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走出的世界冠軍:「焊」衛夢想 用技能改變命運

2020-12-22 瀟湘晨報

12月13日,花城廣州,全國第一屆技能大賽落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

人群歡呼,兩條看似平行的命運線正在交匯。

一條,是坐在臺下,作為裁判的寧顯海和趙脯菠,兩位來自涼山州的年輕人,相繼在第44屆、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焊接項目中斬獲金牌,這個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被稱作「世界技能奧林匹克」。

另一條,是四川代表團中有7位選手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一銀一銅,三個優勝,這是他們的成績。早在賽前,已經有企業對技能選手拋出「橄欖枝」,於他們而言,這一次離開家鄉,終掌握住命運。

閉幕式上掌聲雷動,這一刻,世界冠軍和貧困家庭的學生,相互映照著彼此的過去和未來。「技能成才是斷窮根的最好辦法之一。」四川省人社廳副廳長王勇提供了一組數據,從2016年到2019年,四川全省技工院校招收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從800人增加至8300人,4年增長10倍。

那種感覺就像是,在長久又沉默的努力後,深深紮根的樹苗終於拔節而生,匯聚成林。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他們,被稱為「技能英雄」

「樹苗們」最初的出圈,是在世界技能大賽上。

從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開始,中國選手在焊接項目上實現「三連冠」。三位冠軍,皆是畢業於攀枝花技師學院的學生。

焊接首金獲得者是曾正超。奪冠時,他19歲,來自攀枝花米易縣的貧困家庭。此後兩屆的冠軍寧顯海、趙脯菠,都是來自涼山州偏遠山村的孩子。

從大山裡走出的世界冠軍,命運已經被改變。

在曾正超奪冠的2015年,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就提出,「要像對待奧運冠軍一樣對待他們,作為技能英雄,怎樣獎勵也不過分。」

那一年,人社部對金牌選手獎勵20萬元,四川省、攀枝花市,再到曾正超所在單位,均有獎勵。到了寧顯海和趙脯菠,獎金還在提高。「真的就像英雄一樣。」曾正超記得,結果揭曉的那一刻,即使身處海外,他的手機也被採訪電話打到死機。回國後,受到省市領導親切接見,到了攀枝花市,被敲鑼打鼓送回家。

在趙脯菠家門外,狹長的鄉間小道上,鞭炮連起來有幾公裡長,他的父親抹著眼淚,做了這輩子最奢侈的事:宰了一頭豬和一隻羊,流水席從家裡的小院子鋪到門口的小道上,大半個村子裡的人聚在一起,從天亮鬧到天黑。「重獎技能英雄一點也不過分!我們就是要在這個時代讓人們崇尚技能英雄!」人社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態度鮮明。

採訪、宣講、活動……一段時間內,人們對於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的關注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曾正超統計過,奪冠後的第一年,他平均每個月要離開攀枝花三次,去外地參加活動或接受採訪。他被授予全國青年五四獎章,還成為四川省最年輕的省勞模。他在攀枝花市買房,地產商給他打了折扣,然後打出大大的橫幅:「和世界冠軍做鄰居。」

改變,一枚金牌的力量

事實上,一塊金牌帶來的是想像不到的震動。

連續產生三位世界冠軍後,攀枝花技師學院副院長雷秀紅髮現,再招生時,從家長到學生,都對技能學習呈現出極大熱情,「特別是貧困戶家庭的孩子。」

被學校焊接集訓隊淘汰後,樂山小夥方鈺潔找到周樹春老師,怯生生表達想要繼續跟著學的願望。

從中國開始參加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開始,周樹春就擔任焊接項目教練,十年時間,這位「工人院士」除了培養出三位世界冠軍外,還參與選拔選手數百人。

「他說如果不能在集訓隊了,就要出去找工作補貼家用。看著他的小身板,我不忍心。」周樹春把方鈺潔留在隊裡,這個努力的男生,即使腿受傷了都沒停下練習。

直到很久後,周樹春才偶然得知,這個孩子的母親二級傷殘,家庭貧困。

相似的還有張國英,那是個精瘦的傈僳族女孩,來自一個靠種田和在山裡採藥為生的貧困家庭。作為同門,曾正超和寧顯海對她最深的印象,是被鐵水燙得滿是傷疤的手臂,以及幾乎每天在學校門口買饅頭吃。

儘管方鈺潔和張國英先後在世賽選拔中被淘汰,但他們的付出獲得了另一種回饋。方鈺潔在四川省首屆工匠杯比賽中獲得第一名,被授予「四川省工匠」和「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此後輾轉在全國各地施工一線。張國英憑著「拿得出手」的技藝,走出大山,在城市安心生活。「應該說,這枚金牌改變了很多孩子的人生。」攀枝花市鹽邊縣紅格鎮紅格中學是焊接冠軍趙脯菠的母校,這是一所農村初級中學,副校長王斌統計過,在每年360名左右的畢業生中,有200人左右最後進入中職院校學習。

堅守,嘗到「第一顆糖」

「即使看見出路,但這條路並不好走。」坐在辦公室,周樹春翻著學校47名貧困學生的檔案,有點失望,沒有一人入選學院焊接集訓隊,包括焊接專業的18名學生。

但這樣的失望,他並不陌生。

2015年曾正超奪冠後,集訓隊初選時一下湧來80多個學生。在過去,初選最多來30個左右。訓練開始,頭半個月走掉一半,後半個月,又走掉一半。「練焊接苦,很多孩子吃不了這個苦。」周樹春說,學焊接的學生最容易辨識,只要看手臂,上面一定遍布著被鐵水燙傷的疤痕,深深淺淺呈水滴狀。在集訓隊,鐵皮屋頂夏天被炙熱陽光包圍,室內輕易能到45℃以上,學生們穿著棉襖一樣的防護服,一練就是一整天。

對于堅持下來的大多數學生而言,即使冬抱寒冰、夏握熱火,焊接依然是他們人生中嘗到的「第一顆糖」。

最初,大多數走進這裡的孩子都是被選擇的。三位世界冠軍中,曾正超和寧顯海是親戚推薦,而趙脯菠則是被學院「報名送手機」的廣告吸引。對於處於懵懂期的他們而言,「志向」還是個太遙遠的詞彙,貧瘠的現實,讓他們無從去想。

寧顯海的家在涼山州會東縣的大山裡,父母終年忙著田裡生計。作為家中大哥,他從小就背著兩個妹妹餵豬做飯。小豬苗一點點餵大,父母要宰豬去賣,他哭著攔著不讓,那是第一次,他希望自己能夠快點長大,掙錢養家。

趙脯菠在建築工地上砌過牆,每天掙100塊。到了端午節前,他要去山上挖藥材,見過手臂粗的蛇,他動都不敢動,等到蛇窸窸窣窣爬走,已經是全身冷汗。

在焊接集訓隊,教練周樹春最開始注意到的是曾正超。在所有人都休息聊天時,他依然默默練習,「雖然話不多,但是說到焊接時,這個孩子眼裡有光。」

因為那時,曾正超已經吃到「糖」。

參加第42屆世賽選拔,他止步於全國「十進五」,後來被派往孟加拉國參與項目建設,第一次將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巨大的獲得感和自豪感,讓曾正超想到「志向」這個詞。隨後,在備戰第43屆世賽焊接項目時,他瘦了十多斤。

「壓力太大了,我真的想過放棄。」曾正超記得自己每天都一遍遍心理重建,「因為決定由我代表國家參賽時,就已經不是我個人的事了。」

少年們在堅持中收穫的「糖」,有的關乎「認可」,有的則關乎心願。

年紀最小的趙脯菠在奪冠拿到獎金後,雖然當時連駕照都沒有,卻首先去買了一輛車。

從小到大,他最想的就是擁有一輛車。曾經徒步4個小時山路去讀小學時,他想過;在每周沿著灰塵漫天的盤山公路回家時,他想過。「有了車,回家就方便了。」他說。

情誼,是對手也是兄弟

如果說,贏比賽和立志向,是少年們人生的「第一顆糖」,那麼,輸得起和同袍誼,則是他們坦率和世界交手的姿態。

在曾正超奪冠的第43屆世賽選拔中,寧顯海止步於最後的「五進二」,在離開國家集訓基地時,寧顯海告訴好友:「你好好努力,去把金牌拿回來。」

同時,這個向來隨性瀟灑的男生開始較真。此後兩年,他完全摒棄一切社交,全身心撲在集訓隊,直到斬獲第44屆世賽焊接項目金牌。兩個好兄弟,在焊接項目上為中國隊奪得兩枚金牌,「我們之間從不會嫉妒、猜疑,你焊得好,你教給別人,自己也能成長。」「每一個冠軍的背後,都是很多人的託舉。」周樹春珍視這些少年的情誼,在關鍵時刻,他們是彼此成就的最大助力。

2019年,趙脯菠在出國比賽前的衝刺階段,始終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為了刺激他,教練告訴他,比賽前最後一秒都能換人。接著,和他總分只相差零點幾分的備選選手肖林,被安排和他一起訓練、模擬比賽。巨大危機意識下,趙脯菠狀態回歸,不管難易,都能提前半小時完成焊接任務。

但事實上,除了他自己,包括肖林在內,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激勵」的謊言。那段時間,除了陪練,在集訓基地外租的房間內,肖林還會為大家準備餐食,買菜做飯。「這沒什麼。」如今,肖林繼續在學院的集訓隊準備下一屆世賽的選拔,在剛剛結束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他獲得了國賽精選組焊接項目金牌。

這是個眼神清澈的男孩,同樣出身寒門,因為年齡要求,這是他角逐世賽的最後一次機會。「這一次,我一定要非常細心才行。」他為自己打氣。

志氣飛揚的少年,思想如同蔥鬱的花園,有枝繁葉茂,也有需要園丁剪裁的雜草,周樹春就是那個園丁。「我看技術、天分、態度,也看人品、品質,那種只想自己好的,技術再好我都不要。」曾經,在集訓隊,有學生不想學了,就暗自鼓動身邊的人和他一起放棄。

短時間內,不少學生找到周樹春提出要離開,包括他很看好的一位女學生和後來的冠軍趙脯菠。

對於趙脯菠而言,全家4人每年一萬元左右的收入,讓他想要快點工作。周樹春勸下他,還讓願意回集訓隊的學生都歸隊。但這件事之後,他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品質引導,「強調最多的,就是大家要相互成就,不能自私。」

如今,在周樹春的大師工作室,有一排玻璃櫥窗,上面是2010年至2019年間,他的51位徒弟在各級比賽中獲得的名次和榮譽稱號,他們大多來自農村地區的貧困家庭。在這裡,還保留著傳統師徒同門之間的禮節和情誼,在他們的微信群裡,四散各處的師兄弟們很少發言,但若是在同一座城市遇到了,必定會有一場暢飲。

因為他們是最好的對手,也是最好的兄弟。

樹人,改變仍在繼續

今年,寧顯海開始在東北大學學習。那是為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教育部下發通知,有關高校可以對世賽獲獎選手實行保送錄取。「我還記得剛拿冠軍時,讓我去分享,我腿都在抖,迷迷糊糊打開演講稿,發現好幾個字都不認識,例如矢志不渝的『矢』。」現在,寧顯海覺得學習比練技術累多了,但他不想放棄,這是他想要徵服的又一座山峰。「不要覺得偏遠地區的孩子學習能力差,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四川省人社廳副廳長王勇觀察多年,最後得出結論:技能正成為很多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在四川,技工院校招收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數量4年裡增長10倍,與此同時,技工院校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者開展職業培訓的人數,也從2016年的1100人,增長到2018年的8500人。技工院校還對口支持45個深度貧困縣開展技能培訓,並免費提供技能鑑定和就業推薦服務。「藏香、唐卡、刺繡,針對這些當地產業和傳統文化入手的技能培訓,已經完全鋪開。」去年,在阿壩州一個唐卡大師技能工作室,王勇見到整齊坐著學習的學生。在這裡,學生完成度高的唐卡可以賣到3000元一幅,完成度低的,也能有幾十塊錢的收入。

另一方面,對技能人才給足榮譽、待遇也已成為共識。截至2020年6月,全國共表彰260名「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和3028名「全國技術能手」,共有2729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從家長到學生個人,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度都提高了。」攀枝花技師學院副院長雷秀紅記得,之前每年出去招生時,自己被問得最多的,是諸如技校學生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是不是真的有機會成為世界冠軍,到如今,大家問得最多的是這一行的發展前景有多大,需要家裡配合什麼。

王勇參加過成都一所職業技能學校的畢業典禮,一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的父親專門趕來,那是個曬得黝黑的康巴漢子,用不算流暢的普通話一遍遍說著感謝。「我不知道那個孩子學的什麼,但是我知道,已經有很多很多一樣的孩子,用技能改變了命運。」王勇感嘆道。

【來源:四川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外面的世界很大!」教育幫扶讓更多孩子走出了大山……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大涼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樂山市帶著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誠意攜手大涼山的美姑縣,共同推進教育協同發展。從學校結對共建到教師交流培訓再到學生異地培養,教育幫扶為大山裡更多的孩子插上了知識尋夢的翅膀。
  • 保山走出的世界技能大賽冠軍蔣應成獲全國表彰
    保山走出的世界技能大賽冠軍蔣應成獲全國表彰 2020-10-15 23:5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出歷史宿命,大涼山孩子的暑期從「單色」到「多彩」
    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李洪磊、葉含勇、謝佼)8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阿依」們的夏天——大涼山孩子被脫貧攻堅改變的暑期生活》的報導。孩子們多彩的嶄新生活,讓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黨支部書記、54歲的吉色次哈很羨慕:「小時候,土坯房裡兩塊木板一搭就是床,有的家庭用竹蓆鋪在地上睡覺。早上八九點鐘走路上學,到學校已中午12點,只上兩節課就得往家趕。晚上看書只能湊到火把前,油煙燻得眼睛痛……」改變不止於此。
  • 「叫板命運」的大涼山女子棒球隊
    貧窮家庭出來的孩子身上是有著一種『衝勁兒』的,他們應該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孫嶺峰說。6歲小阿牛扛得動110斤大老師2019年12月,本來只有男隊員的愛心棒球基地迎來了第一撥女隊員,共18名。今年剛滿6歲的刷日阿牛便是其中之一。
  • 《這就是灌籃3》讓夢想之花在大涼山中綻放
    「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今年11月四川涼山7縣摘帽脫貧,在擺脫物質貧困的同時,志氣與夢想也孕育著一批蓄勢待發的雛鷹——「涼山黑鷹隊」,這是一支隊員年齡最小只有10歲的籃球隊。優酷《這就是灌籃3》本周六將迎來第二場外戰,節目組也將這支外表看起來黝黑瘦小的小小籃球隊請到了節目現場,成為特別的灌籃加油官。
  • 這個從大涼山走出的年輕人,要唱著家鄉的歌兒上春晚
    磁性的唱腔,如涓涓細流般緩緩流過聽者的耳畔……在央視綜藝《我要上春晚》的錄製現場,來自大涼山深處的彝族歌手海來阿木,以一曲深情的《別知己》,引得觀眾們眼眶泛紅。海來阿木說,這是一首寫給離別的好友的歌,歌詞寫滿了他的思念。
  • 情系大涼山,夢之藍公益愛心守護學子們的夢和遠方
    在中國西南邊陲的大涼山腹地,有一群樸實的彝族孩子,他們雖然大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卻無比熱愛學習、樂觀向上,他們知道上學是家裡的希望,也是實現夢想,抵達遠方的希望……這是夢之藍公益助學小隊在四合鄉中心校看到的情景。
  • 視頻| 學習改變命運 閱讀點亮夢想 ——安康圖書館助力兒童快樂成長
    視頻 | 學習改變命運 閱讀點亮夢想 ——安康圖書館助力兒童快樂成長 2020-12-22 17: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首屆彝族女子班教師:我看見 一個個女孩走進課堂走出大涼山|涼山...
    1991年,為了解決基礎教育薄弱、重男輕女的問題,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東山鄉,開辦了大涼山首個「女子班」,金洪英成為第一屆女子班老師。一組《國家相冊》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舊時模樣。時光荏苒,黑板從掛牆上木板,升級迭代為電子觸控螢幕,曾經的女子班學生,接過了老師的教鞭,傳承改變學生命運的鑰匙。
  • 廣州娃用一根跳繩改變命運!這部電影感動無數人
    一根小小的繩子看似微不足道,卻承載無數夢想,改變了一群孩子的命運——1月15日,以廣州花都七星小學跳繩隊為真實原型的電影
  • 女孩的棒球之路 通往大涼山外
    從去年起,這裡的一個棒球基地陸續從四川大涼山招收了20多名彝族女孩來到北京,準備組建一支對標國際標準的少年女子棒球隊。走出大山的女孩在這裡接觸到了陌生的棒球,也期待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9月24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棒球基地走訪的一所小學裡,女孩爾曲睜著眼睛,趴在桌上休息。爾曲被棒球基地的孫嶺峰教練選中,出發前家人不同意,最後她沒能前往北京。
  • 廣東技工青年走進「國寶級」焊匠工作室,看大國工匠如何焊寫人生
    陳慶城用實際行動證明,小小的電焊工有大大的造船夢,一把焊槍也能成就大國工匠。9月29日,廣東省人社廳組織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和廣州造船廠技工學校的師生代表組成技能青年團,來到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與國寶級焊接大師陳慶城面對面交流。陳慶城分享他從基層技工一步步做到焊接特級技師的成長經歷,勉勵技工們要相信技能會改變命運,小小的技工也能實現大大的夢想。
  • 大涼山走出來的女子棒球隊
    這幾天,一部關於困境兒童通過打棒球改變命運的紀錄片《棒!少年》火出了圈,讓更多人關注到北京市郊這群「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紀錄片中的愛心棒球基地,即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由前國家棒球隊隊長孫嶺峰發起,2016年成立。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棒球少年,這個基地還有一群來自大涼山的彝族棒球少女。
  • 彝寨勵志歌手海來阿木:我要歌唱大涼山 像花兒一樣綻放的故鄉
    《阿果吉曲》發布前期的許多事情,都與「正常程序」不同,作者是一個從大涼山走出,連手機都窮到停機的青年,歌詞有些「口水化」,但卻總能引起共鳴,第一感覺讓人聯想到愛情,然而最終表達的,卻是親情。這個從大涼山走出的年輕人,儘管經歷多次挫折,夢想破碎,親人離世,但卻依然保留下了完整的自我,或者說,他依然活得任性。他就像是剛從大涼山走出時那樣,就像那些仍舊生活在大涼山的人一樣,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奔跑著。
  • 杭州重獎世界技能大賽冠軍
    這些身懷絕技絕活的技能大師,將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裡帶高徒、傳絕技,為企業培養出一批批新的高技能人才。  22歲小夥,登上世界技能舞臺巔峰  世界技能大賽被譽為「技能界的奧林匹克」。2015年我國獲得5枚金牌,實現零的突破,其中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獲得一枚金牌。
  • 少年》火出了圈 大涼山走出來的女子棒球隊
    來源:新京報大涼山走出來的女子棒球隊棒球隊26個彝族女孩京郊受訓,均來自貧困家庭;通過棒球改變命運,未來道路自己選擇「大家好,我叫馬虎,今年十二歲。這幾天,一部關於困境兒童通過打棒球改變命運的紀錄片《棒!少年》火出了圈,讓更多人關注到北京市郊這群「叫板命運」的棒球少年。紀錄片中的愛心棒球基地,即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由國家棒球隊前隊長孫嶺峰發起,2016年成立。很少有人知道,除了棒球少年,這個基地還有一群來自大涼山的彝族棒球少女。
  • 「戲劇精神永不停息」 大涼山國際戲劇節讓世界看見涼山-國際在線
    莫裡 (圖片由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組委會提供)  難得的是,戲劇今年能在大涼山過一個「暖冬」。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演藝行業遭受衝擊,戲劇消費市場按下暫停鍵。2020中國西昌·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大涼山國際戲劇節」)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如期舉辦的國際戲劇節。「大涼山此刻正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戲劇節發起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曉鷹說道。
  • 國際掃盲日|是什麼改變了你的命運,讓你擁有詩和遠方!
    今天是國際掃盲日有一個問題你是否知道答案是什麼改變了我們的命運是什麼讓我們能夠擁有詩和遠方這張照片的主人公是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三合中心學校的蘇明娟時過境遷當年鏡頭中的小女孩已經通過接受教育改變了命運↑ 2018年5月29日,在安徽金寨三合實驗學校,蘇明娟與當年的宣傳照片合影
  • 峨眉飛鷹大戰世界冠軍劍拔弩張
    峨眉傳奇「彝海飛鷹」吉奪依布將出戰雛量級超級戰,迎戰伊朗泰拳世界冠軍穆斯林贊德拉沙尼(Moslem Zand Lashani)。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吉奪依布全心全意地練習自由搏擊,並在峨眉傳奇的擂臺上打出了成績,通過擂臺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加上頑強的意志力,吉奪依布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版的木村翔」。此次吉奪依布的對手是來自伊朗29歲的穆斯林贊德拉沙尼,可謂為來者不善。
  • 一封來自大涼山支教老師的「求助信」:你願意給孩子們一個夢想的...
    在離重慶500多公裡的四川大涼山,陽光一樣燦爛。這一天,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收到了一封來自大涼山深處的來信。寫信的人名叫黃雯,是一個漂亮的重慶女孩。黃雯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在大涼山支教的經歷,也說出了一個「新年願望」:想給孩子們一個夢想的籃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