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日本25噸內河炮艇,有槍有炮,比坦克還難對付

2020-12-07 丹書戰史

侵華時期,日本於1939年針對我國南方水網密集的特點,專門研發生產了一款中小型內河炮艇,被稱為25噸炮艇。該艇出廠後受到廣泛好評,以至於日本國內還保留了少量用於防務,而那些運送到我國的炮艇,最終成為了建國後第一批炮艇部隊的主力。

25噸內河炮艇

25噸內河炮艇

1939年,日本專門研發了25噸內河炮艇,總計建造了77艘(有種說法生產了100多艘),並將大部分運到我國南方地區。

這種中小型內河炮艇排水量25噸多一點,所以稱為25噸炮艇,長18米,寬3.6米,最大吃水1.6米,採用平甲板艇型,半裝甲駕駛室為半埋式結構。

25噸內河炮艇

動力為兩臺柴油機,總功率300馬力,雙軸推進,最大航速11節,續航約300海裡,吃水較淺的它很適合江河湖泊行駛,也能在近海風浪較小的區域行駛。

武器裝備很有特色,在艇首安裝一門80毫米迫擊炮,駕駛艙頂部靠後的位置安裝一門九三式13毫米重機槍,或者雙聯裝九三式13毫米重機槍,無裝甲防護。艇體的後半段為乘員艙,可以容納2個步兵班的士兵,在乘員艙上方有一挺九二式「野雞脖子」,同樣沒有防護。一艘炮艇編制14人。

對於一艘排水量僅25噸的炮艇來說,這樣的配置中規中矩,但是對於當時的我國戰場而言,這種兼顧機槍和炮火的配置很難對付,而它又能攜帶步兵,既能沿河機動,又能放出步兵上陸追擊,如果沒有合適的重武器很難接近並摧毀它們。

戰後服役

雖然在1939年就抵達我國南方,但是因為沒有參與什麼大戰,主要用於治安維護、巡邏之類的,所以在二戰結束時仍有不少在役,由中國海軍接收了35艘,另外水警單位接收了數目不詳的炮艇。

25噸內河炮艇

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人民海軍獲得了17艘可用的炮艇,另外有一些狀態不佳的被當成備用,可以拆解零部件用於維修。

此時這些為數不多的炮艇經過十來年的大戰,許多情況已經不太好,於是海軍搜集可用的武器裝備對他們進行了適當的改裝,例如有些就在駕駛艙頂部增加一門九六式25毫米機炮,厄立孔20毫米機炮,或者72K型25毫米機炮,甚至還有安裝M3型37毫米戰防炮的,有些還增加2挺歪把子機槍。

25噸內河炮艇

因為當時內陸已經沒有戰事,這些炮艇被用於近海作戰,並參加了一些海上戰鬥,例如解放號炮艇曾挑戰太和號護航驅逐艦並擊傷其艦隊司令。在1952年時,52甲型炮艇已經量產服役,這些年邁的25噸炮艇陸續退役。

結語

25噸炮艇作為抗戰時期日軍專為中國戰場設計的船隻,其性能本身並不是很強,但是對於工業產能薄弱的我國來說,在江陰戰役失去僅有的海軍裝備之後,這樣的炮艇也能夠耀武揚威遊走於祖國內河湖泊,倘若當時我軍哪怕是有足夠的20毫米機炮,也不至於讓敵人如此囂張。

25噸內河炮艇

新中國成立後,前期因為工業水平太差,無奈只好把它們充實到海軍部隊中,當相關工業取得進步之後,終於擺脫了束縛,這些舊式炮艇終成歷史。

其中隸屬於溫臺巡防大隊的414號炮艇,曾在披山、檀頭山、東磯列島等地的剿匪作戰中屢建功勳,在1951年還獲得了「門頭山海戰英雄艇」稱號,在退役後被保存於北京軍事博物館。

相關焦點

  • 坦克炮艇:內河海軍主戰裝備,艇載主炮是坦克炮
    所謂「坦克炮艇」,就是內河炮艇的主炮是坦克炮,簡單地將坦克炮包括炮塔,整體地打包搬到巡邏艇上,就成了一艘坦克炮艇,通常噸位都不大,戰時設計的只有數十噸,戰後設計的也只有200餘噸。由於內河炮艇的噸位和體積有嚴格限制,而且吃水非常淺,遠不到1米,導致艙室內部空間相當緊張,中口徑艦炮由於彈藥庫和揚彈機都很大,不可能裝備進內河炮艇。
  • 水上重坦克: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
    【話說軍世】在海軍艦艇中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戰列艦、驅逐艦都是大中型水面艦艇,很有話題可說,而相對來說,幾百噸幾十噸的小艇,可說的故事要少一些,不過也有炮艇裝坦克炮,381毫米巨炮的「淺水艇」等等歷史。
  • 一戰法國內河炮艇,安裝輕巡洋艦的主炮,戰場上的機動大殺器
    這種情況下,火炮成為撕裂敵方防線的有力武器,沒事放幾炮,既能震懾敵人,也能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了提升火炮的機動性,法國藉助國內豐富的內河運輸體系,於大戰的第二年開始打造一批安裝大口徑炮的內河炮艇。小船扛大炮的內河炮艇這批炮艇在1915年5月開始建造,幾個月後悉數建成。這批內河炮艇總計12艘,排水量只有幾十噸,體格不算大。
  • 坦克炮裝上炮艇,成「水上坦克」:蘇式老傳統,甲板火力威猛
    內河炮艇的作戰環境非常特殊。首先在實戰中,內河炮艇的作戰距離普遍較近(一般在5公裡範圍內),在這麼近的距離內,炮艇在目視距離內進行直瞄射擊,而不需要艦炮或野戰炮那樣精密的測距儀,而坦克炮正是理想的直瞄射擊武器。其次,內河炮艇噸位普遍較小,如蘇聯當時的裝備的1125型炮艇只有26噸,艇內的空間相當緊張,根本無法裝備中大口徑艦炮那樣龐大的彈藥庫和複雜的揚彈系統。
  • 不堪一擊的94式小豆坦克,全重僅3.45噸,為何能在抗戰期間橫行?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裝備的94式超輕型坦克,堪稱最名不副實的坦克戰車。這款戰鬥全重僅有3.45噸的小坦克裝甲十分薄弱,重機槍都能將其擊穿。火立方面,它甚至沒有裝備坦克主炮,僅僅安裝了一挺7.7毫米重機槍。
  • 將T-34直接開上渡船,搖身一變「水上坦克」
    二戰的時候,蘇聯的軍隊對峙侵入的德國軍隊,在內河小型的戰艦上面,安裝了坦克炮,作戰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蘇聯內河艦隊」的1124型號的炮艇,配置過76mm的坦克炮,以及「喀秋莎火箭炮」,蘇德戰爭的時候,該炮艇作戰強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 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德制和美制反坦克炮能有效對抗日軍裝甲!
    PaK 36誕生於1933年,至1938年德國停止對華出口時,中國已引進500門PaK 36,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能夠有效對付日軍裝甲。圖為蘇聯1932式19-K反坦克炮(45毫米口徑),重425公斤,1000米穿甲能力31毫米。19-K誕生於1932年,是蘇聯早期的主要反坦克武器,一共生產了8000門。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但這樣優秀的坦克進行大規模量產日本人還是覺得太過奢侈了,對當時日本國力消耗極大因此性能較為一般的89式乙型坦克反而受到日本軍部的重式,雖然當時日本89式中型坦克性能也是比較頂尖,並且裝備有一門57毫米16倍徑火炮,據說日本在測試時可以在500米距離內擊穿25毫米勻質裝甲,但直到跟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中硬碰硬日本人才發現,蘇聯BT系列坦克的速度如何之快速,而日本吹噓的
  • 中國坦克的起點,就在於抗戰期間對陣日軍「豆式坦克」的尷尬
    更為咋舌的是,當初日軍甚至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反坦克武器,在抗戰全面爆發之後,國軍裝備的PAK35/36如果無法撤出戰場,都會被要求就地破壞,因為日軍正在極力去繳獲這種反坦克炮裝備自己,其中一部門甚至還出現在諾坎門。
  • 坦克世界更新,義大利炮來了!波蘭線?二戰波蘭真的有坦克嗎?
    《坦克世界》最新版,增加了義大利線和波蘭線,如果對美蘇英法系產生了審美疲勞,這下可有新玩具了。不過,這兩個國家在大家的印象中都屬於比較弱雞的那一類,他們在二戰時候真的有自己的坦克嗎?還值得單獨搞兩條線?其實,別看義大利和波蘭在二戰中只能充當配角打醬油,但他們對坦克還是有想法的。
  • 抗戰時蘇聯援華的T26輕型坦克
    據有關資料顯示,抗戰前我國先後從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德國等多個國家進口過坦克:30年代初,從英國購進24輛戈登式1.5噸坦克;1934年從德國購進22輛中型坦克、22輛2噸輕型坦克;1935年從德國購進16輛Vicker型坦克,從英國購進24輛6噸坦克、16輛3噸水陸兩用坦克;1936年從德國購進14輛6噸坦克、15輛8噸坦克、15輛4噸坦克、18輛2.5噸坦克;1937年從英國購入3輛6噸坦克
  • 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這種口徑為70毫米,倍徑僅有8.79的榴彈炮威力極差,通常只能對付一般的土木工事和磚石工事,因此在反坦克方面的表現也就非常一般。靠著裝填高爆彈平射的方式,勉強能應付一下早期坦克,比如FT-17輕型坦克之類的目標。
  • 蘇聯SU-100Y,被當成坦克殲擊車的重型突擊炮,虎式坦克也能擊穿
    SU-100Y是蘇聯裝甲武器發展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儘管沒能量產,但卻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唯一的原型車還成功地存活到了戰後。該車被許多人認為是坦克殲擊車,實際上它應該算作突擊炮或者自行火炮,和德軍的三號突擊炮性質差不多。
  • 《戰爭雷霆》日本金幣坦克殲擊車―五式炮戰車
    這輛方方正正、正面貌似斐迪南,側面貌似自走榴彈炮的炮戰車實際上是日系新出的一輛金幣坦克殲擊車,它的用途和它的結構一樣簡單,就是反坦克。這輛炮戰車雖然各方面不如斐迪南,但6.0權重的分房卻讓它佔了很大優勢。
  • 為對付齊格菲防線而生的移動要塞炮,英國A39「土龜」重型突擊炮
    導讀:為對付齊格菲防線而生的移動要塞炮,英國A39「土龜」重型突擊炮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除五式重戰車和IS-7重型坦克外,還有幾款坦克也安裝了海軍炮
    世界上第一款坦克炮,就是直接裝的海軍炮,一戰時期英國菱形坦克的原型車「母親」號,就是直接把海軍的哈奇開斯6磅QF MK I/MK II艦炮拿來裝上了,之後量產參戰的MKI/II/III型坦克,都是直接安裝這種哈奇開斯6磅艦炮,到MKIV之後,才換成了短管型號(哈奇開斯6磅6英擔QF MKI/MKII,其實就是把標準型艦炮截短炮管的型號
  • 二戰時,如果日本坦克遇上德國虎式坦克,能否與之一戰?
    二戰中,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一直都是坦克中的霸主,而日軍的坦克基本上是輕型坦克,在戰爭末期吃了鋼鐵洪流的大虧,那麼一輛虎式重型坦克能對付多少輛日本坦克呢? 以日本97式坦克為例,首先來比較一下兩者的噸位。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全重56噸,馬力700匹。而日本的97式坦克全重僅僅只有15噸,最大的速度能達到38千米每小時。不說別的,就算是讓四五輛日本97式坦克去撞虎式重型坦克,也肯定撞不過,噸位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 抗戰神劇中的雷人火炮,從義大利炮到大和魂,如今更有九六式重炮
    深度摘要:火炮被譽為戰爭之神,在眾多的抗戰神劇中,自然少不了火炮的身影。知名度比較高的,有義大利炮,大和魂,在剛剛被停播下架的《雷霆戰將》中甚至出現了八路軍繳獲了日軍的九六式150毫米重炮,實在令人咋舌。
  • 一個火柴盒的自述,解讀日本120噸O-l型超重坦克,乘員竟多達11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坦克作為陸戰利器得到了各國的爭先發展,這其中就包括多炮塔的超重坦克,德國、蘇聯、英國、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還曾認真考慮過發展「超重型坦克」的方案,並付諸實踐,以蘇聯的T-35為例,50噸的身軀在誕生之初可謂是吸足了眼球,引得各國紛紛效仿。
  • 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當然了,在這個時候要研發一款可堪大用的重型坦克對於日本而言是比較困難的,畢竟日本工業實力有限,想要開發重型坦克的難度可是不小。不過腦子有些軸的日本人卻沒有放棄,並從此開啟了他們的重戰車研發之路。 一、日本的重戰車 那麼日本有沒有過重型坦克呢?答案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