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裡所講的是:一般人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去界定所謂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但是在大自然裡面、在「道」裡面、在法界裡面是外相有區別、有區分,但是,沒有人類貼上去的那些虛妄分別心的標籤。人類這樣的分別,就把一體完美、完整的世界裡切割開來,劃分得四分五裂。讓這整個的完美的世界、完整的世界,變成不斷地廝殺、衝突、對立。
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很多人會自認為:我就是好人,我看不順眼的那個人就是壞人。我是正義之師,別人是邪魔惡道。他會把自己標榜為:我就是對的,我就是善的,我就是好的。那個跟我對立的人;沒有捧我場的人,還在那裡批評我的人就是壞人。那一種虛妄分別心之後,你的世界、你的內心形成很醜,你把世界也變成很醜,但是當事人不知道。從自我出發去界定,就會這樣。所以,你會把一個真正的淨土、真正美好的世界變成很醜陋的世界。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這個不是好事啊。因為那會形成很多的虛妄分別,很多的衝突、對立。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別人的行為這樣,你就去界定:這樣是惡的、這樣是不應該的。這樣往往容易製造敵人、製造對立。為什麼別人不談戀愛?為什麼別人不結婚?你就認為別人這樣不行!為什麼你會有那麼多的標準去界定別人?這樣不好、那樣不對、這樣不應該。人常常很喜歡用自我標準去界定別人。那當事人、被我們界定的人,他內心服不服?不服的。我們從外表去看別人這樣作為認為:你這樣不應該、這樣不好、這樣不對,去責備別人。但是,當事人不覺得這樣不對啊,不覺得這樣不應該啊,我的作為為什麼你要來論斷?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這樣不斷地醞釀、不斷地累積。包括家庭裡面,小孩子很多的作為不符合父母親原先預設的框框。小孩子的行為,本質上並沒有錯,並沒有壞,他只是不符合父母親的預設立場。父母親就認為: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做不應該,你這樣做不孝順。結果讓純真的小孩子要去調整,甚至慢慢去擠壓,然後要符合父母親的那個框框。所以,親子之間會有很多的代溝、衝突,都是因為這樣。
也許有的人就會起懷疑,難道這個世間就沒有是非、好壞、善惡嗎?會有這樣的質疑很正常。所以對這方面,還要對大家有個交待。請問我在講課的過程中,突然中間拿水上來喝,你說雅觀不雅觀?不要去論斷說:空海這個人在講課裡面突然喝水,這個不應該、不雅觀,這個沒有接受什麼嚴格訓練。我心目中的偶像整堂課都不會喝水的。
我們內心裏面都有很多的預設立場,有很多我們的要,有很多我們的框框。我們常常拿著我們的框框去套別人,只要別人不符合我們的預設立場,我們就認為別人是錯的、不應該的。更嚴重的就是認為別人是壞人。給自己製造很多問題、麻煩,你們知道嗎?有看到嗎?
所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樣。本來我們可以過得很清閒,可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以過得很溫馨、很和諧。但是,人那個自我常常就是不甘寂寞,在沒事的世界裡面就要惹是生非。在溫馨和諧的世界,就要製造很多的衝突、對立,這樣才會顯現出我的存在價值。要顯現出我的正義感,才能夠讓人家知道我存在多麼重要。但是要知道,這就是製造苦海,製造衝突、對立。家庭裡面的衝突也是如此。小單位的衝突、大單位的衝突,只是表象不一樣而已,本質都一樣,包括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也是這樣。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問答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