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坦克,估計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德國的那些'裝甲動物園'。這些用動物名字命名的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堪稱是冠絕天下。比如許多軍迷津津樂道的虎式重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表現十分出色,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可以輕鬆擊毀四輛蘇聯的T-34中型坦克,堪稱是重型坦克中的豪傑。然而,也就是這種虎式重型坦克,在其風光的背後也有無數的麻煩,甚至於是讓德軍頭疼無比的麻煩。
事實上,虎式重型坦克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35年就開始了,而非是大眾認為的為對抗蘇聯T-34中型坦克而緊急研發。當時研發重型坦克的原因無外乎是德國在撕毀了《凡爾賽和約》正式擴軍備戰後,胃口變得越來越大,已經不滿足於其計劃中擔任裝甲部隊主力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了,轉而謀求一種噸位更大,防禦更強,並且擁有更為強大火力的重型坦克。
當時德國陸軍會有這個想法也是非常現實的原因,那就是作為德國假想敵的英法兩國,都擁有非常強大的重型坦克。比如說法國已經有了索瑪S35中型坦克和B1重型坦克,英國也開始研發了瑪蒂爾達Ⅱ型步兵坦克。這幾種坦克的防禦力遠超同時期的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遠非當時德國所生產的兩款中型坦克所能應對的。迫於嚴峻的局勢,德國陸軍轉而開發起了重型坦克,也就是所謂的六號重型坦克項目。
可讓人惋惜的是,六號重型坦克項目直至蘇德戰爭爆發時都是無疾而終。這是因為當時德國受限於國力,再加上陸軍內部對於重型坦克的認識不足,以及三號中型坦克和四號中型坦克的後續改進型出現,所以該項目就變得進度緩慢。加之此後的波蘭戰役和法國戰役都是德軍大獲全勝,德國陸軍便認為閃電戰天下無敵,並堅持認為給坦克配備長倍徑主炮,或是開發重型坦克都毫無意義,重型坦克研發更是被進一步擱置了。
但在1941年6月末爆發的蘇德戰爭中,德國裝甲部隊遇到了自己的勁敵,蘇聯裝甲部隊配備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十分強大,配備50毫米坦克炮的三號中型坦克和配備75毫米短倍徑坦克炮的四號中型坦克都無法與之對抗。如果不是德國空軍牢牢抓住了制空權,並且不斷對蘇聯裝甲部隊進行空襲,再加上蘇聯裝甲部隊是倉促應戰,那麼德國裝甲部隊恐怕早被蘇軍打的大敗了。
面對這一情況,德國陸軍痛定思痛,覺得應該重新開啟自己的坦克研發,製造可以力壓蘇聯的新式坦克。其中五號中型坦克項目是為了回應蘇聯的T-34中型坦克,而六號重型坦克項目則重新被啟動,希望能夠開發出一種能夠對抗蘇聯KV系列重型坦克的新式坦克,為德軍挽回坦克性能優勢。而該項目最終誕生的就是德國亨舍爾公司推出的VK4501(H)重型坦克,這就是後來被德軍正式生產的虎式重型坦克。
嚴格說,虎式重型坦克的性能非常優越,誕生於1942年初的虎式重型坦克戰鬥全重高達57噸,車體正面厚度最大處達102毫米,車體側後裝甲最厚處可達82毫米,炮塔正面裝甲厚度也高達102毫米,使用的都是堅固的鎳鉻錳軋制鋼,並且擁有一個最厚達150毫米厚,材質為鎳鉻錳高壓鑄鋼的炮盾。坦克的火力配置是一門強大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足以在1200米的距離上輕鬆擊毀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毫不客氣地說,虎式重型坦克在當時的東線戰場上,幾乎就是一款沒有對手的坦克。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很明顯,事實並非是如此,虎式重型坦克最大的敵人也遠非是什麼蘇聯坦克。事實上,就算是蘇聯日後推出的T-34/85中型坦克和IS-2重型坦克,也僅僅是能夠和虎式重型坦克較量,但根本做不到碾壓性的勝利。而虎式重型坦克最大的對手,其實莫過於是它自己。因為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滿足設計指標而採用了太多複雜設計,這些設計到頭來全都成為了德國裝甲部隊自己的麻煩。
虎式重型坦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重量,虎式重型坦克為了滿足那驚人的防禦指標,選擇了堆砌裝甲厚度而非是採用傾斜裝甲之類的設計。這固然是因為虎式重型坦克坦克受限於過往研發資料的限制,可後果卻也極其嚴重,它讓虎式重型坦克的重量飆升至了驚人的57噸。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虎式重型坦克不可能通過大多數的橋梁,必須等待橋梁加固後方可通過。同時虎式坦克若陷入泥潭中無法脫身,或是履帶被反坦克地雷、反坦克火炮炸毀的時候,德軍大多數坦克和拖車都難以將其拖走,只能任由其在戰場上自生自滅。
驚人的重量也帶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比如說蘇聯戰場上的道路十分泥濘,重型坦克在很多地段其實都有些寸步難行,尤其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泥濘之中,虎式重型坦克幾乎總是會被陷在泥濘的道路之中。而虎式重型坦克使用的履帶是窄履帶,過分的重量加上窄履帶的影響,導致虎式重型坦克對地面的壓強十分集中,這就讓虎式重型坦克更為容易陷入泥濘之中而難以脫身。
那些看上去十分可靠的發動機與變速器,在57噸的重量下往往也會不堪重負,出現各式各樣的故障,導致虎式重型坦克在戰場上拋錨,甚至是出現發動機起火這樣的問題。更為致命的是它的懸掛採用的是交錯式懸掛,雖然兩側數量繁多的負重輪是為了加強機動性和解決德國造不出高強度扭杆而採取的措施,可結果卻是為坦克的戰地維修與日常維護帶來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因為你必須將這些負重輪統統拆掉才能維修,其維修時間和複雜程度直線上升。
與此同時,虎式重型坦克的裝甲雖然厚重,但因為採用的是垂直裝甲,所以防護能力與它的重量完全不成正比。與採用了正面80毫米傾斜裝甲的黑豹中型坦克相比,虎式坦克在防護力上都有所不如。而且虎式重型坦克在油耗方面十分嚴重,加滿油料的情況下,虎式重型坦克也只能跑出100-160公裡,戰場行進能力非常受限,這在蘇德戰場上的坦克交鋒中十分吃虧,難以進行長距離的作戰。
而最為嚴重的是虎式重型坦克的生產工時和效率,一輛虎式重型坦克坦克的工時相當於T-34中型坦克的三倍有餘,如此巨大的工時差距帶來的是虎式重型坦克坦克的生產效率極差。整個戰爭期間,虎式重型坦克也僅僅生產了1355輛,對於德國裝甲部隊而言,僅僅是杯水車薪的數量,而它的性能對比它在戰場上帶來的麻煩,卻顯得微不足道了。
結語
事實上,對於德國裝甲部隊而言,如果真的要生產一個性能可靠的重型坦克,莫過於是把重量達44.8噸的黑豹中型坦克的炮塔座圈加大,上一個更大的炮塔,裝入一門88毫米坦克炮,這樣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戰場維護其實都要更為方便簡單,戰場投入數量也會更多。奈何德國裝甲部隊並沒有這樣做,那就只能忍受虎式重型坦克帶來的麻煩了。
參考文獻:《虎式坦克1942-1945》
《二戰德國坦克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