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陸軍的反坦克支柱,仿照蘇聯反坦克炮製造的一式反坦克炮

2020-11-27 騰訊網

如果提起反坦克炮,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反坦克火力支點就是反坦克炮,比起火箭筒之類的應急武器可要好得多。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各種反坦克炮算是層出不窮。而作為軸心國的核心成員日本自然也是不例外,早年對於反坦克炮的研究並沒有落下,其成果就是日本陸軍裝備的一式反坦克炮。雖然與後來各國的一流反坦克炮相比,但勉強也算是可用的反坦克炮了。

一、日本的反坦克炮

事實上,日本早年是沒有專門研發的反坦克炮的。

最初日本用來反坦克的武器,是使用日軍廣泛裝備的九二式步兵炮,採取平射的方式對坦克進行轟擊。

這種口徑為70毫米,倍徑僅有8.79的榴彈炮威力極差,通常只能對付一般的土木工事和磚石工事,因此在反坦克方面的表現也就非常一般。靠著裝填高爆彈平射的方式,勉強能應付一下早期坦克,比如FT-17輕型坦克之類的目標。

此外日本還有

『大正十一式平射狙擊炮』

,其定位倒是接近於反坦克炮,但它的開發目的也是用來對付工事的。

大正十一式平射狙擊炮口徑為37毫米,這種火炮是一門加農炮,倍徑為27.9倍徑,整炮重量為95公斤,自身沒有輪子,移動全靠人搬運。

通常的使用方式是平射發射榴彈的方式,攻擊火力點或是工事的射擊口,從而達成摧毀火力點的目的。

在沒有反坦克炮之前,日軍也將其用於反坦克作戰,使用穿甲榴彈的話也能對坦克造成殺傷。

可就本質上而言,這兩種火炮都不是專業的反坦克炮,對坦克的殺傷力十分有限。因此日本就開始謀求得到一款真正意義的上的反坦克炮,最後的突破口則是在德國身上。

日本通過引進德國的Pak35/36反坦克炮,研發出了自己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與德國的Pak35/36反坦克炮相比,

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沒有使用被帽穿甲彈,而是堅持使用了穿甲榴彈,理由是不喜歡無法爆炸的被帽穿甲彈。(實際可能是陸軍不想和海軍一樣,使用被帽穿甲彈)

就理論上而言,如果穿甲榴彈能夠擊穿坦克裝甲,並於坦克內部爆炸的話,確實殺傷力要強於被帽穿甲彈。

但作為交換是削弱了穿甲性能,與德國的Pak35/36反坦克炮相比,日本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性能就相抵了十毫米。

當時的日本人並沒有在意這件事,所以也就歡天喜地的將其投入使用了。當然了,日本人絕想不到的是他們這個魯莽的決定,將在諾門罕戰役裡,為他們帶來巨大的災難。

二、一式反坦克炮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裡,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的表現非常不佳。這種反坦克炮因為使用穿甲榴彈,所以說在遠距離上的表現非常是問題,

因為在較遠距離上,炮彈的初速會出現下降,穿甲深度也就會進一步下降

,遠距離上無法有效對抗當時蘇軍的T-26輕型坦克和BT-5快速坦克。

另外,日軍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木製輪子,用騾馬拖拽的速度十分緩慢,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也成了問題。

一句話,九四式387毫米反坦克炮已經不符合實戰要求了。

有鑑於此,日本著手開發新一代反坦克炮,以改變陸軍反坦克武器低劣的問題。

而作為新一代反坦克炮的參考範本,日軍選擇的是在諾門罕戰役裡得到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這種反坦克炮的性能強於日軍的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對日軍坦克造成的威脅極大,所以日軍自然選擇它作為參考範本。

在經過兩年的努力之後,日本在1941年推出了自己的新式反坦克炮——一式機動四十七粍速射炮,也就是一式反坦克炮。

一式反坦克炮的口徑為47毫米,炮身倍徑為53.7倍,全炮重量800KG。

在整個炮架的設計上,

一式反坦克炮和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樣採用了開腳式炮架,但區別在於這一次日本考慮了使用汽車進行拖拽,所以為其配備了橡膠輪胎而非木製輪胎。

日文中的『機動』二字,就是因為其能使用汽車拖拽而來。對於日本而言,這也算是一個『破天荒』的改進了,畢竟之前他們的反坦克武器不是人工搬運就是木製輪子。

而一式反坦克炮自身的實力也尚算可以,根據日方的測試,

一式反坦克炮發射的一式穿甲榴彈初速為每秒830米,在1000米上可以擊穿50毫米垂直裝甲,而在47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傾斜度為30度的50毫米裝甲,或是擊穿70毫米垂直裝甲。在實際射擊測試裡,一式反坦克炮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了美國的M3輕型坦克。

這一結果讓日本非常滿意,立刻將其定型後進行生產,並在1942年正式裝備於日本陸軍的各獨立速射炮大隊中。

三、日本反坦克炮的實戰

日軍所謂的獨立速射炮大隊,其實就相當於反坦克炮營,不過因為日本陸軍比較『貧窮』,所以只有軍級單位才有這種獨立速射炮大隊。

按理說裝備有一式反坦克炮的獨立速射炮大隊則是精銳中的精銳,只不過因為日本的產能問題,

所以很多獨立速射炮大隊實際只有寥寥一兩門一式反坦克炮,其餘全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就實際情況而言,日本陸軍在1942年的主力反坦克炮還是九四式37毫米反坦克炮。

而對日本陸軍空前不利的是,他們此前預料中的對手都是輕型坦克,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們猛然發現自己的對手竟然都是中型坦克。彼時美軍的中型坦克為M3中型坦克,這種坦克在非洲戰場的表現十分不佳,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卻幾乎立於不敗之地。

日本的九四式中戰車面對他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唯一有效的對抗方式就是使用一式反坦克炮進行攻擊,有機會在近距離上打穿M3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

但在1943年之後,這個情況又一次出現了逆轉,美軍的中型坦克更換為了M4中型坦克。相比於M3中型坦克,M4中型坦克的裝甲更為堅固,火力也更為強大,在太平洋戰場等於是個『巨無霸』。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即便是在近距離上也很難擊穿對方的正面裝甲。

日軍的各獨立速射炮大隊往往只能採取化整為零的方式,通過巧妙的偽裝等到一個攻擊對方側後裝甲的機會,這樣還有反擊的可能性。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945年4月爆發的衝繩戰役裡,美軍的一個裝甲營在攻擊嘉數高地和西原高地時,因觸雷而開下山地進入公路行進,卻不幸遭到了日軍反坦克炮手的伏擊。

埋伏在炮位裡的一式反坦克炮居高臨下展開攻擊,此時美軍的M4中型坦克恰好將自己的側後暴露給對方,結果在近距離上遭到對方的直接打擊,環路安之中美軍裝甲營只能退入一處村莊之中。

饒是如此,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也沒能擊毀幾輛美軍坦克,大多數戰損的美軍坦克其實是受損拋棄,或是在村莊巷戰裡被日軍爆破分隊炸毀的。

結語

事實上,日軍的一式反坦克炮在性能上已經落後,畢竟1942年時反坦克炮已經向大口徑、長倍徑發展。即便是小口徑反坦克炮,也是英國QF-6磅反坦克炮和蘇聯ZIS-2反坦克炮那樣的小口徑高初速反坦克炮。而日本這種一式反坦克炮實在是不夠看,充其量也就是戰前的歐洲水平,尤其使用的還是穿甲榴彈這種奇怪的彈藥,就更是讓其的穿甲能力進一步削弱,成為了反坦克炮裡的一個笑話了。

參考文獻:《日本陸軍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火炮》

相關焦點

  • 蘇聯的反坦克炮戰史,撐起蘇聯反坦克火力的45毫米反坦克炮
    當然了,實際情況也就是在對方坦克的裝甲上留個白點,於是這種無用的反坦克炮就被德軍怒罵為『敲門環』,以形容它們的毫無用處。但沒人知道的是,蘇聯也有一款反坦克『小水管』。只不過這種『小水管』可比隔壁德國人的好得多,因為它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是作為蘇軍的反坦克火力支柱存在的。這種反坦克炮就是蘇聯的45毫米反坦克炮,一款不斷發展的小口徑反坦克炮。
  • 防空炮演變來的反坦克炮,英國早期的反坦克支柱,QF-2磅反坦克炮
    他們計劃將其改進為一款反坦克炮,而且當時維克斯兵工廠和皇家兵工廠還開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設計思路,那就是致力於設計一種經濟的標準化武器,成為英國的通用反坦克武器。這個思路在當時可以說是比較超前的,但也是無可奈何的行為。因為當時英國陸軍的軍費不富裕,所以這一要求其實是圖便宜。
  • 幫助英國在戰爭初期抵禦德國坦克的反坦克炮——QF2磅反坦克炮
    自從坦克誕生以來,反坦克作戰就成了人類在戰爭的一個核心,沒有反坦克手段的步兵在面對坦克時,不比他們要用血肉之軀面對機槍好多少。而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早期的處境非常不妙,他們手頭的反坦克炮就只有戰前開發的QF2磅反坦克炮。那麼這種開發於戰前的反坦克炮,要如何在戰爭中應對那些可怕的德國坦克呢?
  • 英國反坦克炮和美國謝爾曼坦克的結合,如何誕生出獵虎殺手?
    如果說起虎式坦克,估計很多人都會印象深刻,這是德國裝甲部隊裡最享譽盛名的坦克,可以說是德國裝甲部隊的看家法寶。無論是盟軍還是蘇聯,在面對虎式重型坦克時都顯得疲軟無力,盟軍內部對於虎式重型坦克也往往是束手無策,除了用M4'謝爾曼'坦克的數量堆死虎式重型坦克之外,就只有用空軍優勢去對抗了。可這麼下去也不是一個長久之策。
  • 造型獨特的QF-2磅反坦克炮,如何成為抵禦德軍坦克的反坦克利器?
    他們計劃將其改進為一款反坦克炮,而且當時維克斯兵工廠和皇家兵工廠還開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設計思路,那就是致力於設計一種經濟的標準化武器,成為英國的通用反坦克武器。這個思路在當時可以說是比較超前的,但也是無可奈何的行為。因為當時英國陸軍的軍費不富裕,所以這一要求其實是圖便宜。
  • 反坦克玻璃球,二戰蘇聯的特殊反坦克炮,反步兵效果更好
    1941年,蘇軍裝備了一種特殊的反坦克武器,它被稱為Ampulomet(安普洛梅特),正式名稱應該是「1941年式125毫米Ampulomet」。這是一種應急方案,只是為了讓前線部隊快速獲得基本的反坦克能力,存在的時間很短。
  • 神教的最後吟唱,蘇聯268自行反坦克炮,被自己尷尬到了的裝備
    二戰後期,蘇軍總結大戰經驗,對裝備152毫米榴彈炮的SU-152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滿意,不過SU-152的底盤畢竟有點過時,蘇聯計劃研製新一代大口逕自行火炮,以便於在未來幾年中逐步替換老舊裝備。
  • 日本陸軍的中型坦克發展之路,從九七式中戰車到一式中戰車
    比如說德國的Ⅲ號中型坦克在1938年推出的Ⅲ號D型,其裝甲厚度已經增加到了30毫米。而相較之下,「九七式」中戰車雖然有25毫米的厚度,但卻是一個鉚接結構,這就不免讓其性能大打折扣。不過在生產之初,日本人卻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這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上,日本的「九七式」中型坦克雖然也被中國軍隊用37毫米反坦克炮擊毀過一些,可是這些37毫米反坦克炮數量太少,難以對其造成根本上的威脅。
  • 美國M50「昂圖斯」反坦克炮,六管無後坐力炮看似兇猛實則戰五渣
    1956年10月的最後一天,美軍四等人海軍陸戰隊終於接收到了自己的第一批M50「昂圖斯」自行反坦克炮,其實這款被美軍稱之為「小東西」(昂圖斯直譯過來就是這個意思)的裝備早在1953年就被定型了,因為美國陸軍在經過了大量的測試後放棄了這款看似兇猛的裝備,他們認為一門能發射動能穿甲彈的長身管高膛壓坦克炮比低膛壓的無後坐力炮更能應對未來的威脅
  • 抗戰時期中國火炮盤點,德制和美制反坦克炮能有效對抗日軍裝甲!
    圖為德國PaK 36反坦克炮(37毫米口徑),重320公斤,1000米穿甲能力22毫米。PaK 36誕生於1933年,至1938年德國停止對華出口時,中國已引進500門PaK 36,是當時中國最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能夠有效對付日軍裝甲。圖為蘇聯1932式19-K反坦克炮(45毫米口徑),重425公斤,1000米穿甲能力31毫米。
  • 二戰日本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計劃用於本土決戰的反裝甲武器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都缺乏可靠的自行式反坦克武器,儘管日本一直在努力的設計新型號武器,但前線的反饋總是讓日軍不安,盟軍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仍然是難以應付的目標,在二戰中後期,日本開始研製多種更具威力的反坦克武器,試製7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Na-TO就是其中一款
  • Pak40反坦克炮,德國人難得的理智,將歐洲撿破爛精神發揚到極致
    關於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爆發前夕,當時的萊茵金屬公司就研製過一款40.8倍口徑比的75毫米反坦克炮用於研究,該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面擊穿64毫米的勻質鋼裝甲。
  • 俄羅斯突髮油井大火,廠商緊急求救國防部,軍方拉來了反坦克炮
    俄羅斯軍方大手一揮,不要慌,不就是滅火嗎?so easy!軍方解決方式非常簡單粗暴,他們直接從2000公裡之外的薩馬拉地區調來俄羅斯中央軍區的炮手和MT-12型100毫米反坦克炮,準備用大炮直接抵近轟炸。
  • 受制於人就是這個意思:俄羅斯把反坦克炮當作坦克賣給印度
    SDM-1型自行反坦克炮早在蘇聯時代就已經立項研製,但是由於遭遇蘇聯解體的變故,其研製一度終止,在2000年以後,隨著俄羅斯經濟逐步恢復,SDM-1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也重新啟動,該車於2016年正式研製成功並定型,並於2018年交付俄羅斯軍隊服役,是目前俄羅斯空降部隊最重要的支援火力。
  • 苦澀的選擇:被蘇軍暴打後,日本97式坦克的改進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陸軍設計了九七式坦克,該型坦克全重僅有15噸左右,搭載了一門57mm坦克炮(該炮無法對付敵方坦克,只能支援步兵),裝甲厚度僅有30mm,雖然97式的性能落後,但是在缺乏反坦克武器的亞洲戰場上,97式仍然是一種威力巨大的坦克。
  • 戰爭表現優異,有著「57神針」之稱的ZIS-2反坦克炮,為何迅速被淘
    在這個戰場上,揭開了無數新武器的面紗,如虎式坦克、虎王、豹式坦克,以及蘇聯伊爾-2對地攻擊機,還有綽號 "57神針 "的ZIS-2反坦克炮。說起ZIS-2反坦克炮,它是一款救火神器。早在1940年,也就是蘇德戰爭爆發的前一年,蘇聯軍方就以自己為參照物,認為德軍作為裝甲集群的先鋒,必然會裝備重型坦克。所以蘇聯紅軍急需一種能夠對付德軍重型坦克的反坦克炮。
  • 韓戰中,北朝鮮人民軍坦克部隊和南朝鮮反坦克力量的概述
    韓戰中,北朝鮮人民軍坦克部隊和南朝鮮反坦克力量的概述 1948年,北朝鮮第一支戰車部隊第15坦克團組建。它並非戰鬥部隊,只是負責培養裝甲兵人才,由蘇聯教官和部分中共東北野戰軍的坦克駕駛員進行教學訓練。
  • 名副其實的釣魚竿,二戰德國105倍徑的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儘管當時德國研製了身管倍徑達100倍的75毫米炮,不過這並不是德國的極限,德國還有105倍徑的PAW 1000式81毫米反坦克炮。 81mmPAW 1000反坦克炮 二戰中期,德軍的反坦克炮主力已經由Pak 36/37轉向75毫米口徑的Pak 40,後者雖然足以應對德軍遭遇的大部分裝甲威脅,但是作為一種拖曳火炮
  • 第一款專業的反坦克炮,德國3.7cm Pak36的那點故事
    一戰時,第一次被坦克攆著走,並且在整個一戰期間被坦克打的最多的是德國人。但在二戰時,將坦克玩的最溜的也是德國人。德國人可以說在一戰被坦克吊打的過程中充分理解了坦克,也知道應該怎麼去對付坦克。這篇狗子和大家聊聊不是那麼「輕」的武器,德國二戰3.7cm Pak36反坦克炮的那些故事。
  • 蘇聯上萬輛坦克大兵壓境,中國當年如何打贏「反坦克大會戰」?
    因此從70年代開始,軍工領域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坦克大會戰。對於這輛繳獲的T-62坦克,中國在其身上借鑑的最重要技術就是滑膛炮。早期坦克炮都是線膛炮一統天下,蘇聯在T-62上首次配備大口徑滑膛炮,開世界坦克炮先河。相比採用膛線自旋的線膛坦克炮,滑膛炮在發射穿甲彈時可以獲得更強的穿甲威力。而且滑膛炮更大優勢在於發射脫殼穿甲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