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2020-12-19 天空非天空

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答:我們來解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裡所講的是:一般人是從自我的立場出發,去界定所謂的是非、好壞、善惡、美醜。但是在大自然裡面、在「道」裡面、在法界裡面是外相有區別、有區分,但是,沒有人類貼上去的那些虛妄分別心的標籤。人類這樣的分別,就把一體完美、完整的世界裡切割開來,劃分得四分五裂。讓這整個的完美的世界、完整的世界,變成不斷地廝殺、衝突、對立。

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如果我們起了那些虛妄的分別心,在那裡立什麼標準,然後:這個叫做美,那個是醜;這個是好、那是壞;這是對、那是錯;這是善、那是惡。你用自我去界定的話,這個和諧的世界、完整的世界就被你切割得四分五裂。你就會活在很狹窄的世界,衝突、對立不斷的世界,這樣就形成苦,而且這個社會、家庭裡面也會衝突。

很多人會自認為:我就是好人,我看不順眼的那個人就是壞人。我是正義之師,別人是邪魔惡道。他會把自己標榜為:我就是對的,我就是善的,我就是好的。那個跟我對立的人;沒有捧我場的人,還在那裡批評我的人就是壞人。那一種虛妄分別心之後,你的世界、你的內心形成很醜,你把世界也變成很醜,但是當事人不知道。從自我出發去界定,就會這樣。所以,你會把一個真正的淨土、真正美好的世界變成很醜陋的世界。所以老子就跟我們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這個不是好事啊。因為那會形成很多的虛妄分別,很多的衝突、對立。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別人的行為這樣,你就去界定:這樣是惡的、這樣是不應該的。這樣往往容易製造敵人、製造對立。為什麼別人不談戀愛?為什麼別人不結婚?你就認為別人這樣不行!為什麼你會有那麼多的標準去界定別人?這樣不好、那樣不對、這樣不應該。人常常很喜歡用自我標準去界定別人。那當事人、被我們界定的人,他內心服不服?不服的。我們從外表去看別人這樣作為認為:你這樣不應該、這樣不好、這樣不對,去責備別人。但是,當事人不覺得這樣不對啊,不覺得這樣不應該啊,我的作為為什麼你要來論斷?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就這樣不斷地醞釀、不斷地累積。包括家庭裡面,小孩子很多的作為不符合父母親原先預設的框框。小孩子的行為,本質上並沒有錯,並沒有壞,他只是不符合父母親的預設立場。父母親就認為:你這樣做不對,這樣做不應該,你這樣做不孝順。結果讓純真的小孩子要去調整,甚至慢慢去擠壓,然後要符合父母親的那個框框。所以,親子之間會有很多的代溝、衝突,都是因為這樣。

也許有的人就會起懷疑,難道這個世間就沒有是非、好壞、善惡嗎?會有這樣的質疑很正常。所以對這方面,還要對大家有個交待。請問我在講課的過程中,突然中間拿水上來喝,你說雅觀不雅觀?不要去論斷說:空海這個人在講課裡面突然喝水,這個不應該、不雅觀,這個沒有接受什麼嚴格訓練。我心目中的偶像整堂課都不會喝水的。

我們內心裏面都有很多的預設立場,有很多我們的要,有很多我們的框框。我們常常拿著我們的框框去套別人,只要別人不符合我們的預設立場,我們就認為別人是錯的、不應該的。更嚴重的就是認為別人是壞人。給自己製造很多問題、麻煩,你們知道嗎?有看到嗎?

所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就是這樣。本來我們可以過得很清閒,可以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以過得很溫馨、很和諧。但是,人那個自我常常就是不甘寂寞,在沒事的世界裡面就要惹是生非。在溫馨和諧的世界,就要製造很多的衝突、對立,這樣才會顯現出我的存在價值。要顯現出我的正義感,才能夠讓人家知道我存在多麼重要。但是要知道,這就是製造苦海,製造衝突、對立。家庭裡面的衝突也是如此。小單位的衝突、大單位的衝突,只是表象不一樣而已,本質都一樣,包括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也是這樣。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問答節選

相關焦點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文/炳睿《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大家都認為一件事物善,這裡面就有不善的一面了。所以,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些名相都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好尚取捨偏私之心假立的,所以也是互相依存的。所以聖人以無為之心(客觀的,不執於名相的,無偏私的心)來應事,用實際行動而不是用口頭說教來教化人民。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說天下的人都認為美好的東西是美好的時候,這就變成醜惡的了;都認為善良的東西是善良的時候,這就是不再善良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當天下的人都認為某一樣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時候,醜惡就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今天和各位看官一起來分享出自《道德經》第二章中老子提到的「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單從這句話看,可能只有放在語境中,才能正確了解。接下來我們看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句話對應的應該還有一句「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道德經第二章之前兩句。老子在上一章講,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緊接著就用下面的話來闡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世人對此兩句的理解誤解久矣。
  • 老子為什麼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G大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216號 慢板Wolfgang Amadeus Mozart原文: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清水,霧,遠山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你是如何看待善與不善的?你所認為的善什麼?)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何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到底怎麼解釋呢?按照已有的資料,大部分都解釋為:人們都知道美的具體標準而去人為的製造「美」,那就是醜惡了;都知道怎樣做能被稱為善良,那麼其中就已經存在不善良的因素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白話解說
    王弼版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帛書版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 《道德經》1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世間的美有很多種,有美貌,美好,美味等等。我們之所以知道世間一切的美,是因為知道了世間一切不美,體會過不美,才明白美的可貴。假如我們見過的人都美貌異常,生活一帆風順,每天吃的都是珍饈美味,那麼,我們不會認為見過的人有多美貌,也不會認為生活有多美好,更不會感覺每天吃的食物有多美味。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矣
    「天下皆之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此不善矣」。 天下如果人人都說一件事美好的話,那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現了,而且,這事本身也就不美好了。如果一切都固守自封,認為什麼事就是原來什麼樣的,當所有人都說一個事情美好的時候,這個事,恐怕就要差不多劃上一個問號了。 隨著時間不同,一切都會變化,美好和醜惡會互相轉化。天下都說它美好時,真不一定,明天可能就不美好了。
  •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
    0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每晚5點和9點更新,請大家多多指教哦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也,音聲之相和 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 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如果真愛就請理智清醒思辨,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物以稀為貴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德經》第二章。凡事泛濫成災、所謂「物以稀為貴。」物以稀為貴,成語,意思是指事物因稀少且有益,從而顯得珍貴。在經濟學上,稀,不是指物品數量稀少,而是指供小於求,有需求的稀才有價值.也諷刺現代社會的人們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出自晉·葛洪《抱樸子·明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矣」(第二章)。譯:天下都知道什麼是美,那就反而不美了。都知道什麼是美,就醜惡了,因為知道了美也就等於知道了美與醜的區別,就有揚美貶醜的事情出現,就造成了紛爭、誇大或縮小、偽與飾各種美的其實非美麗的弱點。此話是一面之詞,但確有洞見卓識。
  • 《老子》第二章(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