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2020-12-12 澎湃新聞

人物名片:周平紅,國際知名消化內鏡專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民進上海市委醫療衛生專委會副主任,以第一完成人先後榮獲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20年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稱號。

2019年,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周平紅教授和他的團隊正在開創世界內鏡學的「中山標準」。大批外國醫生慕名排隊到中山醫院學習。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周平紅領銜團隊完成的項目「內鏡微創治療食管疾病技術體系的創建與推廣」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將「禁忌症」改寫為「適應證」

「可以說,對胃腸道夾層腫瘤——黏膜下腫瘤的治療,包括內鏡全程切除術等方面,我們領先歐美整整10年。」周平紅用略帶泰興口音的普通話說著……

「我2006年有幸赴日本學習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消化道早癌,該技術可整塊切除病變,術後復發率低,日「本國內在97年就已經成功開展並應用此項技術,當時第一次見到日本奧林巴斯公司生產的治療器械」。按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觸動很大。回國後,周平紅依樣畫葫蘆自製內鏡工具,去肉聯廠豬的身上「尋找感覺」,同時耐心聽著師傅們「傳經送寶」。

當年,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國內率先開展食管、胃和大腸早癌ESD治療的團隊之一,並於第二年率先將該技術應用於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建立併發症防治體系,將其命名為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2009年,他最早在《內鏡外科》、《結直腸疾病》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中國人ESD相關學術論文;在開展隧道內鏡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基礎上,他所在團隊原創了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業界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基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症「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

十幾年來,周平紅經歷了從國內同行「懷疑目光」到「期盼眼神」,再到後來國際同行開始時的「同聲質疑」,逐步轉變為「紛至沓來」「觀摩取經」。期間,他經歷了「成長的辛酸」、「無奈的微笑」……記得那是2014年冬天,德國杜塞道夫消化內鏡國際會議上,作為會上的演示案例,一位18歲的小姑娘被推入手術臺,她的胃裡有三個瘤,內鏡全層切除還是剖腹切胃手術,此時的周平紅與德國消化道專家們產生了嚴重分歧,背後折射了國外同行對中國消化內鏡技術的質疑,支持德國專家的聲音佔了大多數,他只能配合腹腔鏡下把小姑娘的胃切除了一半。切下來後,他將標本剖開看,發現該「瘤」沒有明顯包膜、容易出血、深入到肌肉層、黃色顆粒等特徵,判斷是異位胰腺,當時在場的多國專家一致表示,「NO」。他們認為是間質瘤。周平紅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了上海,更多充斥著失望和落寞的情緒,幾天後一封郵件突然打破了沉寂,是大會主席的祝賀信,「Doctor Zhou,你是全世界為數及少能夠診斷異位胰腺的中國專家。」但是此刻的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小姑娘的胃已經切除了,這是無法挽回的事實,她的生活質量將嚴重降低,一想到這裡,周平紅覺得自己個人的榮辱得失已經無足輕重了。

甘於平庸還是追求卓越

從初始時的「學習加創新」,到現階段的「引領並超越」,但周平紅的初心始終未改,通過內鏡領域的微創技術創新減少傳統外科手術對病人體表及器官的大面積創傷,有助於病人術後儘快恢復,並提高長期生活品質。

周平紅出生於江蘇泰興長生鄉。窮,是他的童年底色。「我初中畢業,考上縣城高中,但是父親在我十歲那年離世,家裡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去縣城讀書不敢奢望啊……」得知周平紅的成績後,鄉中學校長帶著錄取通知書和免學費說明書來到周平紅家。不用交學費,對當時的周平紅太有吸引力了,三年的高中時光一晃而過,「學校的老師自發給我帶飯,我也經常去老師們的家中『蹭吃蹭喝』」,那三年是他人生騰飛的起點。

「那時高考還是先報志願後考試,我有個表哥大學畢業,本家哥哥找到他,詢問怎麼報志願,表哥說,當醫生好,但就怕他考不上。」一個月後,周平紅拿到了錄取通知書,後來他才知道,他的分數超過了當年清華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當時全村沸騰了,方圓幾十裡都知道我的事兒,就好像古時候的中舉。為了慶祝,母親殺了一頭豬宴請了全村的父老鄉親和中學老師們。」就這樣他如願考上自己的第一志願:上海醫科大學。

驀然回首往事宛如煙雲,似水年華流走不留影蹤。來到陌生的城市,一踏入校園後,才發現醫療系本科要讀6年,「當時整個人是懵的,急得差點哭出來,後悔學醫。後來知道上海醫科大學臨床醫療系的學術地位後,就多了一個讀下去的理由。」周平紅說,那6年的堅持,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

1992年大學畢業分配,雖然中山醫院是上海最好的醫院之一,但那時病人不多,他有時上午開刀,下午就圖書館看看書。「這樣度過兩年後,我感覺不能再虛度光陰了。」恰巧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僅成立了兩年,急需「新鮮血液」,他就主動找到高衛東醫生和姚禮慶主任要求去學習內鏡操作,想法很簡單,趁年輕精力充沛,多掌握一門技術。周平紅夫人回憶他剛工作那幾年。「他晚上經常不回家,不是值班,而是想方設法『蹭』急診,送來一個患者,他最先跳起來搶著去看、去聽、去學。因常年站立手持內鏡操作,他的肩膀落下了病根。」周平紅說,「我經歷過很多內鏡失敗的手術,最後轉到外科繼續手術,當時就想,這些想做的事兒,未來必須要做成。」少年貧寒、學業優異、堅守初心、青年奮進等繪就了周平紅前三十年生活學習的主基調。

2012年周平紅第一次到德國參加國際內鏡大會,各國專家握手擁抱,但到了中國專家,專家們把左右兩次擁抱減少到了一次,有的也僅僅寒暄一下。「我知道,是別人不願意搭理我們。促使我更加堅定地意識到,想要得到真正的尊重就是要靠自己過硬的專業技術,才能揚眉吐氣。」

現在的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年均診療量超過了13萬人次,中心的設施完備性、診療種類全面性和微創治療技術均位居國內前列。2007年,周平紅獨創了「內鏡黏膜下挖除術」和「內鏡全層切除術」;2010年,在國內首先開展POEM手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無切口、微創傷根治賁門失弛緩症,獨特的手術方法被命名為「POEM ZHOU」,這是全世界治療此病症的最佳方法,全世界一半以上POEM手術在中山醫院完成。

2016年,周平紅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在消化道黏膜下隧道內用內鏡切除腔內和腔外腫瘤,打破內鏡只能切除表層腫瘤的局限,其術式樹立了世界內鏡學的中國標準。在周平紅的帶領下,如今中山醫院內鏡微創治療水平已是全球領先。他本人則入選央視2016「大國工匠」和2019「為了人民健康」專題片。作為唯一的中國代表,當選美國消化內鏡學會Fellow(FASGE)和2016DDW「內鏡世界盃」裁判,並成功組織、主持2屆DDW中國專場,為中國消化內鏡走向國際做出積極貢獻。

從「照妖鏡」到「屠龍刀」

紛紛飛花已墜落,流水悠悠匆匆過。以前,內鏡只是一種診斷檢查的工具,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的證據,是醫生手中的「照妖鏡」。後來,發現很多疾病的治療可以在內鏡下完成,內鏡治療逐漸成為一種不同於常規手術的治療方式。比如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結腸息肉等等,可以通過內鏡直接切除。「內鏡是外科手術刀之外的另一把特殊的『手術刀』。」

去年開始,周平紅帶領團隊針對出生不到6個月新生兒和嬰幼兒開展先天幽門肥厚狹窄的胃鏡下幽門括約肌切開術,分別創下治療年齡最小(出生23天)和體重最輕(3.2公斤)的世界紀錄。周平紅直言手術過程中那壓力是相當大。「嬰幼兒的胃壁肌肉層很薄,稍微有點誤差就容易穿孔,對醫生的技術要求相當高。」

以往內鏡治療主要針對胃腸道和膽胰系統等疾病,「最初,內鏡幾乎只能切除生長在黏膜表淺部位的惡性腫瘤,隨著醫學技術的創新發展,有些腫瘤生長在黏膜層下胃壁的中間層,比如平滑肌瘤,也可以通過內鏡切除。」周平紅沉浸於此接著說道,「我們已經有了最新的突破,對於一些腔外的腫瘤,比如食管腔外的縱膈腫瘤、胃腔外的腹腔腫瘤,也可以通過胃鏡穿透胃壁切除腫瘤。內鏡下的治療範圍從管壁至腔外,由表及裡、由內而外,無論範圍還是年齡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周平紅用他那布滿老繭的手筆劃著,生動形象地告訴我。

「2018年米蘭國際消化內鏡大會,我現場演示了一臺『保膽取石』的手術,引發現場觀眾一片驚呼,規定時間到了,我的手術轉播還沒有做完。「與會人員強烈要求,繼續轉播我的手術。」此情此景,他仍歷歷在目。「人越多,我越激動,就想讓全世界的同行們看看,中國醫生的自信與超越……」

膽囊結石是種常見病,以前多通過開腹手術切除膽囊,現在更多採用的是腹腔鏡手術切除膽囊。「最近我們成功開展了將近150例的內鏡下保膽取石微創治療膽囊結石。對於年輕人,膽囊收縮功能良好,不願意切除膽囊而想保膽者,我們創新性地開展胃鏡下保膽取石治療。」 周平紅進一步解釋道,手術不會在體表、腹壁上留下傷口,初衷是為特殊需求群體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服務。相同原理,腸鏡下的闌尾切除手術治療闌尾腫瘤和慢性闌尾炎也已成功開展。

周平紅告訴我,他正致力於微創醫療器械的開發,比如未來內鏡機器人和導航技術,各種縫合器械等將使治療精確度更高,過程更安全,在降低病人醫療風險的前提下,尋求醫工結合的平衡點,減輕醫生在高負荷工作環境中的損傷。

民進會員的大醫人生

為了讓內鏡新技術在更多地區落地生根,也使他這位民進會員以實際行動參政為民、服務社會,周平紅「大國工匠」內鏡工作室已經在全國9個地區落地生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域性,使得當地的消化疾病譜與內地有所差異。」依託復旦-日喀則消化內鏡中心的建設,位於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工作室將針對當地消化道疾病特徵,開展消化道早期癌的篩查,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止血治療等。

周平紅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國家醫療隊開展醫療支邊,在邊疆之時,不忘撰寫社情民意,致力於在當地推廣無痛胃鏡的檢查和治療,將基層的實際情況記錄下來,撰寫深度調研報告,為消化內鏡的普及和未來發展提供素材。2020年,他增補為民進上海市委醫療衛生專委會副主任,他希望藉助黨派參政履職的平臺和渠道,開展消化道腫瘤的課題研究,力爭在消化道腫瘤早期篩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近10年來,周平紅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地大會演講和手術演示300餘次,培訓了包括美國梅奧診所、史丹福大學附屬醫院在內的國外學員150餘名。青山不改水長流,明月依舊星漸稀。他還是那個在方寸之地手術室中手握內鏡,專注於技術革新的周平紅。

上海民進公眾號

撰稿:顧冰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山內鏡再創紀錄!內鏡取出重達210g、長30cm的腫物
    (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趙苑旨)12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領銜團隊,運用ESD技術,成功從患者體內取出長30cm,最粗處竟有6cm,重達210g的腫物,解決了患者長達3年的進食哽咽的痛苦,並且再次刷新了內鏡中心切除食管腫物的紀錄。
  • 長江評論|工匠精神是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
    長江網評論員周劼  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強調,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  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的內在價值稟賦。製造業裡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工程師畫龍,技師點睛」,很形象地反映出工匠的作用。
  • 王元成:水晶玻璃製造的「大國工匠」
    近日,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人選出爐,浦江縣水晶工藝美術大師王元成成為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這次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全國日用玻璃行業共有兩位大師入選「大國工匠」,王元成是其中之一。王元成也是全國水晶玻璃行業第一位「大國工匠」,浙江省唯一一位日用玻璃行業「大國工匠」。走進王元成的工作室,穿著粗布衣服的王元成正在畫水墨畫,牆上掛滿了一幅幅君子蘭、牡丹等畫作。
  • 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揭曉
    中國日報11月17日電(記者:程思)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近日揭曉評選結果。
  • 「大國工匠第一人」高鳳林做客天津講述「工匠精神」
    10:21:33    華夏經緯網   新華網天津5月28日電(記者周潤健
  • 工匠是心,工匠是魂!別等到連技術工人都沒了,再談什麼大國工匠
    大國崛起依靠大國工業實力的支撐,而大國實力的強與弱,則與大國工匠息息相關。可以說,一個國家的大國工匠的數量和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工業水平,影響了一個國家工業製造力的強弱,成為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因素。近些年來,我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政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支持製造業做大做強。
  • 工業題材廣播劇的創作突圍:《大國工匠》
    廣播劇《大國工匠》以榮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技師李萬君等一批工人勞模為原型,塑造了以孫大慶等人為代表的時代先鋒人物群像,描繪了他們從普通焊接工人成長為焊接大師的過程。工業生產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如今,從無到有的中國高鐵產業已經開始領跑世界。
  • 學習網評:為大國工匠搭建廣闊舞臺
    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高度評價舉辦職業技能競賽的積極作用,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技能人才工作,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技能,鍛造更多大國工匠,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事關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大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就要為他們清障搭臺。
  • 弘揚工匠精神 培育大國工匠 浙江工匠培訓學院正式成立
    為深入貫徹實施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決策部署,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大國工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12月19日,由浙江省機電集團有限公司(浙江省職業教育集團
  • 「大國工匠」點亮灣區生活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執委會共同主辦的「大國工匠灣區行」活動12月14日至16日在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舉行。「大國工匠灣區行」帶領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的選手,分「大國工匠走進超級工程」、「高端製造與高水平技能人才」、「技能點亮灣區生活」三條路線,深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一線,感受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 司機幹不了廚子的活,讓清華北大培養大國工匠是強人所難
    #再好的司機也幹不了廚子的活,讓清華北大培養大國工匠是強人所難。清北培養不出來大國工匠是正常發揮以我看法,清北的教育模式在別的方面可以有問題,但是在大國工匠的培養方面清華北大基本沒啥問題。因為再好的司機也幹不了廚子的活,讓清華北大培養大國工匠是強人所難。
  • 孫紅梅當選「大國工匠2019年度人物」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 記者劉濤 通訊員羅志剛 徐琦)1月7日,記者從襄陽市樊城區委宣傳部獲悉,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大國工匠2019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於1月6日下午3點在北京隆重舉行。襄陽市「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5713廠高級工程師孫紅梅入選,成為頒獎典禮上唯一的女工匠。
  • 鄭春輝:成為「大國工匠」的木雕傳承人
    鄭春輝:成為「大國工匠」的木雕傳承人鄭春輝近照 受訪者提供  【守望者】   今年1月,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評比,在全國範圍內選出10位傑出的勞動者代表,頒發「大國工匠「五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連續報導了這10位「大國工匠」。他們的工作對象大多是航母阻攔器、航空發動機、運載火箭等「上天入地」的大國重器。唯獨一位與眾不同,他面對的是一根根枯木。他叫鄭春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莆田木雕的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大國工匠,國之重器的製造者,與木雕這種甚至被稱作「雕蟲小技」的民間手藝似乎挨不著邊。
  • 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
    大國工匠傳承示範工程(全稱大國工匠非遺和傳統文化傳承示範工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 管延安:「超級工程」走出的「大國工匠」
    管延安:「超級工程」走出的「大國工匠」 2020-12-07 2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揭曉,10人來自多個行業
    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揭曉,10人來自多個行業 王天淇/北京日報客戶端 2020-11-16 15:04
  • 國企榮耀 | 珠江鋼琴集團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國企榮耀 | 珠江鋼琴集團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2020-12-23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考試答案工匠精神讀本
    (D)(單選題1分)得分:1分A.杜威B.桑代克C.亞里斯多德D.丹尼爾·戈爾曼12.焊接LNG運輸船殷瓦鋼內膽鋼板的大國工匠是( D)。(單選題1分)得分:1A.錢友昌B.錢學森C.錢三強D.錢臨照17.設計並建造了趙州橋的工匠是(D )。(單選題1分)得分:1分A.蔡倫B.魯班C.黃道婆D.李春18.被稱為「中國內鏡微創切除手術第一人」的是(A)。
  • 深海所高級技師周皓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稱號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並於近日揭曉了評選結果。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高級技師周皓榮獲「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