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神探」讓消化道腫瘤「無處藏身」

2021-01-08 瀟湘晨報

近三個月來,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通過精細檢查,共查出十幾例早期消化道腫瘤,年紀最小的患者27歲,這些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威海口腔醫院內鏡科主任車毅提醒,45歲以上人群可通過內鏡檢查來篩查消化道腫瘤。

近仨月檢查出十幾例消化道腫瘤患者

近日,記者在採訪時,車毅剛為3名患者做完精細內鏡檢查。「近三個月來,我們內鏡室通過精細內鏡檢查共查出十幾例早期消化道腫瘤。」車毅介紹,這些消化道腫瘤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27歲,年齡最大的75歲。所幸都是早期消化道腫瘤,患者均在內鏡下微創手術切除,及時排除了體內「定時炸彈」。

據了解,消化道腫瘤是近年來發病最高的腫瘤之一,胃癌、食管癌及結腸癌約佔我國全部惡性腫瘤的1/3。80%的消化道腫瘤發現時已經是晚期,須行胃、腸道切除,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儘早發現消化道腫瘤呢?車毅介紹,早期消化道腫瘤很難發現,這十幾例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只是因為身體輕微不適來院就診或者單位組織體檢,通過內鏡檢查才發現問題。

「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胃息肉、腸息肉等疾病,有消化道癌家族史,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人群屬於消化道腫瘤高發人群,對這些疾病最準確、最直觀的檢查方法就是內鏡檢查。」車毅介紹,目前,內鏡診療技術日趨成熟,臨床應用範圍不斷擴展,成為日常診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很多人一提到要做胃鏡、腸鏡檢查,就談虎色變,感覺無法接受,很排斥。很多胃腸不適的病人因為害怕而拖到很晚才來檢查,導致病情發展到癌症中晚期,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車毅介紹:「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舒適化的內鏡檢查迅速發展,從痛苦內鏡到無痛苦內鏡,這一變化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與依從性,也有利於開展胃腸腫瘤的早診早治。」

家住崮山鎮的閆大爺是無痛內鏡檢查受益者之一,通過胃鏡檢查發現為胃癌高危患者,醫護人員一直密切關注他的病情變化。「去年11月,我們通過複查,確認老人胃裡已經出現了癌症的『苗頭』,通過內鏡為其進行了手術,術後行活檢證實為早期胃腺癌。」「感覺像睡了一覺,醒來後才發現手術已經結束了。」 閆大爺說。

內鏡「神探」

揪出「隱匿的兇手」

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採用的是日本進口高清、高亮度的放大胃腸鏡,患者在麻醉狀態下,醫生對胃、腸道黏膜進行地毯式搜索,直接發現病灶,及時揪出胃腸道裡面的「隱匿兇手」,然後在內鏡下進行微創剝離手術。「這樣一來,早期消化道腫瘤或癌前病變在沒有擴散轉移之前得到切除,病變切除後原部位2-3個月可以完全長好。」車毅介紹。

今年48歲的李女士是環翠區的一名小學教師,因單位體檢來到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進行檢查。車毅檢查時發現,李女士胃黏膜部位有一釐米的白色潰瘍組織,取活檢檢查後,進一步進行免疫組化檢查,最終確診為腺癌早期。拿到檢查報告後,車毅一刻也不敢耽誤,立馬通知李女士家屬告知病情,隨後李女士聽取車毅建議立即進行了手術。

車毅常說:「發現一例早癌,拯救一個患者,幸福一個家庭,這是每一名內鏡醫師肩上神聖的責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治癒患者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人們培養自身的健康防護意識,才能為長遠的健康保駕護航。那麼怎樣才能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車毅提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預防和控制消化道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水果、粗糧雜糧,避免高鹽食物,少吃或不吃煙燻、油炸和烘烤食物,禁止吸菸和飲酒,飲食中適當增加蛋白質和奶類,堅持運動,控制體重,定期體檢。」

威海晚報記者 時紅紅 文/圖

【來源:威海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鏡」觀其變:內鏡新技術提高消化道早癌診治率
    消化道惡性腫瘤是我國高發的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胃癌、結直腸癌和食道癌佔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的第1、2 和4 名。隨著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逐步提高,我國目前已從三級預防轉向一級預防,實施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和內鏡早診早治,防患於未然,也是改變我國消化道腫瘤診治嚴峻形勢的高效可行途徑。
  • 專家:消化道腫瘤早篩查可預防
    近日,黑龍江省森工總醫院消化內科正式加入「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旨在通過規範消化內鏡診療,幫患者提高篩查意識,建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防控體系。記者從該院了解到,相比晚期消化道腫瘤,早期消化道腫瘤經規範治療五年生存率更高,約可達到90%以上。
  • 重醫附二院每年為4萬例消化道腫瘤高風險人群做胃鏡篩查
    鄧超醫生說,通過精查,果然如我們所料,尹先生患上了食管癌,慶幸的是病變還處在早期,腫瘤浸潤深度淺,淋巴結轉移風險低。這樣的早期食管癌目前主要推薦,內鏡下剝離癌變黏膜組織即可達到非常好的治療效果。首先用放大染色內鏡結合碘染色清晰標記腫瘤邊緣,隨後醫生們依照標記點,採用治療內鏡完整剝離並切除腫瘤組織。整個手術時間一個半小時不到。隨後剝離下來的標本組織被送往病理科進行進一步的病理檢查,據悉,目前尹先生恢復良好,狀態不錯。
  • 李兆申院士:消化道早癌,「三早」是關鍵
    為提高大眾對腫瘤防治的重視,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指導、中國抗癌協會、中國癌症基金會倡導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在每年4月15日~21日開展。今年宣傳周的活動主題為「癌症防治共同行動」,旨在號召全社會共同防治癌症,提高防癌意識。
  • 樂平市人民醫院內鏡室
    診療項目有: 胃鏡檢查、結腸鏡檢查、無痛胃腸鏡檢查、內鏡下止血、消化道息肉EMR術、APC術、消化道異物取出術等。 醫務人員先後多次到上海、南昌各知名醫院進修學習,並有國家級和省級論文發表。在全省第五屆臨床實踐技能醫生大比武中榮獲「崗位技能標兵」稱號。
  • 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當年,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成為國內率先開展食管、胃和大腸早癌ESD治療的團隊之一,並於第二年率先將該技術應用於治療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建立併發症防治體系,將其命名為內鏡黏膜下挖除術(ESE)。2009年,他最早在《內鏡外科》、《結直腸疾病》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中國人ESD相關學術論文;在開展隧道內鏡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基礎上,他所在團隊原創了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業界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基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症「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
  • 山東省中醫院消化內鏡診療科:「內」有醫者仁心 「鏡」下妙手回春
    面對這一病例,全科進行了仔細的術前病例討論,認為患者如直接內鏡下剝離腫瘤,出血風險極高,上消化道一旦出血足以致命,對此可以應用先結紮再切除的方法,切斷腫瘤的血供後再予以清除,會大大降低風險。於是,該手術由科室副主任賈斌「主刀」,在消化內鏡的幫助下,經自然腔道進入切除,患者不用經受開腹的創傷,先是將粗蒂結紮然後切除,只用了十幾分鐘的時間就乾淨利索地切掉了這一直徑有三四釐米的腫瘤。術後兩三天,老陳便病癒出院了。賈斌介紹,在消化內鏡技術成熟之前,像老陳這樣的消化道良性腫瘤患者、消化道潰瘍患者只能選擇外科手術的方式開腹解決,不但創傷大,花費也高。
  • 探秘消化道迷宮,內鏡治療碩果纍纍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本期優勢學科: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消化醫學中心  (國家衛健委消化內鏡診療技術培訓基地、江蘇省十三五期間「強衛工程」醫學重點學科、江蘇省臨床重點專科、南京醫科大學碩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人體的消化道環境錯綜複雜,猶如迷宮一般,如何在迷宮中穿行,準確消除病灶而不給周圍組織造成傷害?
  • 「守護胃腸,呵護肝膽」 贛州市立醫院消化中心消化道早癌篩查在行動
    內鏡檢查:  普通胃腸鏡檢查  ☆無痛胃腸鏡檢查  ☆超聲內鏡檢查  ☆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  ☆電子染色內鏡檢查  ☆超聲內鏡檢查  ☆小腸鏡檢查  ☆膠囊內鏡檢查  內鏡下診療:  Ⅰ肝病方面:肝硬化患者後期在肝功失代償基礎上往往合併上消化道出血
  • 胃腸道早癌治療新方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目前治療胃腸道早癌及癌前病變的新型微創方法,可達到與外科手術一樣的效果,它是指在內鏡下,使用高頻電刀與專用器械,將胃腸道病灶(包括胃腸道早期腫瘤)與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層逐步剝離,以達到將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 「微e行 2020消化道早癌診治培訓班」在安順市人民醫院舉行
    近日,安順市人民醫院與南微醫學科技聯合舉辦了「微 e 行 2020消化道早癌診治培訓班-安順站」,專家學者們圍繞早癌診治的核心議題對消化內鏡的規範化操作進行了探討,以更好地促進基層醫師對於消化道早癌診治新進展的學習,提升基層醫院消化道早癌早診早治水平,推動消化道早癌領域的協作與交流。
  •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童消化內鏡室正式啟用
    眾所周知,消化內鏡,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胃鏡、腸鏡,是消化科醫生的秘密武器,小到胃腸炎、潰瘍、息肉,大到腫瘤、消化道出血都可以通過胃腸鏡輕鬆診斷並治療,這是科技進步對醫學的貢獻。隨著設備和技術的不斷進步,受益人群也在逐漸擴大,大到年邁的老年人,小到剛出生的新生兒,都可以順利完成胃腸鏡檢查。
  • 男子大量飲酒後臉色蒼白入院,遇到這種消化道出血怎麼處理?
    CT血管造影見圖B,EGD顯示乳頭區域有血跡,進一步行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和內鏡下胰膽管造影(EUS)檢查,沒有進一步的證據提示胰腺出血。胰腺出血(Hemosuccus pancreaticus,HP)是從壺腹到十二指腸的間歇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見病因,文獻累計報告約150例,可見於急、慢性胰腺炎、胰周血管瘤和胰腺腫瘤、胰腺血管畸形、漿液性囊性腫瘤、微囊性腺瘤、原發性胰腺淋巴瘤和神經內分泌腫瘤等,此外,接受胰管內固定術的患者也有發生HP的危險。
  • 灰階剪影診病症,微創介入誠可期-記肝膽胰腺內科超聲內鏡團隊
    內鏡承載超聲探頭,觀察更深、更細、更精。我科自2015年以來開展超聲內鏡及相關技術,每年完成普通超聲內鏡檢查400餘例,操作醫師將承載探頭的內鏡送入消化道時,既可通過內鏡直接觀察黏膜表面病變,又可進行實時超聲掃查,以觀察消化道管壁各層組織結構及其鄰近器官,提高了內鏡和超聲的診斷水平。
  • 日本胃腸內鏡學會結直腸EMR/ESD指南
    腸道準備 在確認無消化道狹窄後,在結腸鏡檢查前一晚的就寢時間進行飲食準備和服用瀉藥。結腸鏡檢查當天,給予2~3L腸灌洗液或分次服用瀉藥。 在術前用藥和鎮靜方面,由於腸道蠕動可能妨礙治療,在確認無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律失常)後注射解痙劑。
  • 仁濟醫院寶山分院新消化內鏡中心試運行!寶山患者看病更方便啦~
    打造,知名專家、消化科行政副主任李曉波教授親自操作、指導下穩步發展,門診、內鏡操作量不斷攀升,並於2020年11月10日搬遷至門診二樓成為獨立消化內鏡診療區域並試運行。共設有醫生檢查間6間,包括胃腸鏡檢查室,膠囊內鏡室,小腸內鏡室;獨立高水平清洗消毒室1間包括先進的整體式內鏡清洗消毒系統,全自動內鏡清洗機及其配套的功能用房。擁有日本奧林巴斯,富士能,賓得等國際一流品牌的各種軟式內鏡設備;配有候診大廳,術前準備室,復甦室,示教室等輔助用房。
  • 「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德州站)在我市召開
    9月10日,由山東省抗癌協會主辦,我市醫師協會腫瘤醫師分會協辦的「彩虹奇蹟」消化道腫瘤規範化診療專家巡講培訓項目順利召開。
  • 武田中國呼籲共建腫瘤防控綜合體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0日訊 (記者 陳頤)「腫瘤防控是世界各國公共衛生的共同難題之一。中國作為癌症高發國家,所面臨的腫瘤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1月9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二屆健康中國論壇上提出,「我們建議將癌症的早期篩查列入國民計劃,建立由政府主導、多方合力的腫瘤早期防控綜合體系。
  • 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原標題:聚焦國民健康,DNA甲基化檢測助力中國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 第四屆中山大學消化內鏡論壇圓滿落幕
    12月5日上午的內鏡演示直播成為會議亮點,這也是本系列會議第一次進行四家醫院同步內鏡演示手術,包括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附屬第三醫院、附屬第一醫院、附屬腫瘤醫院。上午10點中山六院內鏡演示準時開始,一號直播間是我院李初俊主任為一位多次內鏡下治療的食管良性狹窄患者行「內鏡下狹窄切開術(黏膜下隧道方式)」解除梗阻;二號直播間同時直播郭勤副主任醫師為一位11歲的患者行「經口小腸鏡檢查及空腸息肉切除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