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張赫 趙苑旨)12月2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領銜團隊,運用ESD技術,成功從患者體內取出長30cm,最粗處竟有6cm,重達210g的腫物,解決了患者長達3年的進食哽咽的痛苦,並且再次刷新了內鏡中心切除食管腫物的紀錄。整個過程由東方衛視播出。
患者的CT片,紅色區域為腫物。受訪者供圖
來自江西的53歲的陳立(化名),在三年前就出現了進食哽咽感,一頓飯基本要用一個多小時才能吃完,也常常因此沒有胃口,吃不下飯。「原來吃飯胃口相當好,現在一提到吃飯我就發愁,真的太艱難了。」陳立說。
在一次體檢中,陳立得知自己的甲狀腺出現腫大,由於甲狀腺腫大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就自動將自己進食不適的感覺歸咎於這個原因,便做了甲狀腺切除手術。然而,術後這種哽咽感並沒有得到緩解。
後來再去醫院做體檢,拍了頸胸部的CT,發現食管部位有一個腫物,佔滿了整個食管腔,醫生診斷為食管脂肪瘤,建議進行外科手術開胸切除腫物,但面對開刀陳立還是選擇先觀察一段時間,就這樣陳立與腫瘤共存了三年的時間,而這期間陳立進食也越來越難了。
今年10月17日,陳立出現了便血的情況,但他並未在意,在12月2日,陳立準備上班時,在電梯裡暈倒,後在當地醫院檢查時發現血色素只有5g,還不到常人指數的一半,做胃鏡發現,原來是垂向胃腔的腫物頭端潰瘍出血導致了便血及暈倒。在治療了6天後,症狀仍未見好轉,當地醫生立馬告病危,並推薦他立刻來找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周平紅教授做內鏡手術治療。
周主任在為患者做內鏡手術 受訪者供圖
12月15日,陳立來到周平紅的門診就診,「當時給他做完胃鏡發現,在患者食管入口近咽部的位置,向下長了一個長達二十幾公分接近賁門口的腫物,頭端還有潰瘍,隨時都有再出血的風險。」周平紅表示,這樣的腫物還是很少見的。
由於腫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陳立也曾出現過便血的症狀,所以導致他處在一種失血的狀態,正常人的血色素在12-13g左右,而他現在只有5g,考慮到患者生命體徵不算平穩,可能會增加手術的風險,周平紅便緊急安排他住院做抗感染治療及輸血補液。
12月22日,陳立的血色素達到了8g,達到了手術的標準,周平紅主任領銜團隊,運用ESD技術為患者做手術,由於腫物的根部有多根粗大血管,為避免手術中發生大出血,周平紅在內鏡下逐一做了電凝預處理,不到一刻鐘的時間,腫物就被完全切除,但緊接著如何將腫物從狹窄的咽部、食管、口腔取出?又是周平紅面臨的一個新問題,經過一番思考,最後周平紅將腫物切成幾塊從患者的嘴裡依次取出,再通過胃鏡檢查,發現沒有任何出血及撕裂的地方,宣布手術成功。
最終測量發現腫物比原本想像的還要大,長30cm,最粗處竟有6cm,重達210g。再次刷新了內鏡中心切除食管腫物的記錄,解決了患者長達3年的進食哽咽的痛苦。
「現在患者各項指標都不錯,已經拔掉胃管,可以正常進食,明天就可以出院了。」周平紅說。陳立也表示自己現在感覺輕鬆多了,終於擺脫了這個腫物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