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
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西南地區主要有兩點劣勢:首先,西南地區不比其它我國領土,當地的國黨部隊人員組成比較複雜,比如川軍和滇軍等,這些隊伍人員與中央部隊矛盾積怨已久,盧漢、鄧錫侯、劉文輝等西南地區的軍閥始終對政府怨恨較深,他們想要在西南駐守,恐怕也是難度頗大的,蔣不僅要面對解放軍的打壓,還要面對內部人員站位矛盾。
其次我方解放戰役勝利前期軍事戰鬥力越來越成熟,武器裝備也越來越齊全,以非往日可以比擬的了。抗日戰爭時期我方部隊之所以能利用地形優勢和西南地勢的特點與對方打持久戰,很大原因是由於敵方在兵力不充足,但在解放戰役期間卻不一樣。
即使再遠,只要屬於內地,解放軍的陸軍戰隊具有絕對性的優勢。西南方向的國民黨部隊頂天了也就九十萬餘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時間抵禦我方部隊,持續的消耗戰遲早會被消滅。
更重要的是就近原則,當時對方兵力主要集中在江浙等沿海地區一帶,如果選擇這裡,路途遙遠無疑會增加他們的傷亡損失,因此逃往西南地區的方案首先不通過。
再看海南地區。那時候海南雖然在面積上、地理因素上和臺島大致相似,但真實的條件遠遠趕不上臺島。
其中一方面,是海南島與內地距離太近,海峽兩岸平均寬度不超過三十千米,很難形成安全的距離。想靠瓊州海峽的這段距離阻擋我方軍,挺難的,這一點的優勢實在過於薄弱,我方軍隊就算不用海軍也能靠小木船登入到島上。
而且當時對方軍隊只剩下六十萬兵力了,臺島和海島必須選一個集中防禦,分兵那抵禦能力更弱了,反觀臺島海峽光寬度距離就超過一百三十千米,如果沒有一定能力的海空軍是無法保證順利登島的,可以為他們爭取時間,重整旗鼓。
這也是當時海南島的薛嶽集團在1950年遭到四野的進攻後,沒有頑固死戰,而是果斷將主要戰鬥力撤往臺島的重要原因,可以說是早有預謀的。
另一方面,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我國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條約把臺島給了日本。在被日方所管理的這五十年裡,臺灣人民雖受到了日方的的壓迫,但是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促進了臺灣的發展,臺島擁有不錯的工業基礎建設,已經是在當時四五十年代中東亞比較發達的城市了。
海南當時還十分的荒涼,六十萬軍隊沒有了充足的社會和經濟基礎,根本無法保證軍隊的正常生活,物質上不能提供保障,這也是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從地理位置來說臺島的軍事位置帶來的影響比海南要重要得多。因為臺島距離日本、美國都是比較近的,必要時候可以成為美方要挾中國內地甚至北方蘇聯的一大重要手段,佔據臺島有利於他們軍隊利用美方的勢力,不久之後的朝鮮半島戰爭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如此看來國民黨戰敗後,逃往臺島是最當時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