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微信朋友圈刷起一陣賣頭盔的浪潮,自4月21日公安部發布頭盔政策,要求穩妥推進「一盔一帶」安全積極行動,無論是駕乘摩託車還是電動自行車,無論是在車輛前排還是後排,都必須正確佩戴安全頭盔。
每年因摩託車、電動自行車、小汽車導致駕乘人員約80%為顱腦損失致死,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傷亡事故比比皆是。正確、規範使用頭盔能降低交通事故死亡風險約60%至70%。
這一相關安全整治政策出臺後,市面上頭盔的價格瘋漲。此前,因疫情的突襲,防疫必需品——口罩價格哄抬,甚至有錢買不到口罩,很多企業轉型生產口罩。甚至有網友調侃,頭盔成了企業下一個風口,很多商店開始轉型賣頭盔了。
「二月的口罩,三月額溫槍,四月熔噴布,五月頭盔,月月有機會。」無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線上電商平臺上銷量大增,商家有了的口罩經驗,這一次也反應迅速。尋求頭盔上層供應鏈,搶貨源,同工廠訂貨,抓緊時機備貨。
「這個帶擋風面罩的68元一個,好一點的這個,不帶擋風罩,108元一個,不還價的。」一家襪子店老闆說道,曾經一個10幾塊錢的頭盔現如今被炒到100元以上,市場上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市場上一家結婚用品的店門口排起長龍買頭盔,商家都紛紛聯繫供應商進貨,轉型做起頭盔生意。
文具店也賣起了口罩,一家文具店老闆告訴揚州網記者,他在市場內經營10多年,也曾在冬季時售賣過頭盔,但無人問津。以前一天能賣出去一隻就不錯了。昨天賣出去10隻,是平時的十倍。
在原有的文具文化用品上售賣頭盔,那些錯過轉型賣口罩的商家,也不會放棄這個商機。和口罩市場相比,頭盔所體現的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口罩是一次性防護品,需求量大。頭盔只是交通出行用品。高潮後需求量會驟減,頭盔政策只針對開摩託車、電動車等人,範圍覆蓋較小。和防護用品口罩比較,頭盔需求量遠遠只是冰山一角。
頭盔短期因供需矛盾,在合理範圍內漲價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惡意抬高頭盔價格將違反相關法律,涉嫌哄抬價格將受到一定的處罰。線下實體商店大量賣頭盔,短期內能獲利,但不能盲目囤貨,否則損失慘重。頭盔也有保質期,一般是2-3年,由於頭盔的製造材質會隨著時間產生損耗大大降低使用性能。
從公安部5月20號下午發布聲明,6月1日起,不戴頭盔處罰僅限於摩託車,暫不罰電動車,對於頭盔的銷量大受影響。很多商家在不正規渠道上拿貨,售賣不符合國家發布的3C認證標準。不合格的頭盔將被要求下架。
不僅是頭盔漲價,原材料也在漲,待產能跟上需求時,終端市場的價格也會逐步下降。頭盔突然爆火源於政策的出臺,對商業信息敏感,關注國家政策的人早已嗅到商機。
很多人不願意戴頭盔覺得太麻煩或太重,心存僥倖心理,在這裡提醒大家一句出於安全考慮,出行遵守交通規則,養成正確戴頭盔的習慣很重要。因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參考資料:揚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