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戰績輝煌的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最終是什麼結局?

2020-12-12 騰訊網

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是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革命軍內作戰力最為堅強,裝備最為精良的五支部隊,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的稱呼最早是在1946年國民黨「軍事整編會議」上被提出,各軍基本上全為美式裝備部隊。今天就說說這五大主力都有哪些輝煌戰績,最終的結局都是什麼?

第一名: 整編七十四師(第七十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戰功彪炳。從淞滬會戰開始,1937年的南京戰役,1938年蘭封會戰、武漢會戰,1939年南昌會戰、長沙會戰、冬季攻勢,1940年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上高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1942年浙贛會戰,1943年鄂西會戰,幾乎是馬不停蹄徵戰抗日前線。這支國軍中的王牌部隊深為畏敬,並以「三五部隊」稱之。 國共內戰時期,七十四師是國民党進攻山東解放區的急先鋒,曾在漣水之戰重創解放軍王必成部。後來在孟良崮被解放軍殲滅,據說解放軍用了五個第一流的縱隊圍攻,雙方損失接近1:1。

第二名: 新六軍。新六軍是印緬遠徵軍駐印軍主力,抗戰中國裝備最好的兩個軍之一(另一個是新一軍)。新六軍的骨幹班底為原屬第五軍的新編22師和原屬十八軍的14師(參加了羅店血戰)。1943年,新一軍換裝美式裝備,在蘭姆伽整軍經武,刻苦訓練,在整個緬甸反攻戰役中,對日軍的王牌18師團造成毀滅性打擊,攻克八莫、南坎、芒市,打通了遍染鮮血的滇緬公路。新六軍在異國土地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國威、軍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讚揚。國共內戰時期,新六軍開赴東北打內戰,進東北後所向無敵,多次以一個團大敗東野一個軍。後來在遼瀋戰役中,隸屬於廖耀湘軍團被擊垮。

第三名: 第五軍。第五軍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華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崑崙關大捷而一戰成名,是第五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戰鬥。後來第五軍作為遠徵軍,參加過滇西反攻。國共內戰時期,第五軍進攻蘇北解放區,參加徐州以西掃蕩作戰,重創豫皖蘇部隊,第五軍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重要城市,給解放軍根據地造成了重大損失。淮海戰役期間,隸屬徐州剿總的第五軍在陳官莊附近時被解放軍包圍,困守40多天,全軍覆沒。

第四名: 新一軍。新一軍是駐印軍主力「天下第一軍」,它的前身為新38師。1941年入緬甸作戰,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第二次印度緬甸戰役,武器新穎精良,智取強攻,殲滅野人山敵寇,孟拱之戰,圍攻密支那、八莫,是整個反攻戰役中戰果最輝煌的。國共內戰時期,開赴東北打內戰,在四平之戰在新6的配合下終於第一個攻進四平,重創東北民主聯軍。據說「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是東野部隊在前期的口號。後來在遼瀋戰役中,隸屬廖耀湘兵團,為蔣家王朝陪葬。

第五名: 十八軍。十八軍可以說是陳誠的起家資本,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介石與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在圍剿紅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3年,石牌之戰是十八軍(11師)最著名的戰役,當時11師孤軍奮戰,直到友軍全面反擊並徹底擊敗日軍為止。當時有報紙說石碑一戰為東方之史達林格勒,雖然過分誇張,但是這一役在整個會戰的勝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解放戰爭中,擴編為12兵團,也就是黃維兵團,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任務,哪裡有難便被投入哪個戰場,取得了輝煌戰績。後來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被包圍在雙堆集負隅頑抗,大王莊之戰為淮海戰役國共雙方最慘烈的戰鬥,可惜還是被殲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解放戰爭時,國民黨五大主力由哪幾支部隊?以後結局又如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為跟共產黨爭奪地盤,聘請美國教官對嫡系部隊進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改造,然後配給全式美械現代化裝備。最著名的就是五大主力部隊,他們依仗美國主子撐腰,拿著先進武器瘋狂尋找解放軍作戰,一度給解放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在我英勇的解放軍面前,他們都一一的敗下陣來,他們手裡拿的美式裝備成了人民解放軍的戰利品。 國民黨這五大主力軍均為蔣介石骨幹隊伍,在中國軍隊中屬於一等兵力,在抗戰中與日寇相比,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 國民黨南京衛戍部隊,是什麼水準?從1927-1949年,皆為王牌主力
    南京衛戍部隊,是國民黨政府用來拱衛首都的禁衛軍,因為民國政府多數時間在南京,所以首都衛戍部隊又被稱為南京衛戍部隊。49年解放前,中國近代內外戰亂頻繁,國民黨高層選擇衛戍部隊自然也是精中選精,軍事實力非常突出。下面我們來了解下,究竟什麼樣的軍隊能成為國民黨南京衛戍部隊。
  •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5大主力分別是哪五支部隊,誰最難打?
    說到蔣介石的五大主力,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或多或少都知道一點,他們分別是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七十四軍,還有第十八軍。這五個軍裝備精良,在抗日戰爭中表現也不錯,算得上是蔣介石手裡的絕對嫡系部隊了。這五支部隊在解放戰爭中誰最難打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五支部隊的歷史。
  • 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最終什麼樣結局?
    今天我們來盤點一下國民黨軍隊中出現的著名抗日將軍。張自忠:抗日第一將軍。國民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為抗日第一將軍首先取決於他的成就。在臺兒莊戰役中,他攻打日本侵略者坂垣師團,贏得了臨沂大捷,收復了棗陽桐柏,贏得了鄂北大捷,還贏得了湘東大捷,俗稱火關公。同時,因為他是抗日戰爭中國民黨的軍隊的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比張自忠晚)。但最重要的是,這是因為人們同情張自忠的悲劇經歷。
  • 中央軍委通令嘉獎老山輪戰戰績最輝煌的部隊
    作者原創在80年代的老山輪戰期間,我軍先後有多個軍區所屬的集團軍、炮兵、裝甲兵、工兵、防化兵、汽車、後勤等部隊參戰,總人數達到30萬人。之所以有這麼多部隊奔赴老山前線,一是整體戰略的需要,長期保持軍事壓力,牽制越軍在南北兩線作戰,只靠昆明軍區(後為成都軍區)的力量不夠,需要從外區增調部隊參戰;二是輪換部隊參戰有利於鍛鍊戰鬥力,充分檢驗我軍的實戰水平,能產生大批幹部和骨幹,對未來的軍隊發展建設起到有利的促進作用。在老山輪戰期間,我軍先後奔赴老山作戰有7個軍(集團軍)級部隊,共計斃傷俘越軍38000餘人。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解放戰爭中,令東野「沒面子」的陳明仁71軍,後來結局如何?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最強悍的一支戰區級部隊,兵力和裝備水平均超出各兄弟野戰軍一籌。這樣一支規模超百萬的大軍,與國民黨部隊交鋒時勝多負少。但是1947年的第三次四平攻防戰(四平街戰役)卻一直令野司耿耿於懷甚至「沒面子」,是一次罕見的失敗戰例。以71軍為主體的國民黨守軍竟然以少勝多,打退了東野(民主聯軍)10萬主力部隊。
  • 國民黨五大精銳中實力最雄厚的18軍 氣勢洶洶地直撲山東解放區
    在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第18軍成立時間最早、軍史最長、實力最為雄厚,在國民黨部隊中有許多師、旅建制都是從18軍中走出來,因此也被稱為「種子軍」。第18軍作為陳誠的發家之本,派生出了54軍、79軍,還延伸到了新1軍、新6軍建制內,因此形成了國民黨軍內屬於陳誠的「土木系」,其中的「木」便是指的18軍,「土」則是第18軍骨幹的第11師。
  • 此軍重創板垣師團,戰力不輸國軍「五大主力」,竟全建制逃到臺灣
    文/孤寂寒光說到國軍一流部隊,就會想到國軍大名鼎鼎的「五大主力」。其實不僅「五大主力」,此軍戰力也相當強悍。由於重創板垣師團,日軍稱此軍一個軍頂國軍十個軍,曾經一個團頂住我軍三野兩個軍的進攻。這支部隊就是52軍,他是怎樣跑掉的?先說說此軍的歷史。52軍成立於1937年,號稱國軍「第六大主力」。我們看看他的師長都是誰?第二師師長就是赫赫有名的鄭洞國,二十五師長是張耀明。鄭洞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長春兵團司令,曾經參加過國軍遠徵軍,出徵緬甸。而他的軍長,更是有名的悍將關麟徵。為啥說關麟徵有名呢?
  • 杜聿明被蔣介石重用是有原因的,國軍五大主力有三支是他帶出來的
    不過,即便這樣,從黃埔軍東徵開始時杜聿明就被蔣介石重用,一直到解放戰爭杜聿明兵敗被俘,蔣介石都無比信任杜聿明,包括杜聿明死後也是第一個受到兩岸共同追悼的國民黨高級軍事將領。那麼杜聿明為何被蔣介石重用呢?這是有原因的,國軍有五大主力部隊,其中有三支都是由杜聿明帶出來的。單從這一點來看,蔣介石重用杜聿明是非常正確的。
  • 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整編師」是什麼級別部隊?一個師幾萬人
    軍不是軍,師不是師,這個稱呼有些奇怪,而在46年內戰爆發前國民黨軍一共擁有58個這樣的整編師。整編師究竟是什麼級別的作戰部隊,一個整編師有幾萬人呢45年日軍戰敗,國共兩軍都擁有超過百萬軍隊,美國方面希望扶植親美的國民黨政府,避免蘇聯勢力深入中國,便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主張國共雙方主動削減軍隊,組成民主政府。
  • 抗戰國民黨也曾打遊擊?70萬人在敵後,只有桂系軍閥有戰績
    我為長期抗戰,應一面於交通要線上,縱深配備有力部隊,增加抵抗力,一面於廣大地域行遊擊戰。」在華北、華東相繼淪陷後,國民黨開始讓大量處於淪陷區的部隊打起了遊擊戰。我們看一組數據,就知道國軍遊擊隊的數目有多麼龐大了。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比張靈甫更彪悍的國民黨軍悍將,一個團和中野三個縱隊打成平手
    其實在當時的國民黨軍中,還有一員不遜色於張靈甫的將領,他就是胡璉。胡璉和張靈甫的經歷很像,他們都是西安人,都畢業於黃埔四期。抗戰結束之後,他們所擔任軍事主官的部隊都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張靈甫擔任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74師師長,胡璉的整編11師也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在軍事指揮上,其實胡璉比張靈甫更難對付,解放戰爭期間,中野,華野多次吃虧胡璉的虧。
  • 編入四野主力師,師長又是誰?
    很多人說是769團,這是因為這個團不光戰績強大,還是出開國將軍最多的團。其實12個團中,論戰鬥力,685團當屬第一,相比較其他團,685團的輝煌戰績,並非一次兩次得來的,他的輝煌一直持續沒停過。
  • 國軍五大主力主帥屬他幸運,戰敗逃走後還被國軍稱為「常勝將軍」
    在國共內戰爆發後,國軍五大主力74軍、18軍、新1軍、新6軍、第5軍因全副美式裝備,作戰能力強,成為蔣介石引以為傲軍隊。他們作為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派往山東、東北、徐州等戰場,結果五大主力主帥2死1俘1逃1起義,而他逃走後被國軍成為「常勝將軍」,這個人就是胡璉。
  • 解放戰爭中,一野殲敵51萬,四野殲敵188萬,都比不上這支部隊
    四野兵力最強,武器裝備最好,前身是遠赴東北的八路軍115師,也是紅軍的嫡系部隊,那麼四野的殲敵數量是不是排在第一位呢? 四野作戰的範圍最廣,從東北一直打到了海南島,殲敵總人數有323萬,其中國民黨正規軍人數188萬,土匪隊伍有135萬,四野的殲敵數量裡還包括51萬投誠的國民黨軍隊。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正規軍一共被殲滅800多萬,四野大概佔據了七分之一。這個殲敵數量不但沒有排在第一位,連第二都沒排上。
  • 這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曾經讓精銳的日本甲種師團望而卻步
    國民黨軍隊中有五支威名遠揚的王牌軍,其中第五軍被稱為中國第一支裝甲部隊,有「鐵馬雄師」的美稱,是在抗日戰場上為數不多能和日軍裝甲部隊硬碰硬的存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其中一個番號,曾先後用在多支部隊身上。最先使用第五軍番號的是原「福軍」。
  • 曾澤生50軍堅守漢江50天,用行動證明:起義部隊並不比別人差
    而韓戰之所以會打得這麼輝煌,也與志願軍本身的戰鬥素質有很大關係,當中有不少的軍隊和將領都是從抗日一直打到現在,可謂是身經百戰。然而在這麼多強軍之中,卻有一支一直不被看好的軍隊,也在朝鮮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威風和價值。
  • 最終結局如何?
    當年登上金門島的4位團長(登島部隊中職務最高的,實際主力部隊只有3個團,有一位團長是後續補充上島的)都是誰?最後的結局如何呢?第一位是246團團長孫雲秀,河南洛陽人。金門之戰的主力只有3個團,但孫雲秀勇氣過人,作為極少數第二批補充登島的官兵之一,也以團長身份參戰,帶著不到400人的增援部隊毅然登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