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後來國民黨軍在大陸全線潰敗,剩餘部隊退往臺灣、海南等島嶼,其中去臺灣的一級上將共有5人,他們都是誰呢?最後結局如何?
第一位,陳誠。陳誠死忠老蔣,被稱為「小委員長」,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時期,都是中央軍體系裡地位、軍權僅次於蔣的人。陳誠擅於擴張軍隊,早年親自建立起了土木系,是中央軍內部最強的一個派系,但是在具體帶兵打仗方面,表現很不理想,國民黨軍在山東和東北的失敗,陳誠都有重大責任。不過到了臺灣後,陳誠地位權勢依然強盛,擔任行政院長要職,對發展臺灣經濟有明顯的貢獻。1965年陳誠病死臺北,時年67歲。
第二位,何應欽。何應欽也是中央軍大佬,北伐時期的主要將領,正因如此,早期在軍隊中地位接近老蔣,這一點十分敏感。但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就沒有掌握過軍權,國防部長只是虛職,到了臺灣也基本上在賦閒。由於1936年西安事變時有藉機派兵除掉老蔣的嫌疑,何應欽事後一直很低調,對於權力不爭不搶。借著這樣的處世之道,活到了9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第三位,閻錫山。中央系就是上面兩位,接下來的3人都是曾經的地方軍閥大佬。閻錫山眾所周知,是晉綏軍創始人,統治山西接近40年,直到1949年太原城即將被攻破,才被迫離開老家前往臺灣,臨走帶了大量黃金上飛機。晉綏軍是一個逐漸衰亡的軍事集團,曾經在二三十年代具備和中央系對抗的實力,但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只剩下10餘萬人,不得不退守防禦。只要失去了嫡系部隊,地方軍閥便只剩下虛名。退居臺灣後的閻錫山並不受到老蔣重視,一直呆在陽明山住所,以寫字養花為樂,十分低調,直到1960年病亡。
第四位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是國軍指揮能力最突出的名將之一,被稱為小諸葛。白崇禧其實不是桂系的頭號人物,但卻常年負責軍事指揮。桂軍老大李宗仁沒有去臺灣,而是經美國返回大陸,落葉歸根。相比之下白崇禧的政治頭腦顯得十分簡單,作為長期和中央軍對抗的桂系大佬,多次逼蔣讓位,無疑是老蔣的主要眼中釘,結果戰敗後白崇禧卻選擇跑去臺灣,相當於自投羅網。1966年白崇禧離奇病死,死因始終沒有破解,不排除被人謀害。
第五位是陳濟棠。陳濟棠曾經是粵軍統帥,1936年憑藉自身軍事力量拉攏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企圖發動兵變扳倒老蔣,結果兵變失敗遭到老蔣的反制,連軍權也丟了。當時蔣顧及陳濟棠在軍界的影響,沒有加害他。解放戰爭後期陳濟棠也逃往臺灣島,在臺灣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主要精力在於興辦學校。結果在1954年陳濟棠突然腦血栓病發,終年64歲。有的朋友會提到原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起被軟禁在臺灣。但是他不屬於本文之列,因為1949年國軍敗退時,張已經不是一級上將軍銜,因為西安事變被奪職,並一直軟禁;另外,張學良早在1946年便被送往臺灣,而不是49年國民黨軍大撤退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