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科普」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美式裝備都有哪些?

2020-12-22 裝備資料庫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政府接收不少當時先進的美械裝備,但這些裝備主要包括哪些,但很多人都知之不清。今天不妨聊聊這個話題。

其實當時「國民革命軍」裝備的美式裝備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本國兵工廠仿製的美式裝備,一種是美國直接支援中國的武器裝備。

首先第一種情況。本國兵工廠仿製的第1種美式裝備為美制湯姆遜衝鋒鎗,其中以山西太原兵工廠的晉造湯姆遜衝鋒鎗最為著名。第2種武器為「卅節機槍」,「卅」這個字讀作「三十」,是漢陽兵工廠在1921年以美國白朗寧M- 1917A1型水冷式重機槍的基礎上進行仿製。這兩款武器是當時中國可以自行仿製生產的。

而第2種情況主要就是在1940年之前,中國各地軍閥從美國直接購買的武器,這裡有M-1903春田步槍和M-1918自動步槍。在1940年之後,根據援助法案進入中國的武器,這個時候使用的美式武器就比較多涵蓋了輕重武器和火炮,其中比較著名一點的就是M-1903春田步槍和M-1卡賓槍,重機槍也改為。在M-1917水冷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氣冷型的M-1919重機槍,重武器的話應該算有60毫米口徑迫擊炮、巴祖卡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等。當然還有M3A3型坦克、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M-1式75毫米山炮、M-3式37毫米戰防炮、M-2式90毫米高射炮、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等。

在空軍的飛機上,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向美國購買的霍克型戰機,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1938年中國空軍使用向美國購買的B-10轟炸機首次對日本本土進行「轟炸」。而之後中國空軍也裝備了諸如P-47、P-51這樣的先進戰機。

相關焦點

  • 都用美式武器,美械國軍和美械韓軍相比,裝備差距有多大?
    在抗日戰爭後期和解放戰爭中,裝備了美式武器的國軍大多都是其精銳部隊;而在隨後的韓戰中,美國扶持下建立的韓軍也裝備了美式武器。 但是,都是使用美式武器,而且相差不過幾年的時間跨度,國軍和韓軍(註:韓軍也自稱國軍,在此特別區分下)的裝備層級卻是不一樣的。
  • 解放戰爭時,國民黨五大主力由哪幾支部隊?以後結局又如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為跟共產黨爭奪地盤,聘請美國教官對嫡系部隊進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改造,然後配給全式美械現代化裝備。最著名的就是五大主力部隊,他們依仗美國主子撐腰,拿著先進武器瘋狂尋找解放軍作戰,一度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在我英勇的解放軍面前,他們都一一的敗下陣來,他們手裡拿的美式裝備成了人民解放軍的戰利品。 國民黨這五大主力軍均為蔣介石骨幹隊伍,在中國軍隊中屬於一等兵力,在抗戰中與日寇相比,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 王奇生 | 抗戰時期國民黨軍作戰能力與指揮官素質
    全國抗戰前期,日軍裝備完整,訓練有素,常常以2個大隊對付國民黨軍1個師,或以1個營對付國民黨軍1個師。國民黨軍則需以五六個師對敵1個師。蔣還多次公開指責國民黨軍將領的知識、能力和精神,與其職務級別的高低成反比。史迪威那麼,國民黨軍高層和前方將領又是如何審察和反省的呢?有意思的是,國民黨軍將領首先將矛頭指向蔣介石的直接指揮。按照軍事指揮系統,身為委員長的蔣介石只要將指令下達給戰區司令長官即可,但蔣喜歡傳布命令到前方,不僅直接指揮集團軍和軍、師,甚至直接將指令下達到團、營一級。
  • 如果國民黨軍也評選「十大元帥」,都有哪些人會入選?
    中國人歷來喜歡排名,尤其是武將,什麼五虎將、八驃騎、十三太保,歷來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1955年,我軍也實施了第一次授銜,其中,十大元帥作為最高的軍銜,自然也受到了人們最熱烈的關注。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國民黨軍在抗戰勝利後授銜,他們的「十大元帥」都會有誰入選呢?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白崇禧和上面的李宗仁合稱為桂系「李白」,與李宗仁特點不同,白崇禧更精於謀略和軍事指揮,是桂系20萬軍隊的實際掌控者。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國防部長和華中剿總司令官,1949年敗退臺灣後,白崇禧遭到老蔣冷落,於1966年去世。第四位,閻錫山。閻錫山是民國時期和馮玉祥、李宗仁齊名的實力派大軍閥,開創了著名的晉綏軍,而大名鼎鼎的傅作義早期也是他的部下,抗戰期間分化為綏遠系。
  • 解放戰爭:國軍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團,兵力超20萬,司令被批鬥而死
    國民黨的軍隊建制在各個時期有著很多變化,用的時間最長的是軍級,北伐時,用過集團軍,抗戰初期,用過軍團制,為了便於指揮,又成立了戰區,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應對大兵團的機動作戰,國民黨開始組建兵團,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杜聿明的第2兵團就是在此時整編而成,在當時,國民黨軍隊中有著明確番號的兵團一共有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5大主力分別是哪五支部隊,誰最難打?
    說到蔣介石的五大主力,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一點,他們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七十四軍,還有第十八軍。這五個軍裝備精良,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也不錯,算得上是蔣介石手裡的絕對嫡系部隊了。這五支部隊在解放戰爭中誰最難打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五支部隊的歷史。
  • 曾經戰績輝煌的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最終是什麼結局?
    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國民黨「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今天就說說這五大主力都有哪些輝煌戰績,最終的結局都是什麼?
  • 國軍五大王牌軍的美械裝備到底有多強?
    作者:音樂傳真 一提起解放戰爭的國民黨精銳部隊,必有這麼一句 「該部隊清一色美械裝備」。國軍五大主力(即整編74師、第五軍、整編11師(18軍)、新一軍、新六軍)更是如此。那麼國軍美械裝備含金量如何,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
  • 比張靈甫更彪悍的國民黨軍悍將,一個團和中野三個縱隊打成平手
    解放戰爭期間,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張靈甫了,但是張靈甫過於狂妄。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華野27萬大軍全部出動,攻打整編74師的五支部隊中有四支都是華野最強悍的部隊,用了三天才將整編74師全部消滅。此戰後,再也沒有一支國民黨軍部隊敢孤軍深入解放軍根據地腹地。
  • 解放戰爭國共軍力的真實對比,800萬國軍系謠傳
    資料圖:淮海戰役中,解放軍華東坦克大隊配合步兵發起進攻內戰爆發初期,國軍約430萬,中共軍隊約127萬「國民黨800萬大軍美式裝備,軍官皆是軍校畢業,然而短短幾年卻被共產黨小米加步槍打的灰飛煙滅」,這是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
  • 解放戰爭中,令東野「沒面子」的陳明仁71軍,後來結局如何?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悍的一支戰區級部隊,兵力和裝備水平均超出各兄弟野戰軍一籌。這樣一支規模超百萬的大軍,與國民黨部隊交鋒時勝多負少。但是1947年的第三次四平攻防戰(四平街戰役)卻一直令野司耿耿於懷甚至「沒面子」,是一次罕見的失敗戰例。以71軍為主體的國民黨守軍竟然以少勝多,打退了東野(民主聯軍)10萬主力部隊。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怎麼打都是輸,他們的軟肋究竟在哪裡?
    許多年來,網絡上一直都在熱議一個現象: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將領為什麼會越打越差,部隊戰鬥力每況愈下。而在這些國軍將領中,有不少人曾經是赫赫有名的抗日悍將,他們曾經是日本侵略者的剋星,比如王耀武、薛嶽等。
  • 滇軍184師起義,東北國民黨軍止步松花江,解放戰爭進程被改寫
    雖然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但以新1軍、新6軍為骨幹的國民黨軍攻勢凌厲、火力強大,迅速攻佔了四平、長春等要地。 為了迅速扭轉不利局面,牽制向北追擊的國民黨軍,為民主聯軍主力的休整和重新集結爭取時間,位於長白山南麓的南滿根據地迅速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率10師、11師及縱隊炮兵團和一個獨立旅,向駐守於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地的國民黨60軍第184師發起了進攻。
  • 解放戰爭:第五軍麾下四位悍將,一位戰死,兩位被俘,一位投降
    這支部隊也是蔣介石最早組建的一支現代化裝甲部隊,因在桂南會戰中取得崑崙關大捷一舉成名,贏得鐵馬雄師的稱號,第五軍也憑此戰,躍進國軍主力行列中,之後又參加了滇緬戰役與大反攻,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與此同時第五軍還走出了五位悍將,如軍長杜聿明,邱清泉,鄭洞國,廖耀湘,還有在抗戰中犧牲的戴安瀾,這幾位都曾在第五軍擔任過師長。那麼,剩下的四位悍將,在後來的解放戰爭,他們的結局都如何?讓我們接著往下看(排名不分先後)。
  • 解放戰爭中,四大野戰軍分別面對哪些強敵?哪一個作戰難度最大
    但其實早在1947年,四大野戰軍的前身都已經成型,分別為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各野戰軍在所負責戰區基本都是獨當一面,承擔重要戰略任務。在解放戰爭過程中,我軍四大野戰軍各自分別面對哪些強敵呢?哪一個作戰難度最大?我們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