睡覺方式很特別,它睡覺不一定非在晚上,更不是一覺睡到大天亮。要是沒人打攪它,它可以隨時隨地睡覺,站著、臥著、躺著都能睡覺。大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來差不多有六個小時。天亮以前的兩個小時,馬睡得最香。馬站著睡覺繼承了野馬的生活習性。
野馬生活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草原地區,在遠古時期既是人類的狩獵對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動物的美味佳餚。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與敵害作鬥爭,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奔跑來逃避敵害。而豺、狼等食肉動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隱蔽的灌木草叢或土巖洞穴中體息,夜間出來捕食。野馬為了迅速而及時地逃避敵害,在夜間不敢高枕無憂地臥地而睡。
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著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測。家馬雖然不像野馬那樣會遇到天敵和人為的傷害,但它們是由野馬馴化而來的,因此野馬站著睡覺的習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來。 除馬外,驢也有站著睡覺的習性,因為它們祖先的生活環境與野馬極為相似。
其實馬也是有起源的,他跟人是一樣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我們看到的馬的樣子。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體長約1.5米,頭部和尾巴都很長,四肢短而笨重,行走緩慢,常在森林或熱帶平原上活動,以植物為食。體格矮小,四肢均有5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釐米。前肢低,有4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
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溼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複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我們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裡馬。千裡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夫的手裡,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裡面,不因為日行千裡而出名。
我們也聽到過:是金子總會發光。可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很難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人才的培養,但是在古代,人們食不飽、穿不暖。根本就無暇顧及他到底是不是千裡馬,當時人們的腦子裡應該只有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吧!
馬也總是會打響鼻。馬的鼻腔分呼吸區和嗅覺區兩部分。呼吸區在鼻腔前部,能分泌黏液,有防止塵土和異物進入呼吸道的作用。嗅覺區在鼻腔後部上方,大腦嗅覺神經末梢就分布在這裡。它的神經細胞具有鑑別飼料,水質,以及辨別方向,尋找道路的功能。馬打響鼻,就是為了排除鼻腔裡的異物,保證呼吸道暢通,以利於準確鑑別食物,辨認道路與方向,有時候是馬受驚時也容易打響鼻。
我相信我們都聽說過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它身高八尺五寸,長長的頸項,顯得偉岸無比。骨骼生有翅翼,翼的邊緣有一圈彩色的鬢毛,引頸長嘯,發出動聽的和諧的聲音。這是多麼神採駿逸的形象,多麼瀟灑昂揚的身姿。
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徵。古人常常以「千裡馬」來比擬。千裡馬是日行千裡的優秀駿馬。相傳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常常騎著他巡遊天下。
八駿的名稱: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裡;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裡。
有的古書把「八駿」想像為八種毛色各異,分別有很好聽的名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其實,駿馬的神奇傳說都是在形容賢良的人才,切莫真的信為神話。
馬的精神,是忠誠,是高貴,是奔馳,是不可徵服。馬的神韻,則是馬在與人類同生死,共榮辱的歷史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奉獻美的史詩。縱觀歷史,馬,從遠古的沙場塵煙中馳騁而來,雄渾、高昂、豪邁、幾千年來,馬用自己的力量和赤誠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隨著人類的發展流動為一種精神,成就了源遠流長的神韻。
馬,是保家衛國,懲惡揚善,匡扶正義的英雄,徵戰疆場,馳騁翱翔的翅膀,從人類的發展中去追溯馬的精神,更能感受到馬是人類最親密、最友善的朋友的真正含義。
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馬對人類的幫助是巨大的,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雖然現在生產力有所提高,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馬曾經也是馳騁戰場的風雲人物,我們應該永遠記得它們,尊敬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