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重型坦克M103,它的消亡真的只是因為坦克故障多?

2020-12-27 騰訊網

M103是美國在二戰後研製的重型坦克,融合了一些美國在二戰中學習到的設計思想,在研製之初曾獲得美軍的青睞,原計劃大規模列裝,但是到最後只生產了約300輛,並且因為使用中各種故障為人詬病,被認為是不可靠的坦克,在70年代全部退役。那麼M103重型坦克的退役,真的僅僅是因為它性能不可靠嗎?

其實拋開可靠性的問題,M103在問世之初還是有「兩把刷子」的。在裝甲防護上,坦克大量採用鑄造的橢圓形結構,以提升整體防禦力,其車體首上裝甲為127毫米厚,並有60°傾斜角,而它的炮塔正面則有254毫米厚,在50年代前期確實非常的厚實。

在火力上,一門M58型120毫米線膛炮作為主炮,坦克安裝了自動裝彈機,能夠以每分鐘5發的射速進行射擊,在發射穿甲彈時,能夠在1000碼距離上擊穿60°傾斜角的124毫米鋼裝甲。在50年代初,全世界也沒有幾款坦克的裝甲能夠安全地接它一發穿甲彈,只有IS-8這樣的重甲坦克有較大概率不被擊穿正面裝甲。

在其他方面,M103還採用早期的彈道計算機等設備;其動力系統雖然孱弱,但是對於一款超過60噸地坦克而言並非不能接受,改善後能達到37千米的時速,勉強過得去。

真正淘汰M103的是時代的變化,M103延續了二戰的輕、中、重型坦克思路建造,它的作戰任務是作為裝甲戰的主心骨,同其他中型坦克一起作戰,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模式,這種想法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3、40年代技術條件限制,人們無法使用一種通用化的底盤安裝戰鬥所需的坦克炮,因此不得不將職能區分開來。然而隨著坦克工業的進步,使用一種底盤搭載大口徑坦克炮,同時還能保持必要的機動和防護成為可能,於是主戰坦克思想開始出現。

M103正好趕上這一波技術革新,與它差不多同一個時代的坦克還有諸如T-55、百夫長這類坦克,它們作為現在公認的第一代主戰坦克,較為完美的平衡了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要素,當然那個時候也有一些坦克放棄了裝甲,例如豹一。

那麼M103與第一代主戰坦克相比能佔據優勢嗎?以百夫長後續的MK Ⅳ型為例,該坦克車體正面裝甲76毫米厚,炮塔正面厚152毫米,這樣的防護雖然無法和M103相比,但是也不算弱,況且百夫長在另外兩項上全面超越M103。

百夫長坦克安裝的L7型105毫米線膛炮,在具有更小巧的尺寸同時,還具有更強的穿甲力,它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最大穿甲深度超過420毫米,已經優於M103的主炮,而且它還有將近10發每分鐘的極限射速。

在機動能力上,百夫長坦克更加輕盈,雖然最大公路速度和M103差不多,但是轉向等操作會更加靈敏,提升了作戰靈活度。

綜合來看,M103雖然使用了一些先進技術,但是整體上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發展,它的裝甲厚重但不足以抵擋最新式的坦克炮,它的火炮具有殺傷力但又不足超越主戰坦克火炮,機動性上更是沒法比,這樣的坦克已經不值得花費大力氣去完善它,走向末路只是遲早的事。

相關焦點

  • 蘇聯戰前研發的重型坦克,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KV-1重型坦克
    但是這些多炮塔坦克在戰場上的作用實在是慘不忍睹,雖然個個看著都威風凜凜,霸氣外露,可真的打起仗來全都成了軟腳蝦。裝備繁多的武器和炮塔在戰場上不僅沒有什麼用處,還讓坦克的裝甲防禦變的薄弱起來。有時候,這些坦克乾脆還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失敗,比如說T-35重型坦克就是個例子,遠遠看去倒是能把人嚇個半死,可是開出去之後乾脆就是故障不斷,有時候乾脆就是直接因為故障嚴重而癱瘓在路上,根本就是沒法使用的大玩具。
  • 虎王重型坦克
    它的稱呼為:虎II」/「虎王」,德軍編號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VI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VIAusf.BPzKpfw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戰中威力最大的坦克。到二戰結束,盟軍始終找不到有效對付它的辦法。
  • 二戰的王者,盟軍的夢魘,德軍坦克中的惡虎——虎式重型坦克
    二戰中,最為強悍的坦克是什麼?大家第一想到的應該就是德國動物園裡,那只可怕的老虎。沒錯,說的就是虎式坦克。二戰中誕生了無數坦克王牌的虎式坦克,絕對是同盟國坦克手的噩夢,今天我們就看看,這隻老虎到底有多厲害。一.虎式誕生記其實如果嚴格說的話,德國重型坦克的研發,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進行了。
  • 史達林的大號雜貨鋪,蘇聯超級重型多炮塔坦克,T—42超重型坦克
    史達林的大號雜貨鋪,蘇聯超級重型多炮塔坦克,T—42超重型坦克 從二十年代末開始,蘇聯在早期的坦克研發上,曾經一度走上了奇葩的多炮塔坦克歪路。
  • 重型坦克發展的極致:堪比鼠式重型坦克的美國T-28超級重型坦克
    德國「鼠」式重型坦克的戰鬥全重高達188噸,正面裝甲最厚達200毫米,裝備1門128毫米坦克炮和1門75毫米同軸副炮,儘管其紙面上的性能非常強大,但是實際作戰能力幾乎為零,因為「鼠」式重型坦克的機動性太差了,無法像其他坦克那樣實施運動戰。
  • 日本除了輕坦克之外,還有重型坦克?日本重型坦克的發展之路
    對於二戰前剛剛開始自研坦克的日本而言,八九式中戰車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按照日本的坦克發展規劃,八九式坦克雖然擔任主力,但是在支援火力上則十分不足,而在規劃裡擔任支援火力的重型坦克則是日本的下一個研發目標。
  • 二戰末期服役重型坦克,差點不能入役的美軍M26重型坦克
    (眼鏡蛇行動和美軍轟炸機的神助攻)二、M26潘興重型坦克美軍計劃投入的就是M26重型坦克,代號'潘興',原本美軍沒有起代號的習慣,這次特意起個代號估計也是被英國人氣到了,因為英國人起的代號都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將領的名字,所以這次以美國一戰名將潘興來命名。
  • 蘇聯重型坦克巔峰之作,震驚世界的鋼鐵巨無霸,IS-3重型坦克
    這種局面極大地震撼了德國人,因為IS-2重型坦克的生產相對方便,並且能對六號'虎式'重型坦克和五號'黑豹'中型坦克造成直接威脅。好在德國人還有自己可以用來對抗IS-2重型坦克的虎王重型坦克,勉強穩住了節節敗退的戰局。
  • 威風之虎 淺析:虎式重型坦克
    1942年8月29日,一種擁有厚重裝甲,強大火力,交錯負重輪的坦克出現在了鏖戰正酣的列寧格勒前線。它威力巨大,卻可靠性極低。四輛坦克中因為機械故障損失了三輛。它,就是一代名車——虎式重型坦克。
  • 虎式重型坦克是德國陸軍的驕傲?其實它帶來的麻煩大於它的優點
    坦克的火力配置是一門強大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足以在1200米的距離上輕鬆擊毀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毫不客氣地說,虎式重型坦克在當時的東線戰場上,幾乎就是一款沒有對手的坦克。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令盟軍「談虎色變」的德國虎式重型坦克
    蘇軍坦克兵不喜歡故障極多,機動性差,維修困難的KV坦克,實戰中它仍然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最大程度上延遲了德軍的進攻步伐。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蘇聯第三機械化軍第2裝甲師的1輛KV2型坦克擋住了德國第六裝甲師整整48小時。在立陶宛前線,這輛KV2重型坦克是自願留下殿後,阻擋德軍的推進步伐。它滿載彈藥埋伏在多比薩河的一座橋上,等待德軍的到來。
  • 以伏羅希洛夫命名的坦克,身披堅甲的俄羅斯陸龜,KV-1重型坦克
    二、以伏羅希洛夫之名 科廷的新工作是設計一款符合未來需求的樣車,因為之前史達林在紅場檢閱了那群看似威武的多炮塔重型坦克之後表現的非常失望,並宣稱誰在搞這些沒用的「雜貨鋪」,他就親自送誰去西伯利亞度假。
  • 擁有5個炮塔、堪稱陸地巡洋艦的蘇聯坦克——T-35重型坦克
    而今天的主角,便是科技樹被點歪後的產物,一款來自前蘇聯的陸地巡洋艦、唯一量產並且經歷了實戰的多炮塔重型坦克:T-35。除了德國,英國也在蘇聯這款重型坦克的設計上產生了一定影響:在1931年1月,蘇聯派遣以S·金茨布爾格工程師為領導的設計組於前去英國考察,也參觀了多炮塔的「獨立號」坦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最後沒能買到或獲得「獨立號」坦克的一些技術,不過還是獲益匪淺。
  • 戰爭初期德國裝甲兵的夢魘,讓德軍上下束手無策的KV系列重型坦克
    第6裝甲師這才恢復了進軍,並且佔領了拉斯葉尼亞,並且在多比薩河構築了好幾個橋頭堡。這一舉動刺激到了蘇軍第2坦克師,因為他們正在多比薩河上遊,於是該師立刻派出了一輛滿載彈藥和油料的KV-2重型坦克前去教訓德軍。在6月23日下午,一輛KV-2重型坦克突襲了德國第6裝甲師在維萊北部的橋頭堡,成功切斷了這個橋頭堡與前線的裝甲營的聯繫。
  • 二戰美國重型坦克結晶,M26「潘興」的孿生兄弟,T32重型坦克
    二戰時期美國雖然積極研發坦克,拿出了很多型號的裝甲車輛送入戰場,但是在重型坦克領域卻無法和同時期的幾個坦克大國相競爭,好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之後,在二戰末期終於有了滿意的重型坦克,這就是T32。雖然M26定位為重型還是中型曾有過爭論,它的體重確實也達到了41.9噸,但是在美軍的戰鬥編制裡,它是被劃分到中型坦克一類的,也許是和德軍的黑豹中型坦克看齊吧。在M26原型車T26的研發時,設計師就著手在T26的基礎上衍生出一款重型坦克,這就是T26E4。雖然T26E4成功的將長身管90毫米坦克炮裝上坦克,但是因為底盤承載能力不夠,坦克無法安裝重裝甲。
  • ——德國「虎王」重型坦克
    經過近一年的設計研製,在1943年12月,虎B型重型坦克開始裝備部隊投入作戰,這就是被盟軍稱做「虎王」的重型坦克。今天,城南哨站帶大家了解「虎王」重型坦克。 但了1943年蘇軍開始投入新型的IS-2重型坦克,使德軍感受到了該重型坦克的威力。為了對抗蘇軍IS-2,準備1944年的春季攻勢,德軍加快了虎王的研製 。
  • 「潘興元帥」對「虎王」:德美重型坦克最後的對決
    4月7日,這個師的韋爾伯恩特遣隊非常幸運地接受了一輛新式坦克——T26E4「超級潘興」。這種重型坦克的名字源自美國唯一一個元帥(也譯作特級元帥)約翰·約瑟夫·潘興。潘興坦克是美軍為了對付虎式坦克研製的,而超級潘興是為了克制虎王坦克而生,它的主炮換成了T15E1長身管90毫米坦克炮,炮彈速度高達1173.48米/秒,能在1000米的距離擊穿30度傾角的215毫米裝甲。
  • 蘇聯重型坦克的巔峰之作,I S系列坦克,過時20年後尚可一戰
    其代表性作品就是T-35重型坦克,受當時的大環境影響,這輛坦克採用了多炮塔的結構,單從外形來看,確實挺駭人的。但蘇芬戰爭中,同為多炮塔結構的T-28坦克表現卻很失敗,這也間接證明了,多炮塔的設計不過是中看不中用。原因也很簡單,多炮塔坦克雖然在火力上佔了一定優勢,但結構整體抗性卻大幅度縮減,同時這也會讓車長的指揮難度提升到不少。若是在二戰時期,這種多炮塔坦克的生產還會大量佔用人力物力。
  • 頂著重型坦克之名的KV-2,更像是一款重型突擊炮
    KV-2作為二戰時期蘇軍的重型裝備,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是二戰初期少數能在戰場上以寡敵眾的武器,創下的戰績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不過KV-2雖然被稱為重型坦克,實際上更像是重型突擊炮。,然而KV-2的產量不過202輛,可見它並非是為了替代KV-1而生。
  • 虎式重型坦克所向披靡?其風光的背後,也給德軍帶來了許多麻煩
    事實上,就算是蘇聯日後推出的T-34/85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也僅僅是能夠和虎式重型坦克較量,但根本做不到碾壓性的勝利。而虎式重型坦克最大的對手,其實莫過於是它自己。 因為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滿足設計指標而採用了太多複雜設計,這些設計到頭來全都成為了德國裝甲部隊自己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