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國軍一個師的標準是多少人,配備什麼樣的武器?

2020-12-16 騰訊網

國軍的編制雖然有些混亂,但是一個標準師的編制是相當清晰的,八路軍的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就是執行下面編制的。

步兵班(12人)

編制情況:2個突擊組(4人)+火力組(4人),班長1人

火力組(精確射手,機槍正射手,機槍副射手,機槍彈藥手)

武器標準:1挺輕機槍,3支手槍,1支精確射擊步槍(98K),

突擊組構成武器標準:中正步槍4支,手榴彈24枚

全班武器:1挺輕機槍,1支精確射擊步槍,8支中正步槍,3支手槍

全班彈藥基數:步槍子彈1900發,手槍子彈120發,手榴彈48枚。

步兵排(44人)

編制情況:3個步兵班(12人)+2個火力組(2人)+通訊組(4人)

火力組構成:發射手+彈藥手

武器標準:40毫米榴彈發射器,手槍1支

通訊組(4人):

武器標準:4具標準步槍,4具手槍,4輛軍用自行車,手榴彈16枚

全排武器:40毫米榴彈發射器2個,輕機槍3挺,精確射擊步槍3支,中正步槍28支,手槍15支

全排彈藥基數:步槍子彈6100發,手槍子彈600發,40毫米榴彈(400克)80發,手榴彈160枚。

步兵連(166人)

編制情況:連部(18人)+3個步兵排(44人)+2個迫擊炮組(3人)+供應班(10人/60人)

連部編制(18人):連長1名,教員1名,射擊/觀察測繪/軍械維護/工程爆破教習軍士各1名,文宣/主計軍士各1名,救護兵2名,通訊兵8名

迫擊炮組編制:主炮手+彈藥手2人

武器標準:60毫米輕迫擊炮1門,60毫米迫擊炮炮彈30發,手槍3支,手槍子彈120發

供應班:供應班日常10人編制框架,戰時臨時補充50人:4個小行李班(12人)+炊事班(12人)

小行李班:3個步兵排和連部各配屬1個小行李班(6輛標準軍用獨輪車,12根扁擔)

炊事班:軍用炊具,水桶,步兵連附屬工程器械,副食品,後備應急給養

全連武器裝備:60毫米迫擊炮2門,40毫米榴彈發射器6具,輕機槍9挺,精確射擊步槍10支,標準步槍110支,標準手槍60支

步兵營(650人)

編制情況:營部(20人)+3個步兵連(166人)+機槍排(50人)+突擊偵察班(16人)+戰鬥工兵班(16人)+供應排(50人/200人)

機槍排配置:6挺標準水冷重機槍,2門80毫米迫擊炮,馱馬10匹

配屬:6挺標準水冷重機槍,30挺輕機槍,2門80毫米迫擊炮,6門60毫米迫擊炮,18具40毫米榴彈發射器,精確射擊步槍32具,狙擊步槍3具。

步兵團(3000人)

編制情況:團部(150人)+3個步兵營(650人)+輕炮營(350人)+輜重連(150人)+工兵連(150人)+大車運輸連(150人)+徒手補充營(50人)+騎兵排(50人)

輕炮營:6門75毫米山炮,18挺標準水冷重機槍

大車運輸連:3個40輛馬車的大車運輸隊

全團滿編3000人,戰時加強1500名補充兵,

步兵師(12500人)

編制情況:師部(1000人)+3個步兵團(3000人)+炮兵營(700人)+輜重營(900人)+工兵營(900人)

師部編制:師部+師參謀部+騎兵連+警衛連+憲兵連+衛生連+2個徒手補充營

全師滿員12500人,戰時加強補充兵5500人。

武器裝備:18門75毫米山炮,18門75毫米野戰炮,18門80毫米迫擊炮,60門60毫米迫擊炮,120挺重機槍,360挺輕機槍,180具40毫米榴彈發射器。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各部隊人員基本處於滿編狀態,雖然武器裝備沒有達標,但兵員是充足的,因為當兵是有軍餉的,而且不用打仗自然兵源沒有問題。戰爭一開打,戰場上的損失還是兵員無法補充自然會造成部隊不滿編,12000的標準師很多人只有三四千人很正常(八路軍的三個師除外)。

相關焦點

  •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
  • 國軍「德械師」典型標誌:M35鋼盔!抗戰中一共裝備了多少?
    鑑於道具的數量不少,以至於一些劇作中,德式鋼盔竟然有成為國軍在抗戰中標準形象的趨勢。如有一部抗戰電影中,張自忠將軍在殉國前竟然是佩戴著德式鋼盔,這顯然就有悖於歷史事實了。實際上,當時的德式鋼盔數量並不是很多,尤其在全面抗戰前期消耗大半後,即便是國軍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也不能人手一頂了。
  • 抗戰時我們真的「器不如人」嗎?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蔣說:"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因為蔣這樣說,何應欽、汪精衛說得更厲害了,何應欽說:"日本有多少煙囪,日本人有多少工廠,我們如何能比,不抵抗還可支持幾天。"
  • 抗戰期間,國軍士兵的標準裝備是什麼?
    抗戰時期國軍士兵其實並沒有統一的裝備,因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是軍閥割據的狀態,雖然民國完成了名義上的統一,但私底下依然是混亂的。抗戰爆發時,除了蔣介石的中央軍以外,還有桂系,奉系,晉系,粵系等各路軍閥。
  •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深度摘要:在如今眾多的抗戰影視劇裡,基本上只要是國軍就都戴著德制M35鋼盔,無論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也無論是抗戰初期還是後期,只要是國軍就必定人手一頂德式盔,簡直成了國軍的標配,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 抗戰時期,日軍一個師團多少人,為什麼我們幾十師打不過他們一個師團
    ——科林伍德(英) 抗戰時期,我們和日軍的幾場大規模的會戰,基本上都是以我們的失敗而結束。並且,這些大會戰日軍都是在以少勝多的情況下戰勝的我們。 咱們,就拿著名的武漢會戰來說,當時我們動用了70的師的兵力投入到會戰中,而當時日軍只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就把我們打敗了。
  • 抗戰時期的國軍蘇械師為何鮮為人知?裝備哪些蘇械?戰鬥力如何?
    抗戰初期,經過了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國軍的德械師基本上消耗殆盡,隨著德國調整對華政策,中國從德國獲取武器裝備的渠道被切斷。這時蘇聯向國民政府伸出橄欖枝,蘇聯希望中國能夠拖住日本人,而中國又急需獲得支援,國府很快跟蘇聯達成協議,由蘇聯提供軍事援助,蘇械師應運而生。
  • 國軍德械師與真正德軍師差距到底有多大,火力根本不在一個量級
    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成果,便是在抗戰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就是八百壯士所屬的國軍德械師。那麼,這些堪稱當時中國軍隊最強戰力的德械師,與原裝的德軍師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兩者的差距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後來為區分換裝蘇械、美械的部隊,才有了德械師的叫法。調整師源於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按照德國軍事顧問的提議,擬組建60個標準步兵師,全師人員編制為11423人(野炮挽馬師)或11579人(山炮馱馬師),裝備野(山)炮12門、小炮24門、82毫米迫擊炮24門、重機槍74挺、輕機槍336挺。這60個標準步兵師,即為調整師。
  • 抗戰有多難?9000多人的八路軍主力師,只有10萬發子彈
    大家的答案可能有很多,因為八路軍當時缺少的東西太多了:軍裝、糧食、藥品、武器、經費等等,基本上都缺,但要說最缺的其實是彈藥。因為再好的武器沒有彈藥是完全沒有用的,甚至說還比不上冷兵器好用。而眾所周知,八路軍雖然名義上是國軍序列,但除了在全面抗戰初期領到部分彈藥外,大多數時間內其實是沒什麼指望的。
  • 抗戰時期的逃跑將軍,解放時期的豬將軍,為何能夠列入國軍五虎將
    在逃跑方面劉峙十分擅長,一口氣逃到石家莊,把華北的大地拱手讓給日寇,時人送他一個外號「逃跑將軍」。  儘管,劉峙打了敗仗,但是蔣介石對他還是很器重的,之後又擔任重慶衛戍總司令,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打了敗仗還得到了升遷,可見劉峙的厲害之處。
  • 從一張老照片,聊聊抗戰結束後國軍的軍裝到底是啥樣?
    深度摘要:抗戰勝利前後,國軍開始陸續換發新式軍裝。由於受到很多影視劇的誤導,大部分人的印象裡,都認為國軍的新式軍裝就是美式的,小翻領系領帶,洋氣十足。那麼,抗戰結束後國軍的軍裝到底是啥樣?抗戰勝利前後,國軍開始陸續換發新式軍裝。
  • 1937年,剛改編的八路軍一個團,大約有多少武器和兵力?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也迅速改編為八路軍,編制兵力約45000人,下轄115師、120師、129師三個作戰師,作戰師採用丙種團編制,每師轄2旅4團。以此來說,八路軍當時所轄的3個師共計有12個作戰團。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擔任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嫡系戰將,一般地方將領根本都沒有資格。
  • 抗戰時期,國軍陣亡的2位集團軍司令,7位軍長,都是誰?
    2、李家鈺李家鈺(1892年4月25日-1944年5月21日 )字其相,四川省蒲江縣大興鄉人。曾任四川邊防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中將軍長。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出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等職。抗戰爆發後率兩個師隨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日,轉戰山西、河南抗日前線。
  • 二戰時,國軍的王牌機械部隊配置了哪些美式武器?看完後明白了!
    抗戰時期國軍的所謂「王牌機械部隊」,其實只有兩支部隊有資格入選,第一個是1939年以杜聿明第200師為基幹擴編的第五軍(初期番號為新編第11軍),該軍也只有第200師才是真正的機械化師。第二個是1943年在印度組建的新一軍(駐印軍主體),由於該軍擁有3000多輛(臺)機動車,以及戰車重炮等先進武器,因此是貨真價實的機械化軍。
  • 抗戰時八路軍成立之初,正規編制有多少,答案讓人意外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時,在北方活動的紅軍部隊接受了改編,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投身到了敵後的抗日戰場上,在抗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保護了很多無辜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甚至在後來發動了百團大戰這樣的大型戰役,那麼在八路軍接受改編之初,一共有多少正規編制呢
  • 國軍德械師戰鬥力如何?淞滬會戰中德械師表現如何?
    說起「德械師」,我們總認為德械師是清一色德式武器的部隊。網上一些文章都稱「德械師」裝備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都遠遠強於日軍,但戰鬥力卻十分低下,沒有任何戰術可言。那麼,歷史上的「德械師」真是如此嗎? 組建「德械師」,少數師達到標準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就計劃整建軍隊,擴充軍備。按照德國軍事總顧問塞克特的提議,準備組建60個國防師,每個國防師直屬一個炮兵團。淞滬會戰中的德械師 但因財力有限以及軍工業薄弱,國民政府無法組建60個國防師。
  • 一個師15000人,一個軍單挑國軍一個兵團
    東北野戰軍(後改為四野),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支戰略機動部隊,尤其在1948年以後,無論在關內關外,都被國民黨軍深深忌憚。黑土地上全面的土地改革及充足武器彈藥,在不到3年時間內造就了這支強大的部隊。提到東野最為人熟知的就是「百萬大軍」的龐大規模,當年的東野究竟有多強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朱老總任總指揮,彭老總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120師,129師,115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又下轄兩個團。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在抗日戰爭快要結束時我國軍隊,實際上在編制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按照按照以往作戰遇到的情況將我分為軍、師、旅、團、營等幾個等級。按照那時的標準,每個軍下轄2到4個師,實際上一個正規軍的兵力可以達到12000多人,因此中國的一個軍就是日軍的一個師團力量,但是從單兵配置上看,我國一個軍的輸出遠遠趕不上日軍。到了侵華戰爭後期,小型戰役和局部衝突不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