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當然了,在這個時候要研發一款可堪大用的重型坦克對於日本而言是比較困難的,畢竟日本工業實力有限,想要開發重型坦克的難度可是不小。不過腦子有些軸的日本人卻沒有放棄,並從此開啟了他們的重戰車研發之路。
一、日本的重戰車
那麼日本有沒有過重型坦克呢?答案是有的。如果以日本觀念來看的話,日本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也就是日本所謂的重戰車,其實就是他們的第一款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在當初設計時,日本陸軍的要求為:
戰車可以達到15噸的重量,能用於攻擊重型工事和具備良好的地形通過能力。單車火力最大化,擁有裝備57毫米火炮的旋轉炮塔和兩個獨立的機槍炮塔。另外裝甲必須能夠抵禦同時期的37毫米坦克炮的近距離攻擊,時速也不能低於25公裡。
當時研發工作由日本多個公司負責,組件和製造由日本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負責。
原定計劃對組件進行獨立研製和測試,最後再裝到整車上。不過這個方案後來被駁回,理由是過於耽誤研發進度,時間浪費的也太多。
最終所有的組件被一併送到了日本陸軍兵工廠進行組裝,準備在原型車上統一進行測試。最後誕生的也就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研發的第一款坦克——試製一號戰車。
(日語裡坦克都被稱為戰車,往後寫日系坦克時均寫為戰車)
可以說作為日本第一輛國產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在結構上頗為合理,至少在當時的年代是這樣。
它擁有一個裝備了九零式五釐七戰車炮的炮塔,同時還擁有兩個布置於車體的前部和尾部的機槍塔,配備了日本的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不過這個機槍塔不能轉動,只能是機槍自己搖擺,因此存在有較大的火力死角。
但是那門57毫米的戰車炮卻讓日本方面非常滿意,至少就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它的火力確實比較可觀,也具備摧毀野戰工事和機槍碉堡的能力。
當然就防禦來說,這輛試製一號戰車可謂垃圾無比,因為它根本不是用的滲碳工藝的硬化鋼板,實際上它用的是軟鋼板。
這是因為承擔鋼板製造工作的神戶煉鋼廠此前只是做過戰艦用硬鋼板,並沒有過製造如此薄的硬鋼板的經驗,所以製造出來的就總是失敗品。但為了能讓試製一號戰車順利進行測試,就說服了其他參與者採用軟鋼板來應急。(聯想一下後來的神戶制鋼廠鬧出來的質量問題,看來以次充好這簡直是他們的傳統了。)
好在當時陸軍沒人發現這件事,不然神戶煉鋼廠的頭頭腦腦都要被日本陸軍給當國賊天誅嘍。但不管怎麼說,靠著在車裡面加縱橫鋼筋的辦法,試製一號戰車也算是糊弄了過去。
二、九一式重戰車
試製一號的成功讓日本信心倍增,並依照試製一號戰車的經驗為基礎,研發出了八九式中戰車,可是眼下重戰車的設計依舊沒有著落。雖然說試製一號戰車重達18噸,理論上可以充當一下重戰車。但是日本陸軍也不是傻子,哪能那麼輕易就讓人給糊弄了?
何況它的重量還沒達到20噸,根本不能算重戰車,火力上也不讓人滿意,難以承擔計劃裡的支援任務。於是日本在1928年開始了新一輪的重型戰車的研製工作,戰車設計在1931年定型,並在1932年生產出了第一輛樣車——也就是九一式重戰車。
(按照日本的神武紀年法,取2591年的末兩位為編號)
新鮮出爐的九一式重戰車在結構上基本是偷懶,因為還是延續了試製一號戰車的路線。還是一個旋轉炮塔加上兩個機槍塔的老路,而且配置方式都沒變。
不過倒也不是沒有一點改進,那炮塔後面多了一挺機槍,這也是後來日本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炮塔後部有個機槍。
至今筆者也沒明白那機槍的用途,不過有一個說法是為了防止步兵從後面過來毀壞坦克。
但考慮這車體後部已經有一個機槍塔了,那麼這個炮塔後部機槍的設計就實在是不合理。畢竟炮塔轉向後,那機槍也就打不到自己身後了。
另外九一式重戰車主炮上也有較大的改進,改用了一門型號未知的70毫米的短管火炮,用於提供支援火力。
而九一式重戰車唯一的亮點呢,就是那鋼板終於不是糊弄人的軟鋼板了。
這次神戶煉鋼廠終於成功造出了合格的鋼板,而且是經過了表面碳滲透處理的鎳鉻鋼,可以說這次神戶煉鋼廠終於沒有糊弄日本陸軍了。
九一式重戰車的正面裝甲厚度達20毫米,放在當年的環境下也確實是一輛重型戰車。
不過因為日本陸軍要求對重量進行控制,所以它的裝甲最薄弱處就只有8毫米厚了。
而因為控制重量的要求,所以九一式重戰車的重量和試製一號戰車一樣也是18噸重,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可以說九一式重戰車在整體設計上,基本上就是照抄試製一號戰車,雖然有些改進之處,但是整體上已經沒有能夠突破試製一號的局限。
而且雖然公路時速達到了25公裡,但其採用的由兩側各17個承重輪和鋼板彈簧組成的懸掛系統,在越野情況下卻不能提供足夠的速度。如果是作戰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用指望它們能跟上日本的卡車的。
那這樣的話,它就不是一個很讓日本滿意的重型戰車。所以說九一式重戰車最終也沒有被日本陸軍量產,新的戰車計劃在1932年被日本陸軍提上了日程表。
三、九五式重戰車
在1932年12月,日本的新型重戰車項目被立項,首輛樣車則在1934年9月下線投入測試,並在1935年進入了日軍序列,也就是九五式重戰車。
九五式重戰車的車長為6.47米,車寬為2.69米,車高為2.89米。
不用說,這次還是和之前的九一式重戰車一樣,和試製一號戰車的設計一脈相承下來的,還是那個三炮塔設計。
不過有些不同的是,九五式重戰車不是一個炮塔加兩個機槍塔了,而是兩個炮塔加一個機槍塔。
九五式重戰車在車體前部有一個比主炮塔小一號的副炮塔,裝備了一門九四式37毫米戰車炮,這門戰車炮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坦克。
而主炮塔上的則裝備了一門九四式70毫米戰車炮,這門炮的作用是提供火力支援,用來壓制那些敵方的工事和火力點。
至於車體後部的機槍塔則裝了一挺6.5毫米口徑的重機槍用來反步兵,同樣在主炮塔的後部也裝了一挺重機槍,目的一樣是反步兵。
整體設計結構還是參照了之前的設計,重點變化也就是在那個前置的副炮塔上了。這也是當年你的一個主流設計,畢竟當年這種多炮塔坦克還是挺吃香的,後來美國生產的M3中型坦克也屬於多炮塔坦克。
嚴格說,那兩門火炮的威力還是不錯。雖然說那個37毫米戰車炮威力比較一般,但是70毫米戰車炮的威力卻不錯。
這門70毫米口徑火炮的倍徑依舊是倍徑18.4的短身管,炮口初速為每秒300米,理論上在1000米的距離射擊可以在理論上打穿25毫米厚的裝甲板。根據日本資料的說法,它在3000米的距離上還能打穿20毫米厚的裝甲板。
但
這個的可信度極低,因為3000米的距離,這炮彈飛過去的動能也不剩多少了,能否打穿20毫米厚的鋼板非常成問題。更何況炮手能否對準3000米外的目標都是問題,更別提擊中對方了。但70毫米的口徑,在進行支援作戰時還是足夠的。
在裝甲方面,九五式重戰車也算說得過去,炮塔前裝甲厚達30毫米,側後裝甲也有25毫米厚。車體的正面裝甲厚達35毫米,車體的側後部也有25毫米厚,裝甲材質也一樣是鎳鉻鋼。雖然採用的還是鉚接結構,但是防禦力還是有所保證的。
畢竟當年的重型坦克也就是那樣,間戰時期的重型坦克大多不厚,比如說蘇聯的T-28重型坦克、T-35重型坦克裝甲最大也只有30毫米,德國的Neubaufahrzeug重型坦克則只有20毫米。所以說這九五式重型戰車勉強也算是合格了。
然而防禦上來了,這重量也就增加了,戰鬥全重達到了30噸,這個重量放在日本坦克裡也算是十分罕見。而重量的過分上升也就導致了坦克的時速大幅度下降,在新式的6缸水冷發動機提供了290匹馬力,且採用了新式的雙重平衡懸掛後,也只能達到每小時22公裡的時速。
雖然說這是為了裝甲和火力的提升而付出的代價,但是在把機動性視為坦克生命的日本陸軍眼裡,這坦克實在算不上成功。所以說日本陸軍怎麼看它怎麼不順眼,心裡老覺得它是個徹底的失敗品。
結語
最終這輛九五式重戰車也沒有能夠生產太多,因為日本陸軍在1935年的實驗裡證明,過於緩慢的坦克沒有多大的用處,所以九五式重型戰車僅僅生產了4輛之後就被放棄了。而日本的重型坦克開發之路,也就算暫時告一段落。因為資源匱乏的日本實在是不認為這些重型坦克有什麼用,而這些數量稀少的九五式重戰車也沒有能參加實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統統成了美國人的戰利品。
參考文獻:《日本陸軍興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