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2021-01-09 黨史頻道

原標題:迫擊炮:抗戰中屢創傳奇

82迫擊炮

▲ 抗戰時期,叢林中作戰的中國士兵使用82迫擊炮。

擊斃阿部規秀所用的82迫擊炮。

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在黃土嶺戰鬥中,使用一門82迫擊炮,擊斃了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成為抗戰中的著名戰例。

事實上,迫擊炮在抗日戰爭中還曾屢立奇功。那麼,這種著名的兵器有著怎樣的來歷呢?

1.戰壕戰催生迫擊炮

在20世紀的幾場戰爭中,迫擊炮伴隨步兵徵戰沙場,一直被各國視為步兵極為重要的常規兵器而廣泛裝備。直至在兵器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迫擊炮依然是陸軍必不可少之裝備。走過百年的迫擊炮,更像一個頑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種高新技術兵器爭奇鬥豔,靜靜地佔據著陸軍裝備的一席之地。

迫擊炮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通常認為,迫擊炮的前身是古代的「臼炮」。自火器時代與航海時代來臨後,各種火炮應運而生,成為主宰海上戰場及陸地攻防戰的利器。軍事作家薩沙認為,最早的臼炮「是一種炮身短、射角大、初速低、高弧線彈道的滑膛火炮;其射程近,彈丸威力大,主要用於破壞堅固工事。因為它的炮身短粗,外形類似中國搗米的石臼,因此在漢語中被稱為『臼炮』。」無論是中國的明清戰爭,還是美國的南北戰爭,都出現過臼炮的身影。

到了日俄戰爭時期,為了準確地打擊隱蔽在戰壕中的日軍,俄軍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維奇·戈比亞託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發射方式,即將海軍的臼炮調整角度對準天空發射,使炮彈從空中落入日軍戰壕裡,解決了別的火炮做不到的戰壕問題,這種發射原理與後來的迫擊炮如出一轍。

一戰爆發後,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展開了長時期的陣地拉鋸戰,雙方皆挖掘了大量戰壕,這一背景下催生了迫擊炮這種新式武器的誕生。1915年,英國發明家溫弗雷德·斯託克斯爵士發明了「斯託克斯式」戰壕迫擊炮,相比笨重的臼炮而言,戰壕迫擊炮有重量輕、可拆解、便攜帶等優勢。可以說,「斯託克斯式」的問世,也被認為是迫擊炮這一新式武器的開端。

2.各路軍閥紛紛仿製

誕生於一戰戰場的迫擊炮,很快引起了中國的重視。

20世紀的中華大地,處處瀰漫著軍閥混戰的硝煙,而當時的作戰方式也是與歐洲的一戰極為相似的戰壕陣地戰,必然不能缺少迫擊炮這樣的「戰壕剋星」。

中國最早的迫擊炮是1922年由張作霖的奉天迫擊炮廠製造出的十一年式80毫米、150毫米迫擊炮。緊接著,上海兵工廠又在1923年以英國「斯託克斯式」迫擊炮為原型,仿製出「滬式」82毫米迫擊炮,該炮重68千克,彈重3.8千克,最大射程可達2.8千米。僅隔一年後,張作霖的東三省兵工廠仿製成日式75毫米迫擊炮。

北伐戰爭後,在戰場上意識到迫擊炮之重要性的南京國民政府,亦開始加緊對這種新式武器的仿製。南京金陵兵工廠結合了「滬式」82毫米迫擊炮的炮型與法國「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的性能,終於在1931年仿研出了國造82毫米迫擊炮。次年,蔣介石親自下令在南京正式成立了迫擊炮廠,開始批量生產82迫擊炮,至1935年止,該炮產量已達180門。在即將來臨的抗日戰爭中,這種82迫擊炮屢立戰功,並創下了多次擊斃日軍指揮官的紀錄。

3.抗戰爆發大量投入戰場

在抗日戰爭中,82迫擊炮與60迫擊炮並稱為中國戰場兩大迫擊炮。生產於1931年的國造82迫擊炮重69千克,但可拆分為三個部分,結構簡單,運輸方便,同時造價低廉,故而成為中國軍隊的首選。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既然82迫擊炮是仿製法國的「勃蘭特式」81毫米迫擊炮,那為什麼要將口徑從81毫米改為82毫米呢?兵器研究者薩沙的觀點是,「原因很簡單,我們主要敵人,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入侵東北的日軍,他們的迫擊炮是81毫米口徑,所以我們不能用81毫米。這樣萬一彈藥被敵人在戰場上繳獲,他們就可以直接使用我們的炮彈來打我們」。此外,因為我軍的迫擊炮口徑比日軍的要大1毫米,所以若是繳獲了日軍的炮彈,我們的82迫擊炮照樣可以使用,但若日軍反過來繳獲我們的82毫米炮彈,卻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裝入他們的迫擊炮口的,只能「望炮興嘆」。

在1944年之前,國軍火炮總數尚且不到日軍的幾十分之一,有時一個戰區的火炮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在這種敵我炮火差距巨大的劣勢下,具有造價低、易生產、便攜帶等優點的迫擊炮,就成了用來彌補炮火力量的首選武器。

抗戰爆發以來,中國在苦撐待變的同時,亦開始大批量生產82迫擊炮。以金陵兵工廠為例(南京淪陷後遷往重慶,於1938年4月改名「第二十一工廠」),在1937年82迫擊炮的產量為710門,1938年增長至1136門,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1942年,國造82迫擊炮的產量從上一年的710門迅速飆升至1381門。從1942年起,抗戰兩大迫擊炮的另一款60毫米迫擊炮也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到1945年,該廠60迫擊炮的產量為2870門,而82迫擊炮的產量則跌至500門。這兩大迫擊炮在抗戰期間給日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傷亡。據美國在戰後的統計認為,「戰爭中各國士兵有百分之五十傷亡在迫擊炮上。在中國,這個迫擊炮造成的傷亡率估計還要在六成以上」。

4.八路軍兵工廠仿小炮立功

戰爭初期,國軍中央軍部隊每營設一個迫擊炮排,裝備2門82迫擊炮。每個團配屬一個迫擊炮連,裝備6門82迫擊炮。而地方部隊則要根據自身擁有的迫擊炮來按量分配,如在喜峰口、盧溝橋抗戰中立過戰功的第29軍情況就比較好,基本與中央軍一樣可以將迫擊炮配屬到連一級,而地處西南,還在用著一戰老式迫擊炮的川軍,就遠不具備裝備82迫擊炮的條件了。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裝備水平大致介於第29軍與川軍之間。在全面抗戰之前,紅軍並不具備批量生產武器的條件,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條件雖稍有好轉,但依然沒有獨立大量生產迫擊炮的能力。在1937年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繳獲了不少日軍擲彈筒,並在報告總結中專門提及這一武器。到了1939年,彭德懷副總司令首次向八路軍後勤部發出了「製造50毫米小炮」的指示。這是一種適用於山區作戰的輕型簡易的迫擊炮,後被稱為「七一式解放區造50毫米迫擊炮」。

1939年10月,八路軍最大的武器產地——「黃崖洞兵工廠」正式成立,隨後即開始了小炮仿製工作。不過在兵工廠成立初期,八路軍仿製的小炮主要以50毫米擲彈筒為主,到1941年開始仿製法式布朗德60毫米迫擊炮和美式M2式60毫米迫擊炮。至於著名的82迫擊炮則是在1943年才試製成功。

整個抗戰期間,黃崖洞兵工廠為八路軍製造了大量武器,在抗戰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但也因此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11月,日軍對黃崖洞兵工廠發動突襲,八路軍官兵們則依靠黃崖洞「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勢,堅決死守兵工廠,與敵血戰數日後終於擊退日寇。這場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此後一直被視為八路軍在抗戰期間非常成功的一次防禦作戰。

奇功卓著

「斬首利劍」成日軍噩夢

八路軍中少量的82迫擊炮主要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國民政府所配發,另一部分則是在與日偽軍的戰鬥中繳獲得來。八路軍利用這些為數不多的迫擊炮,創造了炮打日本將軍的輝煌戰果。

1939年10月中旬,日軍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動冬季「掃蕩」。11月3日拂曉,日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第1、第4大隊共1500餘人由淶源出動,直撲根據地而來。為打擊日軍囂張氣焰,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3大隊邊打邊撤,將日軍誘至雁宿崖一帶的八路軍伏擊圈。待日軍進入峽谷,八路軍各部隨即從峽谷兩側發動突襲,日軍死傷無數。

雁宿崖一役後,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一部於4日在旅團長阿部規秀的率領下經雁宿崖進犯黃土嶺,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並進行報復「掃蕩」。7日,早已知情的八路軍從四面八方一齊攻擊黃土嶺的日軍,黃土嶺之戰打響。據《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史》記載:「激戰中,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通過觀察,發現了日軍的指揮所和觀察所,立即指揮軍分區炮兵連摧毀了這兩個重要目標,結果把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擊斃。」而擊斃阿部規秀的就是八路軍戰士李二喜使用的82迫擊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在正面戰場上,國軍將士也用迫擊炮創下了很多戰果。中日戰爭中,日方主攻,我方主防,這就讓適合架設在城牆、碉堡等防禦工事上的82迫擊炮有了用武之地。1944年春,日軍投入空前的兵力,發動了「一號作戰」(我方稱「豫湘桂戰役」)。6月22日,衡陽保衛戰打響,在這場長達47日的慘烈戰鬥中,守衛衡陽的第10軍官兵曾創下了三次炮打日軍將官的輝煌紀錄。

首次炮擊發生於6月28日。這天上午10點30分左右,日軍第68師團的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帶著各級軍官10餘人,在視察陣地時忽然遭到中國軍隊的炮擊。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師團參謀長原田貞三郎及各聯隊長均當場被炸成重傷,不得不送往後方醫治,同行軍官非死即傷。

第二次炮擊發生於8月2日。由于衡陽城久攻不下,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與11軍參謀長中山貞武率領少數指揮參謀分乘3架飛機飛臨衡陽督戰。5時30分左右,中國守軍發現有敵機相繼著陸,料定必有高級將官,於是立即指揮迫擊炮對其進行射擊。日軍第一架飛機剛著陸,飛行員便被地面的爆炸聲嚇慌了手腳,因操作不當而剎車過猛,導致整個飛機倒立。與橫山勇同機的一名軍官當即被炸死。

8月6日中午,我軍迫擊炮連連長劉和生發現市民醫院附近有個日本軍官,正在耀武揚威地揮舞著指揮刀指揮部隊衝殺,而其他日軍對他都很恭敬。劉和生判斷此人定是一名日軍高級將領,於是下令將剩餘的最後8發炮彈,全部朝著那名指揮官所在方位打去,那位手持指揮刀的日本軍官當場就被炸死。事後據上級敵情通報才知道,當天被炸死的日本軍官,正是日軍第67師團第57旅團的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

當衡陽滿城烽火之時,反攻滇西的遠徵軍也在松山進行著一場慘烈的攻堅戰。與東線戰場捉襟見肘不同,進攻滇西的中國遠徵軍在盟軍的配合下,彈藥充足,補給豐富。尤其是使用迫擊炮的戰士,再不用像以前一樣數著打、省著打,炮雨傾瀉的噩夢降臨到盤踞在我國滇西的日軍頭上。侵華日軍老兵東史郎曾對中國軍隊的迫擊炮有深刻的記憶:「敵人的迫擊炮彈頻繁地在石山上爆炸。位於山腳的大隊總部和四中隊被炮彈撥弄來撥弄去,忽左忽右地躲閃著。敵人的炮彈準確地落到他們頭上,準確得簡直讓我們佩服。儘管是敵方,可也得佩服他們射擊得準確。」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廣泛使用的82迫擊炮如同一把「斬首利劍」。日軍指揮官阿部規秀、布上照一、志摩源吉等人先後命喪。在戰爭的最後一年裡,如雨點般傾瀉而來的迫擊炮彈成為了敵人的噩夢,迫擊炮彈在空中發出的「嗖嗖」聲,讓侵華日軍在惶惶不安中迎來了1945年的戰敗之夏。

不可不知那些抗戰「老炮」

三一式60毫米迫擊炮

為抗日戰爭時期50兵工廠的產品,也是抗戰時期中國生產數量最大的火炮。

在20式82毫米迫擊炮逐漸廣泛配發到第一線之後,國民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步兵單位的隨身火力,因此要求50兵工廠進行60毫米輕迫擊炮的研發。這項研發計劃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結束,國民政府在此時要求50兵工廠直接仿製法國布朗德式60毫米輕迫擊炮。50兵工廠在1年內完成生產線建立,並自美國購買炮身用鋼6000門,在性能上達到與原版相同標準並於1941年起量產配發國民革命軍部隊之排一級單位的火力支援武裝。

意制布雷達M1935

20毫米機關炮

20世紀30年代備戰時期購入,除了裝備專門的防空部隊外,也裝備給幾個精銳部隊的小炮連,做高平兩用使用。這些機關炮除了可以防空外,也可以平射打擊地面目標人員車輛之類。據說在戰鬥中也擊毀過日本薄皮小坦克。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

博福斯M1929式75毫米高射炮(Bofors 75 mm Model 1929)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德國克虜伯公司工程師的幫助下研發的一種高射炮,是有名的德國88毫米高射炮的遠親。抗戰初期,博福斯75毫米高射炮是國民革命軍防空部隊寶貴的「大傢伙」,參與布防南京,後來又一直拱守陪都重慶。

德制萊茵金屬Flak18

37毫米高射機關炮

該炮為上世紀30年代研發,但由於躲避《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成為Flak18型(表示1918年一戰的老裝備)。這是上世紀30年代很多德制武器命名的慣例之一。此炮是20毫米的Flak30機炮的放大版。在抗戰時參加了南京防空保衛戰和上海淞滬會戰等戰役。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迫擊炮重機槍,算是重武器麼?
    好了,我們大約理清了這個概念,然後來區分迫擊炮和重機槍,就有了一個相對的標準。迫擊炮我們先看迫擊炮,抗日時期中國軍隊缺少迫擊炮這種武器,裝備的不能單人輕鬆拿走。其實迫擊炮有兩種,一種是日本當年使用的擲彈筒,這種相對來說比較輕,一個人拿起來就可以帶走了,重量輕,一個人也可以操作,所以,它不能算是重武器,應該歸屬到輕武器的範疇。但是,後來出現的大型迫擊炮,可就不是簡單的輕武器這麼簡單了。它不但不能一個人拿起來就走,需要用汽車至少要牛車來運輸,對於敵方造成的危害遠比擲彈筒要厲害的多。所以,這種迫擊炮就要算是重武器了。
  • 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
    人民網聯合軍事科學院政治工作部宣傳處、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推出軍史講述欄目《解碼:文物背後的抗戰史》,邀請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10位專家,以文物的視角切入,對抗日戰爭中的經典戰例、英模人物以及戰爭精神做延伸解讀。
  • 抗戰中中國裝備的火炮系列之迫擊炮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由於我國薄弱的工業體系,造成了很多武器裝備無法自主生產的窘境,軍火的補充多半是依賴外購,特別是火炮這種戰爭利器。而今天我們就要來聊一聊在抗日戰場上的迫擊炮。
  • 擊斃阿部規秀的「功臣迫擊炮」的出身之謎
    在軍事博物館眾多館藏重器中,一門並不高大威猛的迫擊炮,獨佔一方醒目的展櫃。當即迅速調炮兵連上山,4發迫擊炮的炮彈在日軍指揮所和觀察哨兩處目標點爆炸。不久日本《朝日新聞》以「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的通欄標題,連續3天刊登悼念文章,特派員詳報中說:「……敵人一發炮彈突然飛至身旁爆炸,阿部中將右腹部及雙腿數處負傷……」 阿部規秀是中國抗戰史上第一個被擊斃的日軍中將級別高級將領,擊斃他的迫擊炮自然成了我軍的功臣兵器,晉身「國寶級」文物。
  • 皇室戰爭:迫擊炮樂園挑戰,繼漁夫、龍蛋之後,迫擊炮C位出道
    這些傳統的在廢柴的印象中,第一個站上這河道C位的就是海王-漁夫了,作為第一主題季的全新傳奇卡,漁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專門為其設計的挑戰模式也自然要別出心裁些。皇家塔下跑單位、競技場上隨機產生單位,這些傳統的挑戰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提現漁夫的傳奇地位,而且新的主題季內容也很需要新的模式,來滿足玩家們的期待,於是屹立於河道C位的全新模式出現了。
  • 《亮劍》中358團有炮營,獨立團也有大炮,抗戰時可能嗎?
    如果從武器視角切入的話,我們還會發現《亮劍》中很多名場面都與炮有關,比如蒼雲嶺突圍中,柱子用迫擊炮幹掉日軍聯隊指揮部;平安縣前哨戰中,楚雲飛358團炮營炮擊西集據點;大孤鎮對決中
  • 芷江:定格抗戰歷史的「勝利之城」
    在抗戰勝利75周年到來之際,本網推出紀念專題,重回日軍受降之地小城芷江,重溫延安慶祝勝利歡樂場景……回望過去,向抗戰英烈致敬;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9月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楠木坪鄉大禾衝村的抗戰老兵譚義才,將去縣城參加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慶祝活動。79年前,17歲的譚義才在芷江加入了抗戰隊伍,成為一名炮兵。
  • 抗日神劇「辣眼」武器盤點,油桶迫擊炮、竹筒箭,還有蔬菜雷
    在2015年播出的電視劇《東風破》中,出現過這麼一幕:士兵點燃導火索後,一個個大油桶發射出炸藥包,炸藥包在鬼子陣地上爆炸,導致鬼子傷亡慘重。這種自製的武器,是否符合史實和科學原理呢?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集結號》中,穀子地所率領的九連就曾使用這種武器,給進攻的敵人以重大打擊。「油桶大炮」的原理與迫擊炮接近,都是通過點燃底火將炮彈發射出去。「油桶大炮」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取材方便,威力大等等。但它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底火由人工手動裝填,裝藥量比較難控制,導致大炮射程不一。而且底火在大炮發射完一次後就要重加,這一時間在戰況激烈的戰場上顯得十分漫長。
  • 《區小隊》在戰火中譜寫戰地傳奇,雲南衛視今晚播出
    《區小隊》是由遠澮執導,齊奎、戴玥、杜志國、李洪濤、紀寧、劉潞葭領銜主演的抗戰劇。本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東麓一個小山村裡活躍著一支隊伍,他們一邊與日軍鬥智鬥勇,一邊保護北平來的大學生,秘密建立小型兵工廠,製造炸藥和地雷,支援八路軍前線部隊抗戰的故事。
  • 紅色膠東之崢嶸歲月|抗戰烽火中的膠東兵工廠
    膠東各兵工廠位置示意圖兵工三廠駐青山村時的裝配彈頭組舊址畫報中誕生的平射炮——牙山炮抗戰時期的兵工生產,既缺乏技術和人才,又缺少設備和材料,完全是白手起家。1945年初,膠東兵工能批量生產小型迫擊炮、六〇和八二中型迫擊炮、100毫米重型迫擊炮及後膛炮,炮彈產量也具有相當規模,其中100毫米迫擊炮彈的威力甚至超過了同口徑美式炮彈。於是,膠東軍區組建了炮兵營,30門迫擊炮集中作戰,這是山東軍區最早的炮兵建制。
  • 八路軍抗戰有多難?92式步兵炮打3發炮彈,還要首長特批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是非常缺乏火炮的,甚至說迫擊炮都極其少。全面抗戰開始的時候,整個八路軍一共只有1個山炮連,此後還是撈出了晉綏軍潰敗時丟在河裡面的8門山炮,才以此為基礎成立了總部炮兵團。在八路軍各師,最初都只有迫擊炮,如120師有4門迫擊炮、129師有6門迫擊炮。
  • 屢獲殊榮的《傳奇商店》現已登陸Steam平臺
    蒙特婁——2020年5月6日 ——由Kabam出品,屢獲殊榮的模擬角色扮演遊戲《傳奇商店》(https://playshoptitans.com/)現已登陸Steam平臺(https://store.steampowered.com
  • 各國迫擊炮最遠射程如何?中國單兵裝備中的它,全球沒幾國能達到
    如今,迫擊炮在軍事中仍佔據著重要地位,基本上每個國家都具備它。 在不少影視劇中,迫擊炮都能成為主角贏得勝利的關鍵武器。就像被眾多觀眾非常熟知的《亮劍》,李雲龍的新一團為掩護總部機關撤離而被坂田聯隊包圍,雙方在數次拉鋸之後,皆傷亡慘重,在戰鬥的關鍵時刻,炮手柱子用迫擊炮兩發炮彈端掉了坂田聯隊的指揮部,造成坂田聯隊的指揮系統癱瘓,全軍一下就混亂了新一團則趁日軍混亂之際,集中力量從正面突出日軍包圍。
  • 抗戰時國軍美械師的武器裝備
    抗戰時期,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國軍獲得的美式武器裝備中,除了2萬餘輛軍用汽車以外,有1300餘架各類飛機、M3A3輕坦克604輛、36門M-1918式155毫米榴彈炮、481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600門75毫米山炮、300門M-3式37毫米戰防炮、2000門60/81毫米迫擊炮,32
  • 抗戰兵工傳奇:鐵血西遷 鋼鐵工業"敦刻爾克大撤退"
    用鋼遷會鋼材製成的迫擊炮透過這些歷史沉澱,仍能追憶一個企業的傳奇,以及一個城市與一個時代的難忘記憶。  「重鋼在抗戰時期的名稱為鋼鐵廠遷建委員會(簡稱鋼遷會)。」現重鋼集團檔案館館長溫勇耀說,鋼遷會為兵工署與資源委員會合辦,收買、拆遷漢陽鋼鐵廠、大冶鐵廠、六河溝鐵廠設備移地遷建,兵工署第三工廠後來也合併其內。  抗戰全面爆發後,1938年2月7日,漢陽鋼鐵廠奉令遷渝。
  • 10部電視劇重現抗戰風雲
    新華網日本頻道綜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10部由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推薦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近期在中央電視臺和各地電視臺集中展播。(以下均為資料圖片)《太行山上》導演:李偉演員:唐國強、劉勁、王伍福、張再新、楊俊勇、馬曉偉等簡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由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指揮的八路軍第129師紮根太行山,奮勇殺敵,屢建戰功,使部隊從最初的9000人發展壯大成為30萬大軍的艱辛經歷和輝煌功績。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 抗戰時期,他屢建奇功,素有小諸葛之稱,並獲得英國巴士武士勳章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無數中華兒女為此失去了寶貴的生命。為了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軍隊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在這場殘酷的戰爭中,也湧現出感人的抗戰英雄人物,他們感人的事跡以及頑強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現在生活中的我們。在抗戰中有這樣一位軍事奇才,素有小諸葛、張良之稱,就連日本人都尊稱之為戰神!白崇禧,1893年出生於廣西桂林,民國時期陸軍一級上將。
  • 打日軍一場反擊戰,只有1門迫擊炮2發炮彈,眼睜睜看著日軍溜走
    雖然軍分區在抗戰末期不斷的擴大,但是為了支援主力部隊,實際上軍分區的部隊並不多,甚至就連楊國夫帶著主力向張莊轉移的時候,也只有一門迫擊炮兩枚炮彈。原本計劃還是非常完善的,如果應對得當,日軍自然會不戰自退,但很顯然日軍也許是受到了消息,不顧傷亡堅持要打進形狀,李曼村頓時有些抵擋不住,日軍在火力上擁有優勢,我軍勢單力孤之下,只能向村內收縮,與此同時偽軍也看到了日軍在前面作戰得手,也伺機發射了幾枚迫擊炮,對我軍造成很大傷亡。
  • 講好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這是一場公益惠民演出,撫順雷鋒大劇院劇場內老、中、青觀眾都有,他們都為悲壯的劇情所感動,有的擦著眼淚,有的握緊了拳頭。  話劇《忠魂當歌》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劇目,取材於《遼寧黨史人物傳》中的抗日英烈孫銘武的真實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初,撫順清原中寨子村的孫家老三孫銘武在瀋陽開了一家小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