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參與博物館夜遊活動。孔茜 攝
記者 孔茜
昨晚7:00,夜幕低垂,揚州博物館卻燈火通明,陸續有參觀者進館參觀。「迎中秋·慶國慶」博物館之夜正在館內熱鬧上演,這也是揚州博物館自2005年建成開放以來,首次在夜間對公眾開放,新鮮的觀感讓參觀者流連忘返,近千的入館人數以及參觀者的心聲,也讓博物館工作人員備受啟發。夜遊博物館,與白天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
中國人有著悠長的制香史,和其它技藝相比,制香,似乎有著一種別致的韻味。昨天的博物館之夜就在這樣香氣縈繞的氛圍中開始。香學文化研究者王其標將中國制香的歷史娓娓道來,一旁的古琴聲清揚悠遠,觀眾們在氤氳的香氣中聽得如痴如醉。接下來,觀眾們親自參與制香。
一樓的文博體驗中心則是另一番場景,數十名參與者在通草花技藝傳人王蘊玉的指導下,製作一枚精緻的桂花胸針。胸針製作活動吸引的更多是親子組合,孩子們與父母一起動手,用栩栩如生的通草花定格專屬的秋日記憶。
一場妙趣橫生的尋寶
昨天,博物館一樓大廳成了人氣最旺的角落,每個前來參觀的人都會在這裡駐足,他們手上拿著一張集章卡,在四個小遊戲間穿梭、打卡,集齊「安」「康」「吉」「祥」四枚主題印章,便可換取精美的文創禮品。
趣味問答環節,參觀者可用手機掃描參與答題,題目大多圍繞中秋節以及中秋文物展開,妙趣橫生的問題設置,讓參觀者會心一笑的同時,也收穫了不少知識。而投壺、套圈遊戲則吸引了不少孩子,每投中一支籤或套中一個圈,都會引來圍觀者的一片叫好。
一種與眾不同的觀感
對於愛好文博的上班族來說,夜遊博物館拉長了博物館開放時間,讓更多人有機會走進博物館參觀文物。對市民來說,博物館開放夜遊提供了一種新的夜間娛樂方式。而對於博物館來說,開放夜遊雖是一個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擴大影響力的機會,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因為夜遊並不只是簡單地延長展覽時間,想要讓人們在夜生活的眾多選項中選擇走進博物館,博物館方必須得讓它變得跟白天不一樣。
「與白天不同,夜遊對參與性的活動要求更高。」揚州博物館館長束家平說,夜遊與白天走馬觀花式的參觀不同,要通過教育與娛樂結合的主題活動讓觀眾能沉浸在博物館的氛圍中,以更生動的方式讓觀眾現場感受。
仇峰是一名資深的文博愛好者,他對於揚州博物館的首次夜遊,提出了一些建議:「揚州博物館不妨根據館藏以及地域特色,設計一些沉浸式的特展或體驗活動,在『夜』上做文章。」
昨晚9:00,揚州博物館正式閉館,首次對公眾開放的夜遊恰逢長假前一天,有近千人選擇在夜間走進博物館。「這個數字遠超出我們的預期,說明觀眾有夜遊的需求。」束家平說,揚州博物館在此次活動後,會根據參觀者的反饋以及國內其它博物館夜間開放的情況,在能力範圍內儘量增加夜遊次數,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感受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