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2020-12-17 騰訊網

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當然了,在這個時候要研發一款可堪大用的重型坦克對於日本而言是比較困難的,畢竟日本工業實力有限,想要開發重型坦克的難度可是不小。不過腦子有些軸的日本人卻沒有放棄,並從此開啟了他們的重戰車研發之路。

一、日本的重戰車

那麼日本有沒有過重型坦克呢?答案是有的。如果以日本觀念來看的話,日本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也就是日本所謂的重戰車,其實就是他們的第一款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在當初設計時,日本陸軍的要求為:

戰車可以達到15噸的重量,能用於攻擊重型工事和具備良好的地形通過能力。單車火力最大化,擁有裝備57毫米火炮的旋轉炮塔和兩個獨立的機槍炮塔。另外裝甲必須能夠抵禦同時期的37毫米坦克炮的近距離攻擊,時速也不能低於25公裡。

當時研發工作由日本多個公司負責,組件和製造由日本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負責。

原定計劃對組件進行獨立研製和測試,最後再裝到整車上。不過這個方案後來被駁回,理由是過於耽誤研發進度,時間浪費的也太多。

最終所有的組件被一併送到了日本陸軍兵工廠進行組裝,準備在原型車上統一進行測試。最後誕生的也就是日本自行設計和研發的第一款坦克——試製一號戰車。

(日語裡坦克都被稱為戰車,往後寫日系坦克時均寫為戰車)

可以說作為日本第一輛國產坦克,試製一號戰車在結構上頗為合理,至少在當時的年代是這樣。

它擁有一個裝備了九零式五釐七戰車炮的炮塔,同時還擁有兩個布置於車體的前部和尾部的機槍塔,配備了日本的大正三年式重機槍。

不過這個機槍塔不能轉動,只能是機槍自己搖擺,因此存在有較大的火力死角。

但是那門57毫米的戰車炮卻讓日本方面非常滿意,至少就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它的火力確實比較可觀,也具備摧毀野戰工事和機槍碉堡的能力。

當然就防禦來說,這輛試製一號戰車可謂垃圾無比,因為它根本不是用的滲碳工藝的硬化鋼板,實際上它用的是軟鋼板。

這是因為承擔鋼板製造工作的神戶煉鋼廠此前只是做過戰艦用硬鋼板,並沒有過製造如此薄的硬鋼板的經驗,所以製造出來的就總是失敗品。但為了能讓試製一號戰車順利進行測試,就說服了其他參與者採用軟鋼板來應急。(聯想一下後來的神戶制鋼廠鬧出來的質量問題,看來以次充好這簡直是他們的傳統了。)

好在當時陸軍沒人發現這件事,不然神戶煉鋼廠的頭頭腦腦都要被日本陸軍給當國賊天誅嘍。但不管怎麼說,靠著在車裡面加縱橫鋼筋的辦法,試製一號戰車也算是糊弄了過去。

二、九一式重戰車

試製一號的成功讓日本信心倍增,並依照試製一號戰車的經驗為基礎,研發出了八九式中戰車,可是眼下重戰車的設計依舊沒有著落。雖然說試製一號戰車重達18噸,理論上可以充當一下重戰車。但是日本陸軍也不是傻子,哪能那麼輕易就讓人給糊弄了?

何況它的重量還沒達到20噸,根本不能算重戰車,火力上也不讓人滿意,難以承擔計劃裡的支援任務。於是日本在1928年開始了新一輪的重型戰車的研製工作,戰車設計在1931年定型,並在1932年生產出了第一輛樣車——也就是九一式重戰車。

(按照日本的神武紀年法,取2591年的末兩位為編號)

新鮮出爐的九一式重戰車在結構上基本是偷懶,因為還是延續了試製一號戰車的路線。還是一個旋轉炮塔加上兩個機槍塔的老路,而且配置方式都沒變。

不過倒也不是沒有一點改進,那炮塔後面多了一挺機槍,這也是後來日本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炮塔後部有個機槍。

至今筆者也沒明白那機槍的用途,不過有一個說法是為了防止步兵從後面過來毀壞坦克。

但考慮這車體後部已經有一個機槍塔了,那麼這個炮塔後部機槍的設計就實在是不合理。畢竟炮塔轉向後,那機槍也就打不到自己身後了。

另外九一式重戰車主炮上也有較大的改進,改用了一門型號未知的70毫米的短管火炮,用於提供支援火力。

而九一式重戰車唯一的亮點呢,就是那鋼板終於不是糊弄人的軟鋼板了。

這次神戶煉鋼廠終於成功造出了合格的鋼板,而且是經過了表面碳滲透處理的鎳鉻鋼,可以說這次神戶煉鋼廠終於沒有糊弄日本陸軍了。

九一式重戰車的正面裝甲厚度達20毫米,放在當年的環境下也確實是一輛重型戰車。

不過因為日本陸軍要求對重量進行控制,所以它的裝甲最薄弱處就只有8毫米厚了。

而因為控制重量的要求,所以九一式重戰車的重量和試製一號戰車一樣也是18噸重,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可以說九一式重戰車在整體設計上,基本上就是照抄試製一號戰車,雖然有些改進之處,但是整體上已經沒有能夠突破試製一號的局限。

而且雖然公路時速達到了25公裡,但其採用的由兩側各17個承重輪和鋼板彈簧組成的懸掛系統,在越野情況下卻不能提供足夠的速度。如果是作戰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用指望它們能跟上日本的卡車的。

那這樣的話,它就不是一個很讓日本滿意的重型戰車。所以說九一式重戰車最終也沒有被日本陸軍量產,新的戰車計劃在1932年被日本陸軍提上了日程表。

三、九五式重戰車

在1932年12月,日本的新型重戰車項目被立項,首輛樣車則在1934年9月下線投入測試,並在1935年進入了日軍序列,也就是九五式重戰車。

九五式重戰車的車長為6.47米,車寬為2.69米,車高為2.89米。

不用說,這次還是和之前的九一式重戰車一樣,和試製一號戰車的設計一脈相承下來的,還是那個三炮塔設計。

不過有些不同的是,九五式重戰車不是一個炮塔加兩個機槍塔了,而是兩個炮塔加一個機槍塔。

九五式重戰車在車體前部有一個比主炮塔小一號的副炮塔,裝備了一門九四式37毫米戰車炮,這門戰車炮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坦克。

而主炮塔上的則裝備了一門九四式70毫米戰車炮,這門炮的作用是提供火力支援,用來壓制那些敵方的工事和火力點。

至於車體後部的機槍塔則裝了一挺6.5毫米口徑的重機槍用來反步兵,同樣在主炮塔的後部也裝了一挺重機槍,目的一樣是反步兵。

整體設計結構還是參照了之前的設計,重點變化也就是在那個前置的副炮塔上了。這也是當年你的一個主流設計,畢竟當年這種多炮塔坦克還是挺吃香的,後來美國生產的M3中型坦克也屬於多炮塔坦克。

嚴格說,那兩門火炮的威力還是不錯。雖然說那個37毫米戰車炮威力比較一般,但是70毫米戰車炮的威力卻不錯。

這門70毫米口徑火炮的倍徑依舊是倍徑18.4的短身管,炮口初速為每秒300米,理論上在1000米的距離射擊可以在理論上打穿25毫米厚的裝甲板。根據日本資料的說法,它在3000米的距離上還能打穿20毫米厚的裝甲板。

這個的可信度極低,因為3000米的距離,這炮彈飛過去的動能也不剩多少了,能否打穿20毫米厚的鋼板非常成問題。更何況炮手能否對準3000米外的目標都是問題,更別提擊中對方了。但70毫米的口徑,在進行支援作戰時還是足夠的。

在裝甲方面,九五式重戰車也算說得過去,炮塔前裝甲厚達30毫米,側後裝甲也有25毫米厚。車體的正面裝甲厚達35毫米,車體的側後部也有25毫米厚,裝甲材質也一樣是鎳鉻鋼。雖然採用的還是鉚接結構,但是防禦力還是有所保證的。

畢竟當年的重型坦克也就是那樣,間戰時期的重型坦克大多不厚,比如說蘇聯的T-28重型坦克、T-35重型坦克裝甲最大也只有30毫米,德國的Neubaufahrzeug重型坦克則只有20毫米。所以說這九五式重型戰車勉強也算是合格了。

然而防禦上來了,這重量也就增加了,戰鬥全重達到了30噸,這個重量放在日本坦克裡也算是十分罕見。而重量的過分上升也就導致了坦克的時速大幅度下降,在新式的6缸水冷發動機提供了290匹馬力,且採用了新式的雙重平衡懸掛後,也只能達到每小時22公裡的時速。

雖然說這是為了裝甲和火力的提升而付出的代價,但是在把機動性視為坦克生命的日本陸軍眼裡,這坦克實在算不上成功。所以說日本陸軍怎麼看它怎麼不順眼,心裡老覺得它是個徹底的失敗品。

結語

最終這輛九五式重戰車也沒有能夠生產太多,因為日本陸軍在1935年的實驗裡證明,過於緩慢的坦克沒有多大的用處,所以九五式重型戰車僅僅生產了4輛之後就被放棄了。而日本的重型坦克開發之路,也就算暫時告一段落。因為資源匱乏的日本實在是不認為這些重型坦克有什麼用,而這些數量稀少的九五式重戰車也沒有能參加實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統統成了美國人的戰利品。

參考文獻:《日本陸軍興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軍兵器》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重型坦克發展的極致:堪比鼠式重型坦克的美國T-28超級重型坦克
    德國「鼠」式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高達188噸,正面裝甲最厚達200毫米,裝備1門128毫米坦克炮和1門75毫米同軸副炮,儘管其紙面上的性能非常強大,但是實際作戰能力幾乎為零,因為「鼠」式重型坦克的機動性太差了,無法像其他坦克那樣實施運動戰。
  • 很輕(強)的重型坦克——義大利P40誕生記
    英國自維克斯A1E1獨立號重型坦克研發失敗後就再也沒有涉足重型坦克領域;而法國的B1重型坦克也算不上成功,雖然有正式量產過,但該坦克落入德軍手中後,只是被當作訓練車使用,可見其性能是多麼的不盡人意;日本的重型坦克就更不用說了,除了自身「重」以外,毫無優勢可言。
  • 虎王重型坦克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新式重型坦克發展計劃正式起步。在此次會議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設計要求:具有強大的擊穿敵人坦克的火力,敵人坦克無法擊穿的厚實的防護裝甲,最大速度不低於40公裡/小時。這次會議的決定發展了德國二戰期間兩種重型坦克,它們分別是虎1和虎王(虎2)。
  • 二戰後期日本最後掙扎量產重型百式100噸坦克計劃日本的終極武器
    說到二戰時期各國的重型坦克計劃,日本對於重型坦克研究卻是起步時間最快研製出來坦克最不倫不類的國家,這間接導致後來日本坦克性能落後,但日本最終把落後的產物魔改成了一輛黑科技。日本最初的重型坦克開始研製日期是1925年,第一款重型坦克91式坦克經過五年的研究拼裝終於研發成功,91式坦克成為日本歷史上誕生的第一輛重型坦克,但日本稱之為重型坦克,但其實連後來輕型坦克都比不上,其外形仿造蘇聯T28坦克採用多炮塔設計,其正面最厚裝甲才20毫米唯一亮眼之處在於該型坦克主炮採用的是70毫米18倍徑火炮,採用類似於步兵炮改裝而來的坦克炮,雖然說不是真正意義上坦克炮,但口徑達到70毫米18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而作為對蘇聯人的回敬,德國也著手開啟了自己的坦克升級計劃,除去淘汰三號中型坦克,並將四號中型坦克升級為75毫米長倍徑坦克炮之外,德國也研發了自己的新型坦克。德國人的最終成功就是裝備了88毫米坦克炮的六號'虎式'重型坦克,以及裝備了75毫米超倍徑坦克炮的五號'黑豹'中型坦克。
  • 二戰末期服役重型坦克,差點不能入役的美軍M26重型坦克
    起初確實有了一些作用,面對北非戰場上那些德國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M4中型坦克戰果驚人,只要不遇到德國88毫米戰防炮就行。可是快樂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德國人把虎式重型坦克開過來了。面對可怕的虎式重型坦克,被戲稱為'謝饅頭'的M4中型坦克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試著高速靠近後,在近距離摧毀虎式重型坦克。
  • 蘇聯戰前研發的重型坦克,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KV-1重型坦克
    在蘇德戰爭爆發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重型坦克一直都是一個概念非常混亂的存在,似乎多炮塔就是重型坦克的代言詞。比如說法國的B-1重型坦克和英國的TOG-1重型坦克,都屬於是傳統的多炮塔怪物範疇。當然了,這種多炮塔怪物顯然不適合於實戰,看似威武霸氣,但實際上卻都有不小的問題。
  • 二戰美國重型坦克結晶,M26「潘興」的孿生兄弟,T32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美國雖然積極研發坦克,拿出了很多型號的裝甲車輛送入戰場,但是在重型坦克領域卻無法和同時期的幾個坦克大國相競爭,好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之後,在二戰末期終於有了滿意的重型坦克,這就是T32。T32重型坦克T32的出現可謂是一波三折,在1940年美國拿出T1、M6重型坦克,雖滿心歡喜,但一看歐洲戰場實際情況,對這種過時思路指引下的產物失去信心,接下來走了兩條坦克研發線路
  • 擁有5個炮塔、堪稱陸地巡洋艦的蘇聯坦克——T-35重型坦克
    除了德國,英國也在蘇聯這款重型坦克的設計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在1931年1月,蘇聯派遣以S·金茨布爾格工程師為領導的設計組於前去英國考察,也參觀了多炮塔的「獨立號」坦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最後沒能買到或獲得「獨立號」坦克的一些技術,不過還是獲益匪淺。
  • 史達林的大號雜貨鋪,蘇聯超級重型多炮塔坦克,T—42超重型坦克
    史達林的大號雜貨鋪,蘇聯超級重型多炮塔坦克,T—42超重型坦克 從二十年代末開始,蘇聯在早期的坦克研發上,曾經一度走上了奇葩的多炮塔坦克歪路。
  • 以伏羅希洛夫命名的坦克,身披堅甲的俄羅斯陸龜,KV-1重型坦克
    一、蘇聯坦克的新方向 蘇聯從建立以來,坦克的設計生產就是重要的國防項目,從引進仿造到自主創新,蘇聯走過了近十年的道路,在三十年代,蘇聯獨立設計生產的坦克開始出現了飛躍般的發展,當然這也和蘇聯陸軍糙漢子們的審美非常直接的聯繫。
  • 威風之虎 淺析:虎式重型坦克
    1942年8月29日,一種擁有厚重裝甲,強大火力,交錯負重輪的坦克出現在了鏖戰正酣的列寧格勒前線。它威力巨大,卻可靠性極低。四輛坦克中因為機械故障損失了三輛。它,就是一代名車——虎式重型坦克。
  • 最後的重型坦克M103,它的消亡真的只是因為坦克故障多?
    M103是美國在二戰後研製的重型坦克,融合了一些美國在二戰中學習到的設計思想,在研製之初曾獲得美軍的青睞,原計劃大規模列裝,但是到最後只生產了約300輛,並且因為使用中各種故障為人詬病,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坦克,在70年代全部退役。那麼M103重型坦克的退役,真的僅僅是因為它性能不可靠嗎?
  • 二戰時期,日本重型坦克超「虎」式2倍,沒上戰場成為玩具和笑話
    東方法西斯日本,它們的坦克給我們的印象是「脆皮坦克」,但就是這麼些輕型坦克,欺負中國武器落後,在中國戰場上肆無忌憚,乾脆直接取消了使用重型坦克的計劃。其實,日本早在1939年的時候就領教了蘇聯重型坦克的威力,制定了研製重型坦克的絕密計劃,並且日本軍方設計的重型坦克重量超過虎式兩倍有餘。
  • 二戰時,如果日本坦克遇上德國虎式坦克,能否與之一戰?
    二戰中,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克一直都是坦克中的霸主,而日軍的坦克基本上是輕型坦克,在戰爭末期吃了鋼鐵洪流的大虧,那麼一輛虎式重型坦克能對付多少輛日本坦克呢? 以日本97式坦克為例,首先來比較一下兩者的噸位。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全重56噸,馬力700匹。而日本的97式坦克全重僅僅只有15噸,最大的速度能達到38千米每小時。不說別的,就算是讓四五輛日本97式坦克去撞虎式重型坦克,也肯定撞不過,噸位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 蘇聯時期的幾種重型坦克,機動性槓槓的
    蘇聯大搞重工業後,正是世界坦克裝甲車輛快速發展的時期,因此蘇聯也開始研發包括重型坦克在內的一系列重型裝甲車輛。 比如T100、T35、SMK等多個型號,這個時期的重型坦克普遍擁有多個炮塔。其中最大的就是T35重型坦克,其擁有5個炮塔,裝備有數挺機槍以及1門76毫米火炮、2門45毫米火炮,體積噸位極大,不過這種武器雖然看似威猛,但是實際表現卻十分糟糕,實戰使用記錄很少。而像SMK則是擁有2個炮塔,火力同樣較強,但是後被史達林否決而停止發展。
  • ——德國「虎王」重型坦克
    1943年,二戰進入拉鋸階段,在裝甲對抗上,西線的盟軍有「潘興」,東線蘇聯紅軍已開始使用IS-2與納粹德國的「虎式」重型坦剋死抗,此時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在火力、防護性能方面已漸漸捉襟見肘,為了扭轉這一頹勢,德國設計師們打算在虎式坦克的基礎上,重新設計一種新型的重型坦克,以緩解戰場出現的火力不足的空缺。
  • 頂著重型坦克之名的KV-2,更像是一款重型突擊炮
    KV-2作為二戰時期蘇軍的重型裝備,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二戰初期少數能在戰場上以寡敵眾的武器,創下的戰績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不過KV-2雖然被稱為重型坦克,實際上更像是重型突擊炮。KV-2重型坦克KV-2出現的時間節點KV-1重型坦克於1938年在SMK重型坦克的基礎上著手研發,次年年初定型測試
  • 帝國裝甲軍的崛起:淺談二戰前日本坦克的研發之路
    於是,日本迫不及待的還沒等一戰結束,就從英國購買了一輛MK IV型坦克,同時抵達日本的還有一名英國的校級軍官和三名技術人員,這些隨行的英國人員是為了培訓日軍如何使用坦克的。這輛MK IV型坦克只安裝著機槍,並沒有安裝火炮,當時日本的軍用自動車調查會的首席軍官認為這種車輛不應該叫「坦克」,而應該稱之為「戰車」,這也是日本將「坦克」稱之為「戰車」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