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08:06: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頭盔這個看上去不大的買賣,如今正逐步升溫成為市場熱點。
今年4月20日,公安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多地政府宣布將嚴查摩託車、電動自行車駕駛人的頭盔佩戴行為。這些政策的本意是規範騎車行為,保障人民交通安全。
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發現,政策帶來的頭盔火爆銷售的背後,卻充斥著眾多「劣質產品」的身影。一些頭盔、發泡材料生產廠家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呼籲,出臺統一的電動車頭盔生產標準,杜絕不安全的劣質頭盔生產。
頭盔市場的「拋物線」
頭盔到底有多火?在石家莊市中國十大批發市場之一的南三條,原本以售賣文具為主的「真彩文具店」也開始做起了頭盔生意。短短一周時間內,一款頭盔的售價已經從55元上漲到了120元。文具店老闆說:「頭盔太火了,整個批發市場都開始售賣頭盔。」
在湖北襄陽市,售賣頭盔的商家用「猛漲」形容頭盔銷量,「3天賣出的頭盔數量,抵得上以往一個夏天,我們拿貨也很困難。」
頭盔在線下市場的火爆傳導到了網絡。記者在某網購平臺輸入「頭盔」關鍵詞,按照銷量排名,排在前10位的月銷量都在1萬以上。其中一款「爆款」頭盔的價格漲幅最大,不到一天的時間,價格就從108元漲到了388元,一位消費者收到貨後點評該頭盔「款式比較好看,但是做工非常一般」。
政策導向讓頭盔需求急速上升,市場短期生產供應不足,自然導致有人囤積居奇。當消費端的情緒向產業鏈傳遞,那麼原材料供應商、頭盔生產商,以及二三四級市場的經銷商,就都會往上抬高價格。
DYN頭盔生產品牌負責人梁澤彪表示,在「一盔一帶」政策出臺之後,頭盔的需求比平時增長了30%-50%。上遊原材料的價格迅速上漲,生產頭盔所需要的ABS材料價格從1.3萬元/噸上漲到1.5萬元/噸,相應的售價也隨之上調。
襄陽市長徵東路一家售賣電動車的老闆表示,店裡售賣的一款頭盔原先售價約20元,而到了5月光進價就已經上漲了接近20元。
5月20日,公安部下發文件,要求各地穩妥推進「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將執法處罰範圍限定為不佩戴安全頭盔的摩託車騎乘人員,以及不使用安全帶的汽車駕乘人員,而對電動自行車不作硬性規定。
石家莊市長安區市場監管局南三條所對轄區內的新源發商貿城、太和日化城等23個市場內鬨抬物價以及售賣「三無產品」的商家進行了集中整治,頭盔市場迅速降溫。
9月1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管局、南寧市市場監管局及興寧區市場監管局聯合對南寧市市場上流通的電動自行車頭盔進行專項檢查,查獲「三無」電動自行車頭盔4343個,涉案貨值約4.5萬多元。
市場降溫後,劣質頭盔浮出水面
市場降溫後,頭盔的價格逐漸恢復正常,在南三條批發市場,新規出臺前賣七八十元一頂的頭盔如今售價降到了三四十元。這不禁讓人發問,售價在三四十元的頭盔,它的質量能達標嗎?
根據國家制定的摩託車生產標準,一頂頭盔通常由殼體、緩衝層、舒適襯墊、佩戴裝置、護目鏡等部分組成,其中殼體和緩衝層是頭盔吸收碰撞能量、保護頭部免受傷害的關鍵部分,而其他配置將會對頭盔的防護效果產生直接影響。
東華大學劉燕平教授長期研究人體防護裝備,其中就包括頭盔。劉燕平告訴記者,頭盔的應用場合多種多樣,從跳傘降落傘到摩託車,到各類自行車,不同種類頭盔的防護性能都不一樣。「像電動自行車頭盔中的硬質海綿很薄,衝擊能量吸收性能較差,但是當電動自行車倒掉、人的頭部碰到地面時,頭盔可以很好地防護摩擦、刮擦。摩託車頭盔的防護性能要求就更高了,除了防刮擦,頭盔中3釐米厚的硬質海綿還有很強的能量吸收性能。」
記者走訪時發現,售價在三四十元的頭盔普遍缺少起到緩衝作用的防護海綿,看起來更像是工廠為工人配置的簡易「安全帽」,甚至一些頭盔連最基本的品牌標識和生產信息都沒有。
但據賣家提供的銷售信息來看,這種廉價頭盔目前是最受市場歡迎的。有頭盔店老闆直言,大部分顧客只關注價格,不關注安全性,因此他們不敢進名牌頭盔,因為不好銷售。石家莊的賈女士在5月初花了20多元買了一頂頭盔,她說:「看到便宜就買了,也沒想什麼安不安全。我相信我不會摔的。」
實際上,消費者低估了安全頭盔的重要性。據杭州市公安交警部門相關數據統計,2018年全年涉及電動自行車的道路交通事故1200餘起,造成250人死亡,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總人數的近三成。二三十元的劣質頭盔不僅不能夠在關鍵時刻「救命」,甚至還有可能「奪命」。
目前我國多數大型企業生產頭盔和安全帽,都使用抗衝擊性能好的ABS材料作為生產原料,其每噸的價格要上萬元。然而不少工廠選擇用3000元一噸的「回料」,即廢舊垃圾塑料來生產頭盔。這種頭盔毛坯單個成本不超過1元,成品頭盔的售價自然可以低至二三十元。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曾曝光浙江一些用「回料」生產劣質頭盔的商家,經專業機構檢測,這樣生產出來的頭盔根本不具備安全性,合格率幾乎為零,在關鍵時刻起不到任何保護作用。
電動車頭盔缺乏統一的生產標準
梁澤彪告訴記者:「如果按照國家的標準生產頭盔的話,每頂頭盔的成本大概要50-60元,銷售價會在100元以上。然而市場上有太多生產劣質頭盔的商家,他們帶給消費者一個觀念:頭盔只需要二三十元就可以買到。實際上,二三十元連成本價都不夠。」令梁澤彪等頭盔生產商困惑的是,目前國家並沒有出臺電動車頭盔的統一生產標準,這才導致一部分廠家有了投機倒把的機會。
據了解,目前國內針對摩託車和單車頭盔產品都已經制定了嚴格的生產標準。國內的摩託車頭盔需要經過國家強制的3C認證,以《摩託車乘員頭盔GB811-2010》為例,其在結構規格尺寸、保護範圍、質量、視野、護目鏡、耐穿透性等方面均作出了相關規定。而單車頭盔則按照《運動頭盔 自行車、滑板、輪滑運動頭盔的安全要求和試驗方法 GB 24429-2009》的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唯獨針對電動車頭盔,國家相關部門還未出臺相應的生產標準。「如果有了統一標準,大家都按照標準來生產頭盔,市場才能有健康發展。」 梁澤彪說。
在國家標準空白之下,一些地方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浙江樂清市頭盔生產企業較為集中,該地頭盔行業協會在2019年制定了《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團體標準》,規定了頭盔由殼體、緩衝層、佩戴裝置等組成,採用質地堅韌、耐用的全新ABS材料,頭盔質量(含附件)不大於800g等內容。深圳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也在2018年開始牽頭組織相關實驗室、自行車生產企業、頭盔生產企業召開會議,進行深入的標準技術研究、考證,並於2020年年初發布了《電動自行車乘員頭盔技術要求及檢測規範》,滿足了深圳當地的實際管理和使用需求。
深圳市電動自行車協會秘書長楊華告訴記者,在「檢測規範」發布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總部、消費協會曾與該協會溝通,希望在產品檢測、風險監控方面得到授權使用。「深圳市、佛山市已經有兩家企業開始使用我們的標準了。」但這些只是地方行業團體標準,短期內難以在更大範圍發揮作用。
此外,消費者目前也普遍缺乏頭盔的質量安全意識。石家莊市的金先生表示,自己選購頭盔要求不高,「電動車本來就是小車子,十幾二十邁的速度,根本騎不了多快,頭盔能戴就可以了。」甚至在「一盔一帶」政策出臺至今,依舊有不少車主沒有購買頭盔,問其原因,李女士表示「現在頭盔價格太貴了,等到降至四五十元的時候再買」。
梁澤彪建議消費者提高對頭盔的重視程度,在選購頭盔時,要購買帶有合格證、3C標識、執行標準和EPS泡沫的正規產品。與此同時,行業內的生產商家也呼籲國家出臺統一的電動車頭盔生產標準,規範頭盔市場,保證產品質量,對消費者和整個行業負責。
張冰潔 王正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