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迫擊炮重機槍,算是重武器麼?

2020-12-18 雷姐的機械空間

在武器裝備界,有很多網友們會爭論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抗日戰爭時使用的迫擊炮和重機槍,到底算不算是重型武器,應該如何去劃分呢?輕武器和重武器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有的人認為重武器就是火炮這類武器了,輕機槍重機槍是輕武器的類別裡面。

所謂的重型武器,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在重量和體積方面會相對較大,運送起來不太方便。但是攻擊能力卻非常強悍,能夠極大增強部隊的戰鬥力,甚至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決定戰局成敗的作用。那反過來看,輕武器就是相對比較容易攜帶,比如單人就可以帶走的裝備,能夠大量裝備的武器。好了,我們大約理清了這個概念,然後來區分迫擊炮和重機槍,就有了一個相對的標準。

迫擊炮

我們先看迫擊炮,抗日時期中國軍隊缺少迫擊炮這種武器,裝備的不能單人輕鬆拿走。其實迫擊炮有兩種,一種是日本當年使用的擲彈筒,這種相對來說比較輕,一個人拿起來就可以帶走了,重量輕,一個人也可以操作,所以,它不能算是重武器,應該歸屬到輕武器的範疇。但是,後來出現的大型迫擊炮,可就不是簡單的輕武器這麼簡單了。它不但不能一個人拿起來就走,需要用汽車至少要牛車來運輸,對於敵方造成的危害遠比擲彈筒要厲害的多。所以,這種迫擊炮就要算是重武器了。現在大部分的迫擊炮都要歸類到重武器的範疇了,因為單兵是無法運輸的。就拿82毫米迫擊炮來說,整個零件3個人背著都很吃力,炮彈也有重量,幾乎要趕上2枚60毫米迫擊炮的重量了,所以說迫擊炮在抗戰中屬於重武器。

重機槍

(重機槍並非一兩個人抬得動的)

再來看一下重機槍,一樣的道理,就以單兵能不能輕鬆攜帶為標準來進行劃分。一般情況下,重機槍在進行遠距離行軍時,是需要兩名軍人抬著的。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或者是進行較短距離的行軍時,才會由一個身強力壯的軍人單獨運輸。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重武器並非普通單個士兵所能輕鬆攜帶的,所以,重機槍其實也算是重武器了。

(那時候有兩門炮可了不得了)

說到抗戰時期,中國軍隊的火力薄弱,不像日本軍隊有重炮、山炮和迫擊炮,炮兵支援比較方便。中國軍隊手裡缺乏這些裝備,火力最好的莫過於ZB-26「捷克式」輕機槍了,記得抗戰初期八路軍有時候一個連就幾挺捷克式輕機槍。然後重機槍就是馬可辛重機槍,後來有所仿製產品,24式重機槍,1934年金陵兵工廠從德國獲得了MG-08重機槍的設計圖紙,並於1935年成功仿製列裝部隊,一直是中國軍隊的主力裝備。

(哪有這種景象,一個陣地放這麼多重機槍,都是騙人的)

但是這款重機槍個頭比較大,槍身重20公斤,槍架重29公斤,這個重機槍就得幾個人運輸,當然在戰場上布置也要弄一個完整的陣地,不像抗日神劇中,一個人抱著一挺重機槍突突突,那都是騙人的,那時候還有重機槍連和重機槍排,所以說,那時候的重機槍屬於重武器。

從破壞力度上來看,重機槍除了可以有效射殺敵人之外,還可以對一些建築和車輛等,進行毀滅性的攻擊,它甚至可以攻擊敵方坦克和裝甲車等。重機槍的這些屬性,遠非普通單兵武器所能比擬的,所以,也應該把它歸到重武器的範疇裡去。

重機槍和迫擊炮減重了還屬於重武器麼?

有人會說二戰後的武器都減重了,應該不屬於重武器的範疇了,其實不然,史上最厲害的迫擊炮就是小戴維了,重達137噸,射程可達10公裡以上。由於後坐力超強,因此,光底盤就有三米厚,在發射時需要將它埋在坑裡,固定好才能發射。小戴發射一次的準備時間,大約在12個小時左右。在實彈射擊時,小戴維打出的彈坑大約有十多層樓房深,隨便炸平一座小山,沒有什麼問題,同樣叫迫擊炮,威力都比飛彈還厲害。

史上最厲害的重機槍,當屬加特林機槍了。每分鐘5000發以上的發射速度,攻擊能力讓其它機槍都望塵莫及,甚至可以稱之為變態級別的武器了。美軍甚至將這款重機槍裝備在航炮以及防空炮上使用,比如在美軍黑鷹直升機上,就裝備了加特林機槍,使得這款直升機成為世界上攻擊能力最為強悍的直升機。那麼,你覺得重機槍還是輕武器嗎?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我軍的民二四重機槍和日軍的九二式重機槍,哪個更好?
    民二四重機槍是抗戰時中國軍隊的主力重機槍,是德國馬克沁重機槍的中國仿製品,帶有純正的德國血統,有濃厚的西方味道。在抗戰中,民二四重機槍戰果纍纍,為中國軍隊立下赫赫戰功。九二式重機槍是二戰時期侵華日軍的主力重機槍,在中國戰場上被廣泛使用。只要鬼子大隊以上級別的作戰單位,就少不了九二式重機槍。
  • 「軍事科普」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都有哪些?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政府接收不少當時先進的美械裝備,但這些裝備主要包括哪些,但很多人都知之不清。今天不妨聊聊這個話題。其實當時「國民革命軍」裝備的美式裝備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本國兵工廠仿製的美式裝備,一種是美國直接支援中國的武器裝備。
  • 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 抗戰時期,叢林中作戰的中國士兵使用82迫擊炮。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展開了長時期的陣地拉鋸戰,雙方皆挖掘了大量戰壕,這一背景下催生了迫擊炮這種新式武器的誕生。1915年,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託克斯爵士發明了「斯託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相比笨重的臼炮而言,戰壕迫擊炮有重量輕、可拆解、便攜帶等優勢。可以說,「斯託克斯式」的問世,也被認為是迫擊炮這一新式武器的開端。 2.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最痛恨的一款日軍武器,堪稱重機槍的剋星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重武器很少,尤其是火炮更是無法與日軍相比,所以在中國軍隊中裝備的各型輕重機槍成為了抗擊日軍的絕對火力支柱。戰場上的日軍擲彈筒小組在射擊擲彈筒又叫超輕型迫擊炮,主要裝備二戰中日本軍隊,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佔編制。
  • 抗戰兩大火力支柱之一,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
    在抗戰時期,二四式馬克沁重機槍算得上是我國最好的一款重機槍!它是金陵兵工廠以德國造7.92mm 08式馬克沁重機槍為藍本在1935年仿製而成的重機槍。這把槍吸收了各國實戰的經驗,取長補短,進行改良和標準化。其槍機改成容易拆卸的型式,三腳架仍然採用了德國的1916年式。
  • 抗戰時期德械師的裝備與日軍相比更好嗎?一種武器遭日軍強力碾壓
    文/紀布話說,在抗日戰爭時期,隸屬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的30個德械調整師,就單兵所配發的德系軍械與侵華日軍標準連隊所裝備的制式武器對比,哪個基層單位的戰鬥力更強?在日軍的基層單位中,他們的優勢火力主要是依託擲彈筒與「92式」重機槍,重機槍的優點,能夠在氣候相對乾旱與嚴寒的地區使用,再加上光學瞄準鏡、重型槍架的配合,因此,使得其在實戰中的射擊穩定性極好。可以突出其在射擊精度與遠距離點射方面有優勢。
  •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
  • 二戰德軍一個步兵師能不能打過同時期的日軍甲種師團?
    這些師團在改編制之前還是使用的四單位制,編制比較大,滿員作戰狀態能高達2.5-2.8萬人,幾乎是同時期其他國家步兵師的1.5-2倍兵力。所以本身就不能作為一個正常的步兵師比,這就是個加強師的範疇。
  • 抗戰中國軍工:八萬工人創造出戰爭奇蹟
    而奉天兵工廠的規模是當時中國兵工廠裡最大的,對於抗戰時期中國的軍事工業是個巨大的損失,而且此消彼長,奉天兵工廠在抗戰期間替日本生產了大量武器彈藥,像三八步槍的月產量最高達到6000支,九六式輕機槍月產量最高達80挺,九二式重機槍月產量最高達50挺。此外,在中國的日軍彈藥有70%是來自奉天兵工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奉天兵工廠簡直就成了日軍的幫兇,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出軍事工業對於國家命運的重要價值。
  • 抗戰日本25噸內河炮艇,有槍有炮,比坦克還難對付
    侵華時期,日本於1939年針對我國南方水網密集的特點,專門研發生產了一款中小型內河炮艇,被稱為25噸炮艇。該艇出廠後受到廣泛好評,以至於日本國內還保留了少量用於防務,而那些運送到我國的炮艇,最終成為了建國後第一批炮艇部隊的主力。
  • 民24式重機槍,中國抗戰四大法寶之一,成日軍進攻前必須打掉目標
    抗戰中我軍武器低劣,其實這種低劣不只是武器裝備上,還在於制式裝備無法普及,裝備多樣性方面。我國抗戰時期武器可是「萬國牌」。所以也客觀造成了缺少彈藥。而抗戰中,我軍在武器方面有四大法寶,就是捷克式機槍、民24式機槍、駁殼槍以及漢陽造步槍。而民24式重機槍一度壓制了日軍的重機槍。
  • 抗戰有多難?9000多人的八路軍主力師,只有10萬發子彈
    而眾所周知,八路軍雖然名義上是國軍序列,但除了在全面抗戰初期領到部分彈藥外,大多數時間內其實是沒什麼指望的。而且全面抗戰初期領到的那部分彈藥還有閻錫山希望八路軍儘早出兵和中央軍衛立煌自己拍板的因素存在。而純指望繳獲的話,由於日軍的作戰比較頑強,繳獲的彈藥往往抵不上消耗。
  • 迫擊炮炮彈也能當手雷用麼?
    在不少影視作品中,士兵在危急時刻都會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直接扔出去。在《拯救大名瑞恩》中,美軍士兵就數次手拋迫擊炮炮彈,給德國軍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除了這部影片外,不少影片也有類似的鏡頭。不少觀眾認為現實中根本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畢竟迫擊炮炮彈總歸是和手榴彈不一樣,就這麼扔出去未免有些太過草率。不過,現實中的確有不少人這麼做,縱觀戰史,不管是我軍還是其他國家的軍隊,在緊急時刻將迫擊炮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過,這也僅限於在緊急關頭,正常時候迫擊炮炮彈是不可能分發到前線步兵手中,運輸迫擊炮炮彈遠比運輸手榴彈困難,肯定是優先使用手榴彈。
  • 抗戰時期國軍一個師的標準是多少人,配備什麼樣的武器?
    編制情況:連部(18人)+3個步兵排(44人)+2個迫擊炮組(3人)+供應班(10人/60人) 連部編制(18人):連長1名,教員1名,射擊/觀察測繪/軍械維護/工程爆破教習軍士各1名,文宣/主計軍士各1名,救護兵2名,通訊兵8名 迫擊炮組編制:主炮手+彈藥手2人 武器標準:60毫米輕迫擊炮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
  • 一個師團只剩72挺重機槍,城門都不敢出
    在接受投降時,該師團只剩下72挺重機槍,在投降前夕,該師團一度不敢輕易走出城門,生怕遭到伏擊。戰爭末期,日本的資源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戰爭初期的優質兵員也已經損失殆盡。這個第60師團雖然仍舊轄有上萬人,但是很多都是娃娃兵,老年兵,青壯年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