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2020-12-15 呱呱歷史說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

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西南地區主要有兩點劣勢:首先,西南地區不比其它我國領土,當地的國黨部隊人員組成比較複雜,比如川軍和滇軍等,這些隊伍人員與中央部隊矛盾積怨已久,盧漢、鄧錫侯、劉文輝等西南地區的軍閥始終對政府怨恨較深,他們想要在西南駐守,恐怕也是難度頗大的,蔣不僅要面對解放軍的打壓,還要面對內部人員站位矛盾。

其次我方解放戰役勝利前期軍事戰鬥力越來越成熟,武器裝備也越來越齊全,以非往日可以比擬的了。抗日戰爭時期我方部隊之所以能利用地形優勢和西南地勢的特點與對方打持久戰,很大原因是由於敵方在兵力不充足,但在解放戰役期間卻不一樣。

即使再遠,只要屬於內地,解放軍的陸軍戰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部隊頂天了也就九十萬餘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抵禦我方部隊,持續的消耗戰遲早會被消滅。

更重要的是就近原則,當時對方兵力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一帶,如果選擇這裡,路途遙遠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傷亡損失,因此逃往西南地區的方案首先不通過。

再看海南地區。那時候海南雖然在面積上、地理因素上和臺島大致相似,但真實的條件遠遠趕不上臺島。

其中一方面,是海南島與內地距離太近,海峽兩岸平均寬度不超過三十千米,很難形成安全的距離。想靠瓊州海峽的這段距離阻擋我方軍,挺難的,這一點的優勢實在過於薄弱,我方軍隊就算不用海軍也能靠小木船登入到島上。

而且當時對方軍隊只剩下六十萬兵力了,臺島和海島必須選一個集中防禦,分兵那抵禦能力更弱了,反觀臺島海峽光寬度距離就超過一百三十千米,如果沒有一定能力的海空軍是無法保證順利登島的,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重整旗鼓。

這也是當時海南島的薛嶽集團在1950年遭到四野的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果斷將主要戰鬥力撤往臺島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早有預謀的。

另一方面,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我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把臺島給了日本。在被日方所管理的這五十年裡,臺灣人民雖受到了日方的的壓迫,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促進了臺灣的發展,臺島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建設,已經是在當時四五十年代中東亞比較發達的城市了。

海南當時還十分的荒涼,六十萬軍隊沒有了充足的社會和經濟基礎,根本無法保證軍隊的正常生活,物質上不能提供保障,這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從地理位置來說臺島的軍事位置帶來的影響比海南要重要得多。因為臺島距離日本、美國都是比較近的,必要時候可以成為美方要挾中國內地甚至北方蘇聯的一大重要手段,佔據臺島有利於他們軍隊利用美方的勢力,不久之後的朝鮮半島戰爭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如此看來國民黨戰敗後,逃往臺島是最當時最好的選擇了!

相關焦點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既然如此,為什麼60萬殘餘國軍最終把落腳點設在臺灣,而不選其他兩處呢?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49年老蔣逃臺時,為什麼還有60萬國民黨軍跟隨?
    1949年,國民黨軍戰敗,選擇退守臺灣,有60萬國民黨軍逃臺。當時全國已經基本被我軍解放,那麼這60萬人是由哪些人組成呢?首先分析一下統領60萬人的國民黨軍官,在逃臺的國民黨軍官中,有極少數的國民黨軍官是自願逃臺的,這些人大部分是中央軍,對老蔣還報有愚忠。例如在成都戰役中被我軍俘虜的國民黨第5兵團中將司令李文,假意投降我軍,後來竟又藉機取道香港去了臺灣。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連續爆發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在1950年6月份,美國便封鎖了臺海,使得已經丟了海南的老蔣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
  • 50年代志願軍抗美援朝,臺灣的60萬國軍為何沒有派兵幫美軍作戰?
    不過這其中並沒有美國的「盟友」,已經退守臺灣島的國民黨軍隊。有朋友說這不奇怪,以當時國軍剩下的區區60萬部隊,哪有實力出兵朝鮮?其實不然,要知道抗美援朝時敵軍的最主要構成部分,韓國軍隊高峰時兵力也才59萬人,你說臺灣的國民黨軍60萬部隊還算少嗎?當然並不是老蔣不想出兵朝鮮,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 滇軍184師起義,東北國民黨軍止步松花江,解放戰爭進程被改寫
    雖然東北民主聯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但以新1軍、新6軍為骨幹的國民黨軍攻勢凌厲、火力強大,迅速攻佔了四平、長春等要地。 為了迅速扭轉不利局面,牽制向北追擊的國民黨軍,為民主聯軍主力的休整和重新集結爭取時間,位於長白山南麓的南滿根據地迅速發起了鞍(山)海(城)戰役。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率10師、11師及縱隊炮兵團和一個獨立旅,向駐守於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地的國民黨60軍第184師發起了進攻。
  • 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有三個地方備選,蔣介石為啥偏偏相中了臺灣
    1949年,三大戰役尤其是「渡江戰役」的結束,中國共產黨基本上已經鎖定了勝局,蔣介石已經無路可逃,國民黨一定是會失敗的,毛主席當時已經不怎麼關心前線的戰事,很放心的把戰事交給了前線將士,而他自己則忙著選擇哪一個城市作為首都,還有籌建新中國的事宜。
  • 抗美援朝戰爭後,志願軍俘虜中為何有14000人會投奔臺灣?
    然而戰爭不是過家家,即便打勝的一方也會有一定的傷亡損失,包括被俘的官兵。戰爭結束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交換戰俘,交戰過程中志願軍累計有近2萬人被俘虜,這個數據相對於240萬人的我軍參戰總人次來說,佔比並不高。不過令人意外的是,這批被俘戰士中竟然有1.4萬餘人後來去了臺灣,投奔了國民黨軍陣營,而不是回到中國大陸。為什麼會這樣呢?
  • 解放戰爭,49年國軍已必敗無疑,為何還有60萬官兵選擇逃臺?
    眾所周知,在抗日戰爭結束後,老蔣作為國民時期的領軍人物,野心爆棚,最終發動了內戰,也就是解放戰爭。在戰爭剛開始時,國民黨擁軍將近400萬,而我軍才僅僅80萬左右。1949年,在經過三大戰役的失敗以及南線戰事的連續挫敗,我軍所有兵力已經超過500萬人,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老蔣已經無力回天,只能率領殘部逃回臺,這個時候國軍部將開始了投降熱潮,西南方向甚至有將近70萬人投降,這個時候就有了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全國戰局已經確定,老蔣必敗無疑,為什麼還有將近60萬的官兵願意跟著老蔣返回臺呢?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解放戰爭中的國軍兵團司令,最狡猾的是哪一個?投誠後竟悄悄逃跑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分為22個一線兵團(算上被殲後多次重建的新兵團,實際遠不止22個),各兵團均由數個軍組成,兵團司令作為其最高指揮官,多為陸軍中將軍銜,掌握數萬人甚至十餘萬人組成的部隊,是國軍高官中的實權派。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陳誠第一,「幹將」陳誠。在國民黨高層中,有「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的說法。其中中正就是蔣介石的名,辭修是陳誠的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蔣介石不可一日無陳誠,足見陳誠對蔣介石的重要性。解放戰爭後,他便跟隨蔣介石逃至臺灣,開始進行土地改革,是臺灣僅次於老蔣的「二號人物」。
  • 大西南最後兩位國民黨軍事集團統帥,後來的結局卻是天上地下
    直到解放戰爭後期,他們的緣分來了。蔣介石讓胡宗南把守川北的大門,而讓宋希濂扼守川東。他們二人好像蔣介石的哼哈二將,為蔣介石看守四川。天下局勢如此,未來該何去何從呢?1949年,胡宗南和宋希濂有一個秘密的會晤,然後兩位老同學進行了一場深入的推心置腹的談話,從晚上八點一直談到凌晨兩點。談些什麼呢?
  • 三大戰役國民黨軍損兵154萬,其中戰死的官兵有多少萬人?
    1948-49年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是國共雙方攻守形勢徹底轉換的三場關鍵大戰,也決定了國民黨軍的敗逃結局。三大戰役國軍共有154萬人被斃傷俘,或者直接向我軍起義。那麼真正在戰場上被擊斃的國民黨官兵有多少萬人呢?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整編師」是解放戰爭時期出現頻率極高的一個名詞,比如著名的國軍第一王牌張靈甫整編74師。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老蔣則想利用美方的支持,藉機徹底消滅我軍的軍事力量,從而實現獨裁目的。
  • 國民黨五位將領的最後結局
    王耀武「寧碰閻王,莫碰老王」描述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王耀武,畢業於黃埔軍校三期,抗日戰爭時期,一直擔任國民黨74軍的軍長,在著名的上高會戰中,王耀武將軍率領國民黨士兵與日軍進行激烈的戰鬥,薛嶽將軍一併跟隨前往,但是在臺灣一直沒有被重用,在晚年時候還被排擠住在幾平米的房間內,晚年生活非常悽慘,在1998年5月在臺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