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是蜀漢集團中一個非常特別的人物。從地位來看,除諸葛亮、關羽、張飛外,趙雲也是其中一員,而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與劉備的「四弟」幾乎等同,因此很多人戲稱趙雲可以稱得上是完美的「趙四」。
然而,趙雲的官職卻異常尷尬,終其一生只得到一位鎮軍將軍。導致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為何劉備如此有眼無珠,非讓趙雲做「護衛」,欺凌老實人,卻不給趙雲立功的機會,趙雲簡直是明珠暗投,在劉備的手下,一生不可重用。
但是,這是歷史的魅力之一,假如能輔佐諸葛亮一統天下,假如不能戰勝關羽,這樣的歷史,還有什麼魅力呢?雖然趙雲不能再重用,但有一點堪比諸葛亮,就是他也做到了極致,比如兩救幼主,比如慷慨勸諫勸諫劉備徵伐東吳,比如在《三國演義》中,天神一般地在長坂坡上七進七出……
歷史給了趙雲一次機會,卻在《三國演義》的傳奇世界裡,幾乎得到了一切的榮耀與榮耀!再者,趙雲其實在劉備的心目中,一直都佔有重要地位,即使是臨終前,也只有他這句遺言。
現在,大家熟知的劉備託孤,就是對諸葛亮的託孤,創造了一段君臣佳話,同時也被搞成了歷史的迷霧。事實上,就在諸葛亮完成託孤之事之後,劉備也將託孤之事交給了趙雲。
原稿如下:朕和卿在患難中,相從今日起,不願在此分離。卿可以想念朕的故交,早晚看著我的兒子,不要負我的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上面的段落是在《三國演義》中出現的,雖然正史上劉備僅向諸葛亮、李嚴託孤,而趙雲沒能得到這等榮幸,但《三國演義》敢這樣寫,一定有其原因!
一是趙雲不可重用的「冤情」,必使羅貫中感到難以置信,所以要在劉備死前,將趙雲推到他面前,讓他說話,以彌補趙雲的過錯。趙雲身為蜀漢重臣,劉禪的救命之恩,劉備甚至是他家人一生的「保護神」,從邏輯上推論,劉備在死前豈能忽視?可能是上述兩個原因吧,在《三國演義》裡,趙雲出現在劉備的眼前,劉備最終以「羅貫中法」來彌補趙雲。
可是說出的這番話,卻比託孤諸葛亮的那句「君可自取」,更令人吃驚!
劉備在《三國演義》裡對趙雲說:兄弟,在我患難的時候,你一直堅持跟著我,無怨無悔直到今天,現在我就要走了。好兄弟,你其實一直都是我的四弟,還是我兒子劉禪的救命稻草,在我劉備死後,你必須時刻保護劉禪……別忘了我的囑託。
把劉備這句話,翻譯得有點「江湖味」,有點煽情,最貼切原著。歸根結底,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趙雲的兄弟關係,雖然比不上關羽和張飛,但卻佔據了合適的第三位,也就是說,論兄弟關係,劉備其實有三個,關羽、張飛和趙雲,諸葛亮都不算。
所以不管是原著,還是本譯本,此刻都有一個疑慮,即,劉備說:早晚看看吾子(一直護著劉禪),到底是想要趙雲,又怎麼看顧還是保護劉禪?
從原書中,可以看出當時諸葛亮也在其中,之前劉備已經把整個蜀國都交給了諸葛亮,那麼作為蜀國名義上的頭號人物——劉禪,顯然處於劣勢,因此劉備對趙雲的這句話,堪稱是給予趙雲一種特殊的權力。
也就是說,趙雲雖然不能干涉諸葛亮的治理等,可一旦遇上劉禪的地位(王位)和生命,受到威脅時,便可以自主採取措施,不必向任何人請示,即使牽涉到諸葛亮!那簡直是最後的否決,按原邏輯推論,也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配得上。他們三個是劉備的兄弟!
但是,很遺憾,趙雲哭著說:「我願意效仿這條狗!」問題在於趙雲沒有理解劉備遺言的深刻含義,還是把自己放在了臣子的位置,而不是劉備所期望的「四弟」。等閒之輩,沒能得到劉備賦予的這一特殊權力。
諸葛亮明白了沒有?一定會明白的!但是他不敢說,因為會打亂劉備的安排——劉備話裡有話,其實就是要趙雲心領神會。這樣看來,諸葛亮一旦說透了,就等於廢了劉備這番苦心。
從此,趙雲便成了「眾矢之的」,拍馬屁的,想暗害的,會將趙雲圍起來的,你讓趙雲還這麼做?而且諸葛亮的執政,也會有不好的影響。
在史書上,趙雲的人生意義非同小可,如今在《三國演義》裡,終於獲得機會,卻因人品端正,正直無私而放棄。十全十美的將軍,終會留下遺憾,但這何嘗不是十全十美呢?月圓則虧,水滿則溢,趙雲所說的不完美,正如一幅名畫一般,總會有完美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