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南方日報》刊發了《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廣東省「十四五」規劃建議全文公布。
總結當前,廣東省預計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首位。
展望未來,廣東省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錨定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今後五年之間,廣東省堅持高質量發展,充分釋放內需潛力,顯著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持續深化,供與需、內與外、城鄉區域發展更趨平衡更加協調,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於核心地位。《建議》指出,廣東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定科技創新強省行動綱要,以深圳先行啟動區建設為抓手,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雖然廣東省的總體研發強度在全國領跑,但基礎研究仍存在短板。因此,《建議》格外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意義。廣東將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強化應用基礎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形成更多從「0」到「1」的突破。此外,針對長期存在的關鍵科技「卡脖子」問題,廣東將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著力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
為進一步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建議》還指出,廣東將會制定人才強省建設意見和三年行動方案,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同時,廣東還將增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能力,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
加快發展現代產業
「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根據《建議》,廣東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分行業強化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強化要素支撐,壯大支柱產業鏈,打造新興產業鏈。同時,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深入推進「廣東強芯」等重大任務,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實現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建議》還指出,廣東將堅持製造業立省不動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打造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現代服務業方面,廣東將大力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升級,加快發展健康、養老、育幼、文旅、體育、家政等服務業。現代金融產業方面,廣東將優化金融空間布局,攜手港澳共建國際金融樞紐。值得注意的是,廣東還將推動金融數位化、智能化轉型,開展數字貨幣試點,打造金融科技高地。數字經濟領域,廣東將繼續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圖。《建議》指出,廣東將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率先探索有利於促進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為現代化建設拓展新空間。
一方面,廣東將推動暢通國內大循環。深度融入強大國內市場,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暢順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另一方面,廣東將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灣區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區域合作、經濟縱深方面,《意見》亦有著墨。廣東將加強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戰略對接、協同聯動,推動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另外,廣東也將支持粵東地區雙向連結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城市群,支持粵西地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聯動走廊,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加強與閩贛湘桂等周邊區域的經濟互動。
深入推進「雙區」建設
《意見》指出,廣東將準確把握、全面貫徹中央戰略意圖,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化粵港澳高水平互利合作,把「雙區」打造成為現代化建設的主引擎。
一是以高水平軟硬聯通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廣東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推進與港澳在市場準入、標準認定、產權保護等方面接軌,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同時,廣東也將進一步高水平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協同港澳增強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國際影響力,提升現代航運服務水平。
二是以改革創新推動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意見》尤其指出,廣東支持深圳加快推進綜合改革試點,賦予深圳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實施省級行政管理權限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行試點,加快在新經濟審慎包容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標誌性成果。
三是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廣州建設國際大都市。廣東支持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打造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教育醫療中心和對外文化交流門戶。此外,圍繞廣深「雙城」聯動,《意見》強調,廣東將推動廣州、深圳全面深化戰略協同、戰略合作,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放大輻射帶動和示範效應。著力建設「半小時交通圈」,推進建設廣州至深圳高鐵新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上,廣東也將強化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的先導作用,進一步探索粵港澳深度合作、協同發展新模式。打造深港口岸經濟帶,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加快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的承載區。推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珠西)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區建設,打造珠江口西岸新的經濟增長極。
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十四五」期間,廣東將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和新型城鎮化戰略,大力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優化資源要素配置與生產力空間布局,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一方面,廣東將大力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具體而言,珠三角核心區突出創新驅動、示範帶動,推進深度一體化,延伸產業鏈創新鏈布局,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沿海經濟帶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做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完善「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加快構建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另一方面,廣東也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意見》強調,廣東將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同時,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鈎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鈎機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作者:劉美琳 編輯:耿雁冰)
〖 21世紀經濟報導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