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網評論員 王俞
「華夏南大門、邊陲風景線」,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這四十年來的發展和變化,一直都跟大海密不可分。臨海而生,憑海而興,這座昔日邊陲小鎮的每一個華麗轉身,都有大海的影子,走過的每一步,都鐫刻著「海」的印記。
深圳是一座臨海的城市,海洋資源得天獨厚:毗鄰港澳,面向南海,坐擁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60公里海岸線、51個島嶼……深圳的很多地名都跟海有關,比如「沙頭角」「固戍」「上沙」「下沙」等等,深圳的很多特產比如沙井蠔、大鵬鮑魚、西鄉基圍蝦、下沙大盆菜也大部分都跟海產品有關,有數不盡的海的味道。可以說,近代深圳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人與大海在空間和資源維度上的博弈史,沒有大海的饋贈和讓步,就沒有如今充滿希望、充滿生機的這片熱土。
一直以來,深圳人對大海都有一種特殊的情節。在「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口號的感召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匯聚在了深圳,他們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裡紮根、逐夢,開創和續寫屬於他們自己的傳奇。深圳的包容和開放精神,正是「師承」於大海的「壁立千仞,有容乃大」,時時刻刻給人予希望和勇氣。
每一個深圳人都有對「海」的嚮往。東起大鵬半島,西接伶仃洋,綿長的海岸線,給了無數人美的享受;珠江口吹來的每一陣海風,都會帶來新的希望;深圳灣畔的每一次潮起,都會激蕩起一往無前的創新幹勁。多少個節假日,深圳人頂著人流車流,組團前往大小梅沙踏浪;周末黃昏,多少人攜家帶口,漫步在深圳灣公園,共賞落日餘暉……
這是大海與深圳人的一次特有的「約會」。在深圳這個快節奏的地方,聞濤聲拍岸,可以洗滌一身的疲倦,聽晚風呢喃,可以忘卻一切的煩惱。
除優美的自然景觀外,深圳人對所有跟海洋有關的主題項目也情有獨鍾。昔日,明斯克航母停留在鹽田的時候,排隊登船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華燈初上,海上世界的明華輪旁,合影留念的人也排起了長龍。「飛閱深圳最美海岸線」「海上看深圳」「海上看灣區」「中國杯」帆船賽……深圳打造的多維度「海洋+」平臺,讓公眾開啟了「親海模式」,吸引了無數市民的熱情參與。
因此,當搭載「蛟龍號」的「深海一號」船和我國自主研發的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靠泊深圳,參加10月15日開幕的2020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簡稱「海博會」)時,無數深圳市民翹首以待。這是一次近距離接觸海洋技術、親近海洋的機會,可以讓更多學生感觸來自海洋的魅力。這一刻,停泊在深圳的「蛟龍」和「天鯤」,變成了中國邁向海洋強國的情感寄託,承載著無數國人的驕傲與榮耀,將引領「中國號」巨輪劈波斬浪,逐夢星辰大海。
在海博會這場海洋經濟領域的智慧盛宴中,隨著一項項自主技術的創新突破,中國在逐夢星辰大海之路上更加從容自信,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步伐將邁出堅實的一步。以夢為馬,以海為疆。海洋經濟將助推深圳走向大海的最遠處,也把友誼撒遍星辰大海。
相關報導:
「中國海洋第一展」 在深開幕 「國之重器」亮相蛇口郵輪母港
撬動「藍色科技」 深圳先進院20項海洋科研成果亮相海博會
海博會助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 深圳打造對外開放新平臺
往期內容:
深網觀察 第256期|全心全意打造民生幸福標杆
深網觀察 第255期|「新時代深圳精神」叩響新的時代強音
深網觀察 第254期|創新發展,勇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