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末期,逃往臺灣的60萬國軍包含哪5位一級上將?結局怎樣

2020-12-17 騰訊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國軍一級上將,是除了僅有的一位特級上將外,國民黨軍的最高級別軍銜,大陸時期只有兩種人有可能獲得:第一種是實力頂級的地方軍閥;第二種則是中央系的最高級別將領,如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等。一般的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都是二級上將,比如衛立煌、劉峙、傅作義等大佬,由此可見一級上將的含金量之高。後來國民黨軍在大陸全線潰敗,剩餘部隊退往臺灣、海南等島嶼,其中去臺灣的一級上將共有5人,他們都是誰呢?最後結局如何?

第一位,陳誠。陳誠死忠老蔣,被稱為「小委員長」,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時期,都是中央軍體系裡地位、軍權僅次於蔣的人。陳誠擅於擴張軍隊,早年親自建立起了土木系,是中央軍內部最強的一個派系,但是在具體帶兵打仗方面,表現很不理想,國民黨軍在山東和東北的失敗,陳誠都有重大責任。不過到了臺灣後,陳誠地位權勢依然強盛,擔任行政院長要職,對發展臺灣經濟有明顯的貢獻。1965年陳誠病死臺北,時年67歲。

第二位,何應欽。何應欽也是中央軍大佬,北伐時期的主要將領,正因如此,早期在軍隊中地位接近老蔣,這一點十分敏感。但解放戰爭時期何應欽就沒有掌握過軍權,國防部長只是虛職,到了臺灣也基本上在賦閒。由於1936年西安事變時有藉機派兵除掉老蔣的嫌疑,何應欽事後一直很低調,對於權力不爭不搶。借著這樣的處世之道,活到了9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第三位,閻錫山。中央系就是上面兩位,接下來的3人都是曾經的地方軍閥大佬。閻錫山眾所周知,是晉綏軍創始人,統治山西接近40年,直到1949年太原城即將被攻破,才被迫離開老家前往臺灣,臨走帶了大量黃金上飛機。晉綏軍是一個逐漸衰亡的軍事集團,曾經在二三十年代具備和中央系對抗的實力,但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只剩下10餘萬人,不得不退守防禦。只要失去了嫡系部隊,地方軍閥便只剩下虛名。退居臺灣後的閻錫山並不受到老蔣重視,一直呆在陽明山住所,以寫字養花為樂,十分低調,直到1960年病亡。

第四位是大名鼎鼎的白崇禧,是國軍指揮能力最突出的名將之一,被稱為小諸葛。白崇禧其實不是桂系的頭號人物,但卻常年負責軍事指揮。桂軍老大李宗仁沒有去臺灣,而是經美國返回大陸,落葉歸根。相比之下白崇禧的政治頭腦顯得十分簡單,作為長期和中央軍對抗的桂系大佬,多次逼蔣讓位,無疑是老蔣的主要眼中釘,結果戰敗後白崇禧卻選擇跑去臺灣,相當於自投羅網。1966年白崇禧離奇病死,死因始終沒有破解,不排除被人謀害。

第五位是陳濟棠。陳濟棠曾經是粵軍統帥,1936年憑藉自身軍事力量拉攏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企圖發動兵變扳倒老蔣,結果兵變失敗遭到老蔣的反制,連軍權也丟了。當時蔣顧及陳濟棠在軍界的影響,沒有加害他。解放戰爭後期陳濟棠也逃往臺灣島,在臺灣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職務,主要精力在於興辦學校。結果在1954年陳濟棠突然腦血栓病發,終年64歲。有的朋友會提到原東北軍少帥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起被軟禁在臺灣。但是他不屬於本文之列,因為1949年國軍敗退時,張已經不是一級上將軍銜,因為西安事變被奪職,並一直軟禁;另外,張學良早在1946年便被送往臺灣,而不是49年國民黨軍大撤退之時。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一級上將都是哪10個人?沒有一個不是狠角色
    國民黨高級將領的軍銜,最高檔是特級上將,僅設一人,肩章掛五顆星;而僅次於特級上將的就是一級上將軍銜了,即四星上將。由於嚴格限額,大陸時期國府一共授出17個一級上將軍銜。而在解放戰爭時期,國軍將領中的一級上將僅存10個人(不含死後追授、已故和臺灣時期授予的),分別是誰呢?總結起來就兩條:不是中央軍頂級大佬,就是一流地方軍閥。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各自結局如何
    這期間,有5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在軍閥混戰中為他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 蔣介石率殘部逃到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有4人逃往臺灣,一人留在了大陸,那麼他們各自的結局又如何呢?
  • 海南島戰役結束後,3位國軍將領逃往臺灣,都是誰?
    1949年,隨著渡江戰役拉下帷幕,國軍敗局已定,剩下的殘兵敗將大都逃往臺灣。不過,不死心的國民黨政府,在海南島集結了重兵,企圖實施所謂的「光復大陸」計劃 。1950年,為解放海南島,我軍發動了海南島戰役。
  • 解放戰爭中,從上黨戰役到海南戰役,一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投入10萬人以上)從1945年的上黨戰役便開始了。
  • 解放戰爭:從45年的長治到50年的海南,國軍總共戰死多少名將官?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從早期的絕對兵力優勢到敗退臺灣時僅剩60餘萬殘部,共有超過八百萬官兵(包括253萬非正規軍)被我軍斃傷、俘虜、改編,或主動起義投誠。解放戰爭全面爆發的標誌是1946年劉峙率30萬國軍圍攻我中原軍區,但事實上雙方的大規模交戰,從1945年的長治(上黨)戰役便開始了。自長治戰役到1950年四野解放海南,總共有多少位國軍將官戰死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公布的數據顯示,解放戰爭中的國民黨軍少將以上級別軍官,共有85人在1950年海南戰役之前陣亡。
  • 解放戰爭被俘的200多位國軍將官,哪五人級別最高?後來結局如何
    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軍高級戰俘,五十年代大多數被關進北京功德林管理所。從建國初期到七十年代,功德林關押改造過200多位國民黨高級將領,能進入這裡改造的內戰戰犯,基本是國軍少將軍銜起步,其中一線將領包含軍長、師長、旅長、兵團司令、綏靖區長官等。
  • 他們是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後來各自的結局如何?
    而其中的五個將軍被後人稱為「五虎上將」。然而他們的結局在新中國成立後,卻是各不相同。一、幹將陳誠陳誠出生於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位居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其學習生涯從小學開始,之後中學,最後於1919年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跟隨孫中山先生出生入死,後被蔣介石看重。待黃埔軍校成立後,任職教官。
  • 解放戰爭共戰死85名國軍將官,哪5個人級別最高?最後一位是上將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共有85位少將以上級別高級軍官陣亡,或在戰場上被擊斃,或不願當俘虜選擇自裁。在這85人當中,不乏綏靖區司令、兵團司令級別的高官,其中更是包含了一名國民黨陸軍上將。今天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了解一下,國民黨軍在解放戰爭期間陣亡的地位最高的5位將領。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程潛和傅作義級別太高,授予上將低了點,元帥和大將的名額只有十位,兩位國軍大佬授予元帥或者大將都不太合適。盧漢和龍雲級別也不低,所以這幾位索性不授軍銜為宜。
  • 他是擔任閱兵總指揮次數最多的人,抗戰中擊斃阿部規秀,後授上將
    他被譽為白袍小將,手下握有晉察冀主力兵團,五次任閱兵總指揮 建國後,前10次國慶閱兵儀式,總共有3位總指揮,一位是元帥,兩位是上將。這2位上將,一個是首位擔任閱兵總指揮的張宗遜,另一個是擔任閱兵總指揮次數最多的上將,他就是楊成武。
  •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
    解放戰爭中最令人大跌眼鏡的三次戰役,為何200萬國軍只撐14個月世界軍事歷史上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哪一次?當然是解放戰爭!因為127萬的小米加步槍居然用短短三年多時間打敗了430萬的國民黨軍隊!可是,少有人知道,解放戰爭中有三次戰役的預先推演和戰役結果背道而馳,尤其是三大戰役後的國軍,總兵力還有200萬,卻只是支撐了14個月就失去了大陸上的所有據點。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聽我給你仔細分析。1,西府戰役。
  • 黃百韜在淮海戰役中戰死沙場,唯一的兒子逃往臺灣後結局如何?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身邊缺兵少將,這給了黃百韜復出的機會,黃百韜也抓住了這個機會,在抗戰末期成為25軍軍長。黃百韜自知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所以當上軍長後拼命為蔣介石賣命。客觀來說,單論軍人素養,黃百韜在國軍中算是一員良將,但是黃百韜卻站錯了隊伍,最終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自殺。這既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解放戰爭時期,軍長級別的將領眾多,為何這七位軍長是上將軍銜
    當時,改編後的部隊共有16個兵團,每個兵團是三個軍,那樣的話,在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擁有48個軍(不包括起義部隊,或者各野戰軍直屬隊)。 48位軍長都是我黨能徵善戰之將,他們都在革命戰爭年代經歷了十年國共內戰,亦稱第二次國民革命戰爭。八年抗戰時期,三年解放戰爭時期。可以說是九死一生,才活到新中國成立。
  • 解放戰爭時期,一野的主要對手是誰?「西北王」與「青寧二馬」
    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解放軍改編為5個野戰軍,分別是第一至第四野戰軍以及華北野戰軍。五大野戰軍都有自己的對手,那麼一野的主要對手是誰? 1896年5月12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的一個貧寒人家,1924年,前往浙江湖州參加別動隊,在同學章雲家長的資助下,到廣東投考黃埔軍校。在黃埔軍校期間,他結識了「同鄉」蔣介石。由於他出色的軍事素養,很快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從而得到了黃埔學生在國民黨陸軍中的5個第一。
  • 蔣介石最器重的八大金剛都有怎樣的人生結局?
    蔣介石最器重的八大金剛都有怎樣的人生結局?八大金剛指的是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時期共有8位幹將是蔣介石最信任的將軍,「八大金剛」自黃埔軍校始,就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黨的黨政軍等方面握有重權。那麼,他們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除此之外,「五虎上將」還屢被重用,後來都擔任過戰區司令以上的職務。但是讓很多人不解的,為什麼解放戰爭後,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下一人卻留在了大陸呢?在這期間,有5個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他們在軍閥混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蔣介石率殘部逃至臺灣,曾經的「五虎上將」也迎來了不同的結局,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吧!
  • 蔣介石八大金剛有著怎樣的結局?
    蔣介石八大金剛有著怎樣的結局?眾所周知,在蔣介石的軍政中對黃埔系情有獨鍾,但在蔣介石的心裡,黃埔軍校的學生還在其次,他最器重的則是黃埔的八位教官,他們都是誰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何應欽八大金剛之領軍人物何應欽,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受到了蔣介石的冷落,從此退出官場,致力於民間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公務活動就是出席剪彩、主持婚禮等等。1987年10月21日,何應欽壽終正寢,享年97歲。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虎,每個稱號是什麼,最後一個下場最好
    說起五虎上將,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出現這個詞。當時五虎上將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五個將軍,個個都獨當一面。所以後世很多時候都把一個時期厲害的將軍湊在一起說是五虎上將,在民國的時候就有這種說法。比如蔣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將。這些人在打仗上還是比較厲害的。我們看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個人,每個人的稱號是什麼,最後的下場如何?
  • 參加秋收起義的5位開國上將,到解放戰爭,最低也是兵團副司令員
    這次偉大的起義,走出了五位共和國未來的開國上將。他們當時的職位都比較低微,有普通的戰士,有班長,職位最高的一位才是連長,可是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們都成為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最低的也是兵團的副司令員。建國後成就都很大。他們都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