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海博會昨日深圳開幕 展示海洋經濟最強勁未來遼寧號模型方陣震撼亮相
昨日的深圳會展中心,仿佛成了大型船模的海洋:從我國首艘列裝的航母遼寧號到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從全自動海洋牧場到我國用來首次開採南海可燃冰的藍鯨1號鑽井平臺……我國海洋上的諸多國之重器模型這個周末都能在深圳會展中心看到!
被譽為「中國海洋第一展」的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以下簡稱「海博會」)15日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展會將持續到18日。2020海博會聚焦船舶及港口航運、海洋資源開發、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海洋生態環保和安全六大板塊,一批全球領先的技術、產品和成果在本屆海博會上進行了集中展示。
海博會是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的一張「閃亮名片」。如今,中國的船隊已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時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海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從這次海博會上觀眾可以感受到,作為全球海洋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我國「藍色經濟」的強勁未來。
海洋高端裝備
彰顯海洋強國風範
我國造船工業的發展進入世界前列,除了體現在我國近年來像下餃子一樣建造各種大型船舶外,也體現在各種海洋高端裝備上。在中國船舶集團展位上就展示了一個海洋牧場的模型。該設備為全球首例半潛式全自動現代化三文魚深海養殖裝備,集最先進的養殖技術、現代化環保養殖理念和世界頂端海工設計於一身,總高69米,直徑達到110米。這個設備甚至能抗12級颱風。
記者在中國交建的展位上看到,這裡也擺滿各種船模和鑽井平臺模型。中國交建是世界領先的港口機械和海工重型裝備設計製造商,佔據世界港機市場份額的82%,他們自主研發製造的海上起重船、大型沉管安裝船等創造多項「世界第一」,成為「國之重器」。
這次海博會,中國交建專門派遣「天鯨號」絞吸挖泥船航行1200海裡抵達深圳參展。「天鯤號」擁有「真正的地圖編輯器」「禁止出口的造島神器」等美譽。「天鯤號」在深圳期間將舉辦公眾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登船接觸這艘「國之重器」,屆時還將在船上開展科普宣教活動。
在中集集團的展位上,有一個一人多高的巨大模型,這就是中國打造的世界最強鑽井平臺「藍鯨1號」的模型,它代表了當今世界海洋鑽井平臺設計建造的最高水平。據介紹,該平臺長117米,寬92.7米,高118米,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鑽井深度15240米,適用於全球深海作業。與傳統單鑽塔平臺相比,「藍鯨1號」配置了高效的液壓雙鑽塔和全球領先的DP3閉環動力管理系統,可提升30%作業效率,節省10%的燃料消耗。
遼寧號艦隊
模型方陣引人駐足
本屆海博會在15日上午於深圳會展中心1號館開幕。走進展會現場,首先亮瞎觀眾眼球的當屬中國船舶集團展位上擺在最顯眼位置的9艘大型艦艇模型方陣。
船模方陣首艦位置擺放的是遼寧號,這是中國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艦,緊跟著的是529護衛艦、170飛彈驅逐艦等護航艦艇。這個船模方陣是人氣最旺的地方,很多觀眾在方陣前駐足拍攝,預計到了周末,在這裡拍照將會一位難求。中國船舶集團展位上還有一條大型郵輪的模型特別搶眼,這是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據介紹,建造大型郵輪是造船工業上公認的「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這艘郵輪在去年10月正式開工點火鋼板切割,是我國船舶工業正式跨入大型郵輪建造新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大量海洋科技
創新成果展示
集中展示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是本屆海博會的一大亮點。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展位,記者看到了水下仿生機器魚、不用化學試劑也可以監測水質的傳感器、實現活細胞列印的生物列印墨水……
智能仿生機器魚是深圳先進院何凱團隊研發的新一代產品。該款機器魚中驅動其尾鰭運動的新型正弦機構在國內外屬於首創,其在大幅降低結構複雜度的同時卻又提升了機器魚的機動性。該款機器魚可用作水下仿生機動平臺,執行水質監測、水下勘探和海洋科考等任務,在海洋探索和開發上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如果說仿生機器魚是幫助我們人類進行海洋探索的一個機器人,那麼海洋生化要素傳感器與儀器就是我們探索海洋的一雙雙「眼睛」。深圳先進院李劍平研究員團隊此次帶來的「海洋生物化學常規要素在線監測儀器研製」項目向觀眾展示了可在水下長期在線監測海洋浮遊生物、葉綠素a等海洋生化要素的新型傳感器。李劍平表示:「目前我國海洋觀測與監測傳感器大多依賴於進口,缺乏自主創新,本項目的研發對於提升我國海洋傳感器與儀器研發水平和產業化,促進我國海洋科研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華為海洋的展位上,記者看到了他們的核心設備——海底光纜中繼器。海底光纜系統是全球國際網絡互聯的「中樞神經」,承載全球99%以上的國際數據互聯,也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海底中繼器是跨洋長距離海纜傳輸的核心裝備,可支持16000公裡的超長距通信傳輸,並在8000米水深環境穩定工作25年,目前全球只有包括華為海洋在內的極少數廠家具備能力。據介紹,華為海洋在過去的12年中已經連接了亞非歐三大洲總長度達15000公裡的PEACE海纜,讓網絡數據登陸沿岸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文章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