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機槍,顧名思義,比一般機槍略重,有固定槍架,可長時間連續射擊,具有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等特點,一般重量要超過25kg,英美等國稱其為「中型機槍」。早在1883年,世界上第一挺重機槍在美國誕生,出自著名工程師馬克沁之手,故而名為馬克沁重機槍,槍身重27.2kg,槍管為水冷式。
一戰時,重機槍無異於戰場上的「屠龍刀」——號令天下、莫敢不從。1916年7月的索姆河戰役中,馬克沁重機槍首次出現在戰場上,僅用了1天時間便屠殺了約2萬英法聯軍士兵。自此,重機槍一戰成名,後來,重機槍衍生出3個兄弟:輕機槍、通用機槍和高射機槍。
重機槍可靈活利用槍架進行平射和高射,再依靠它的大容量鏈箱進行供彈,配以流水般的射速,形成了一張火力網,在戰場上屬於面覆蓋的壓制性火力。而它的槍管配以冷卻裝置,因而具有較長的火力持續性。
說起我國的重機槍,雖然研製歷史不長,卻在近年來享譽海外,很大一部分還在火熱的中東戰場上揮灑著鋼與火。
19世紀晚期,中國隨著列強的入侵開始使用機槍,後來,各省各派軍閥進行引進和仿製,諸如馬克沁重機槍、德國MG08重機槍以及法國生產的機槍等,另外,國民黨軍隊還仿製過美國的重機槍以及德國的MG15重機槍。
建國後,我國的重機槍基本上都是仿製蘇聯。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我國才開始自己研發重機槍。我國重機槍的發展雖然起步很晚,但發展得很好。
第一款比較著名的是53式重機槍,這實際上是前蘇聯SG43中型機槍的仿製品,於1953年生產定型後大量裝備部隊。它是「國」字產品中的第一機槍,曾在朝鮮戰場上大放光芒,立下奇功。該型重機槍採用輪式槍架,並設有護板,使得槍手在戰場上的生存係數高,因而新槍到部隊一經使用就受到戰士的歡迎。
第二款是57式重機槍,這是仿製前蘇聯SGM中型機槍,1957年生產定型後大量裝備部隊。它的戰鬥性能和結構大部分與53式重機槍相同,主要區別是槍架為三腳架,槍管外部有縱向散熱槽等。
第三款是67式重機槍,該型重機槍有兩個版本,一是67-1式重機槍,在67式通用機槍的基礎上進行重新設計改造,於1978年設計定型,1980年生產定型;二是67-2式重機槍,是67式通用機槍的第二次改進型,1979年12月開始研製,1982年1月設計定型。總體來說,該型機槍的兩個衍生版本均為同期世界一流水平,且它的一次供彈系統是我國獨創,放到現在依然很先進。
第四款是77式重機槍,這算是中蘇關係惡化的產物。中蘇破裂致使我軍陸戰壓力驟增,急需我軍拿出一款全新的重機槍,於是,77式12.7毫米高射機槍出現了。這是我國完全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重機槍,第一種高射機槍,於1980年生產定型。77式採用了與美國M16步槍相同的氣吹式原理,槍身緊湊,重量較低,在世界軍火市場上一度十分暢銷。
第五款是85式重機槍,這是我國第二代自行研製重機槍,它實際上是77式的簡化、減重版本,算上多用途三腳架,也才40kg。其外貿版為W95式重機槍,借鑑了85式重機槍的成熟技術兼具精度高、可靠性和人機工效好、外形美觀等特點。重要的是,W95式重機槍採用模塊化設計理念,拆卸組合方便快捷;它還使用北約制式彈標準,使中國槍械得以走出國門並佔有一席之地。
第六款是W85式外貿重機槍,主要用於外貿和車載,同型重機槍在國內自用型號為QJC88式坦克高射機槍,配在國產96、99式坦克等裝備上,由於W85式對國產54式高射機槍(就是蘇聯德什卡M36/46式高射機槍的仿製型)有繼承,很適合成為蘇聯德什卡機槍的替代型號,因此W85重機槍在海外銷售常常供不應求。
第七款是89式重機槍,這是現役中全世界最輕的12.7毫米機槍,全重僅26公斤,其槍身只要一個士兵就可以攜帶,因此,把12.7毫米這樣大口徑的重機槍裝備到步兵班,縱觀全世界只有我國做到了,這是我軍步兵分隊遠程火力支援的主要武器。
縱觀我國重機槍的發展歷程,同別的裝備一樣,都是歷經模仿仿製、摸索學習到自行研製,再到成功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武器裝備的過程。期間,靠著一代代中國軍工人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如今中國武器在世界軍火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一條令人感慨的艱苦之路,願中國軍工再創輝煌!
劃重點:
1.超過25kg的機槍被稱作重機槍,英美等國稱其為「中型機槍」。
2.世界上第一挺重機槍為馬克沁重機槍,第一次亮相索姆河戰役便無敵於天下。
3.我國重機槍從建國後開始製造,最初是仿製蘇聯,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開始自主研發。
4.我國重機槍先後有53式、57式、67式、77式、85式、89式等型號,以及兩款暢銷海外的外貿重機槍W85式和W95式。
5.W85式的同型重機槍在國內自用型號為QJC88式坦克高射機槍,主要用於國產坦克的車載武器。
6.89式重機槍是當今世界現役裝備中最輕的12.7毫米機槍,槍身僅需一名士兵就可以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