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新式武器層出不窮,徹底改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塹壕戰的戰爭模式。海陸空三軍在這次世界大戰中,各顯神威,相互之間又相得益彰,甚至最後使用上了駭人聽聞的核武器。
戰爭初期,德國依靠「閃電戰」,以及機械化部隊,創造性地將坦克組建成坦克集群,形成剛猛無比的鋼鐵洪流,橫掃歐洲戰場。特別是「虎」式坦克,更是令盟軍談「虎」色變。
虎式坦克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服役,直至1945年德國投降,一直活躍於戰場第一線。虎式坦克在戰爭中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以及其它軍事力量,是盟軍坦克最危險的殺手。
虎式重型坦克自身重量達到56噸,這就存在著「矛與盾」的衝突,如此笨重的龐然大物自然失去了快速機動的能力。美蘇針對虎式坦克的弱點都研發出新型穿甲彈,蘇聯更是直接生產出更為強悍的IS-2重型坦克,虎式在戰爭後期優勢也就逐漸消失了。
東方法西斯日本,它們的坦克給我們的印象是「脆皮坦克」,但就是這麼些輕型坦克,欺負中國武器落後,在中國戰場上肆無忌憚,乾脆直接取消了使用重型坦克的計劃。
其實,日本早在1939年的時候就領教了蘇聯重型坦克的威力,制定了研製重型坦克的絕密計劃,並且日本軍方設計的重型坦克重量超過虎式兩倍有餘。
1939年5月11日,日本、偽滿洲國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在新巴爾虎左旗境內諾門罕布日德地區及蒙古國哈拉哈河中下遊兩岸,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諾門坎戰役。
蘇軍近千輛坦克裝甲車在朱可夫的親自指揮下,勉強擊敗日軍一支只有5個基數彈藥的三流邊境守備師團,最後人員損失還比日軍大,蘇軍損失坦克裝甲車近400輛,蘇軍一個諾門坎戰役的彈藥消耗幾乎相當於中國八年抗戰的總消耗量。
那麼日本為何最後選擇撤退籤訂停戰協議呢?蘇軍8月20日總攻時,投入坦克524輛,裝甲車385輛,火炮542門,飛機500架,在戰場上形成了壓倒性優勢。反觀日軍只有數十輛戰車裝甲車,安崗坦克支隊全數被殲,日軍已經毫無任何陸空優勢了。
日本的輕型坦克完全不是蘇聯重型坦克的對手,這使日本軍方萌生了開發超重型坦克的念頭,企圖使它們成為「活動堡壘」。
日軍新的重型坦克被命名為百式超重型坦克,因為其戰鬥全重高達100噸。但是這樣重型的坦克竟然採用鉚接結構,這種結構一旦中彈,鉚釘就會脫落,對成員造成殺傷。德國的重型坦克採用的是焊接坦克車身和炮塔,就避免了此類現象的發生。
超重型坦克設計出來了,更大的難題也隨之出現。日本缺乏發動機,百式超重型坦克安裝了一臺500馬力的發動機,理論最高速度只有25公裡每小時,而且機械故障很多,成為戰場上的靶子。
後來,日本只生產了一臺樣車就終止了計劃,這輛樣車也成為日軍的玩具和笑話。後來,日本試圖從德國引進虎式坦克,並且還和德國亨舍爾公司籤署了協議,交了定金。
最後關頭,德國國防軍統帥部軍備司令兼預備隊總司令通過軍政局籤發了一份本部最高軍事密件"通知書No.11646/44號"指示"禁止向日本出口虎式坦克",就此日本的重型坦克計劃也再無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