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扶智帶動扶貧 上海開放大學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2020-12-19 騰訊網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衝刺期,作為匯聚大量人才與資源的智力高地,充分發揮高校的先鋒作用,既是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更是大學的職責所在。如何回答好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的時代命題?一起來看看上海高校是怎麼做的。

在上海,有18位純真樸素的山區孩子,他們來自雲南紅河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為了幫助他們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今年5月,他們進入了由上海開放大學和春秋航空共同推出的一個空乘定製班學習。目前,這18位山區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如何呢?一起跟隨記者去看一看。

李生努,今年19歲,來自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李生努說自己是第一次離開大山,成為一名空乘班的學生,陌生的環境和緊張的學習節奏,一度讓她倍感壓力,但在上海開放大學老師們的幫助下,她很快就適應了在上海的學習生活。

李生努和她的同學們都來自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據悉,上海開放大學航空運輸學院和春秋航空在2020年1月,聯合推出紅河「藍天築夢計劃」,在雲南當地招收了18位——16至22歲的貧困畢業生,組建雲南紅河空乘定製班。

在開大航院,他們不僅要學習文化知識,還要學習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空乘,包括服務禮儀、體能訓練等。

經過大半年的學習,李生努越來越開朗自信,目前她已是班級裡的學習委員。在兩年半的時間裡,這批少數民族學生,將通過紅河「藍天築夢計劃」——這一「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的扶貧新模式,走出大山、飛向藍天。上海開放大學長寧分校校長、上海開放大學航空運輸學院院長張東平表示,孩子們通過在開放大學學習,並就業於相關的航空公司,將有效阻斷代際貧困的傳遞。

來自西藏的洛桑卓瑪和她的110多位同事在上海參加了為期兩周的雙語培訓,他們都是西藏藏語言文字網的信息員。西藏藏語言文字網是西藏自治區十二五時期規文化建設重點工程項目,網站2008年起由上海開放大學負責運營管理,洛桑卓瑪等多批學員經過培訓,可以熟練地掌握藏語和漢語的雙語翻譯工作。

除了空乘定製班和援建西藏藏語言文字網,上海開大15年來還和沂蒙山區的貧困學子結對助學,共有116名開大師生先後走進沂蒙,與孩子們結對。上海開大還通過公開招募志願者的方式,組織了一支由5位退休優秀教師組成的社區教育志願者赴貴州省習水縣義務支教。

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在2016至2019年,上海開放大學還持續打造「滬喀市民大學堂」,並派出教育專家赴喀什地區開展教育信息化送教培訓。

教育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上海開放大學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以扶智帶動扶貧,以教育扶貧「拔窮根」,為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奮鬥。上海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高建華表示,上海開放大學通過送出去、走進來和帶著走的方式,先後面向新疆喀什地區、西藏日喀則市、青海果洛州、雲南紅河州、山東沂蒙山區、貴州遵義等地區開展扶貧工作,有效實現扶貧扶智目標,增強了貧困地區人民獲得感,同時也反哺開放教育的創新發展,今後上海開放大學將繼續發揮辦學優勢,夯實脫貧成果,為服務中西部地區發展,作出開放大學應有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扶智扶志扶產業 讓扶貧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王玉鵬走防貧困戶口凌家生家、「我和愛人帶著兩個孩子,給我安排了護林工作,享受了教育、健康、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每年收入6萬多元.......」、「我一家六口,以前生活很困難,現在享受了低保、教育、健康、產業分紅等扶貧政策,在鎮上開個早餐店,每年有6到7萬元收入......」4月29日,在浮梁縣瑤裡鎮羅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們開心地介紹他們的生活情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市委辦駐羅源村第一書記王玉鵬、村幹部對他們的幫扶。
  • 山東大學: 服務山東 同頻共振 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山東大學自1901年建校以來,始終紮根齊魯大地,在這片文教沃土中得到厚重滋養,也為山東建設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目前,山東大學積極踐行「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紮根齊魯大地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理念,明確提出並大力實施服務山東戰略,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實現了校地同頻共振、合作共贏。
  • 「志智雙扶」中的「臥龍經驗」
    今年以來,按照市、區脫貧攻堅重點工作的要求,臥龍區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從增強脫貧信心、營造文明氛圍、煥發新風正氣等方面入手,通過主題宣講、文藝演出、典型評選、文明實踐等形式強化宣傳教育,健全正向激勵機制,使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斷激發,為奮力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奠定紮實基礎
  • 「理響合肥」與時俱進,促進扶貧與扶智扶志深度融合
    落實扶志、扶智推進精準扶貧急需解放思想、統籌兼顧、與時俱進。為此,必須調動政府、社會組織、媒體和群眾等多元主體的積極性,加大資金投入,推動體制創新,實施脫貧攻堅宣傳輿論工程、鄉風文明工程、惠民教育工程、技能培訓工程和人才計劃工程。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⑩——紮根基層勤耕耘 孜孜不倦潤無聲
    紮根基層勤耕耘 孜孜不倦潤無聲——記察右中旗黃羊城鎮三號地村駐村工作隊員 郭明君郭明君,呼和浩特民族學院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保衛處副處長,是一位文雅而實在的區直扶貧幹部,2019年6月被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選派到察右中旗黃羊城鎮三號地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為一名普通的駐村工作隊員。
  • 扶志扶智扶產業,上海民革赴納雍縣鍋圈巖鄉調研對口幫扶工作
    圖片來自「上海民革」微信公眾號6月2日至3日,民革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帶隊赴納雍縣鍋圈巖鄉,就民革上海市委對口幫扶項目落實情況和進一步推進精準幫扶工作開展調研。「扶志、扶智、扶產業」,是民革市委對口幫扶工作堅持的原則。
  • 幹越大地小康夢圓-上饒日報-上饒數字報-上饒新聞網
    近年來,餘干縣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積極構建穩定的脫貧長效機制,強力推進脫貧攻堅各項政策措施落實落地,確保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為脫貧攻堅提供持久動力;371名駐村第一書記、2500名駐村幹部、2萬名扶貧幹部紮根基層、與民同戰,積極發揮先鋒帶動作用,用真心實幹激活群眾「想要脫貧」意識,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 從哲學高度看教育「九個堅持」
    只有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把黨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貫穿學校教育管理全過程,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堅守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階段性體現在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這是辯證思維的體現,也具有發展教育的方法論意義。
  • 中國扶貧的「高校方案」
    北京林業大學針對內蒙古科右前旗基礎教育弱、科技力量薄的問題,開展「林翼計劃」教育幫扶。共派出41名大學教師、50名研究生連續七年深入當地10所偏遠農村學校長期紮根,累計授課18000多課時,覆蓋學生60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840名,讓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更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力量。
  • 今天他們是最閃亮的星 2019上海教育年度新聞人物候選人產生
    此次評選活動由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教育電視臺和上海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共同主辦,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網、澎湃新聞、青年報、新聞晨報、勞動報等為媒體支持單位,易班網、上海學習網為聯合支持單位。
  • 這裡是新時代教育扶貧的「南開方案」
    南開大學扶貧辦負責人說。  「公」字當先,讓教育更有效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一切投入都應落在「人」上,既要有「硬體」,更要有「軟體」。為此,南開大學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優勢,「智志」雙扶打好教育扶貧「組合拳」。「公能」教室、南開大學魯班工坊等,都是南開大學在教育扶貧硬實力上的投入。
  •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涇陽」「扶貧+扶志+扶智」不斷激發內生動力
    涇陽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依託「扶貧+扶志+扶智」三扶模式,通過政策宣傳、典型選樹、鄉風培育、移風易俗、文明積分激勵機制等方面給貧困群眾補足「精神之鈣」,激發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真正從思想上脫胎換骨,從行動上戶戶爭脫貧,人人奔小康。
  • 宿州市埇橋區扶貧扶志深度融合成效顯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宿州市埇橋區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注重把激發內生動力與革除陋習促脫貧相結合,改進幫扶方式,教育激勵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增強勤勞致富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不斷強化自我發展能力,通過聚焦「扶持誰」,精準把脈,更好實現因人因戶施策;通過聚焦「怎麼扶」,創新舉措,提高了脫貧成效,增強了脫貧信心;通過聚焦
  • 南召縣皇后鄉:志智雙扶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動力
    今年以來,河南省南陽市南召縣皇后鄉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聚集「一戶不留,一人不落」全部脫貧目標,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引導活動,不斷深化志智雙扶工作,有效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助推全鄉169戶337人貧困戶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 央企精準扶貧的「山陽路徑」——中國鋼研集團的立體扶貧之路
    從2002年開始,中國鋼研集團(簡稱中鋼研)對山陽縣進行定點扶貧。先後派出扶貧掛職幹部,實施"賦能工程",勾勒出鄉親們幸福的臉龐,繪滿了央企的堅定足跡與責任擔當。並在長期的扶貧實踐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具有中鋼研特色的"扶貧套餐",形成了教育扶貧、科技扶貧、電商扶貧、產業扶貧等為主要方向的立體化脫貧之路。
  • 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紮根中國大地,做有主體性、歷史性的...
    會上,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中國政治學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王浦劬對中國政治學科的建設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探討。研討會現場。
  • 學習的城市 開放的大學|從小做中國大學鄰居的澳洲校長:上海人60年...
    年少時,上海開放大學(當時的上海電視大學)對於我來說是很特殊的大學,神秘的存在。時隔多年以後,我們的緣分終於在墨爾本重新開啟——2018年11月,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張瑾帶團來訪迪肯大學,我很榮幸接待了我的老鄰居開大代表團,在此次訪問中我們互相了解了這些年彼此的發展。
  • 【中國攻堅進行時】中國精準扶貧成就彰顯世界意義
    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取向,不斷出臺有利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進步的政策措施;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減貧中的主導作用,以應對經濟增長帶動減貧弱化的普遍趨勢;三是堅持開發式扶貧,幫助提升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四是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五是完善精準扶貧機制,關鍵是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分級負責、逐級分解與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評議的識別機制;六是堅持農業優先,全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七是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
  • 「榕江戰貧記73」駐村幹部楊勝海:扶貧標語寫得巧 志智雙扶效果好
    面對這樣的囧景,我意識到「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如何在短時間內把「志、智」扶起來,並起到效果?我和村兩委都沒有好的對策。一次偶然機會,我在網上查閱扶貧材料時無意間看到有個村寫「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等標語,這些標語使我感同身受。
  • 這場「雲接力」,5萬上海學子踴躍參與,有你的身影嗎?
    02投身打贏脫貧攻堅戰在疫情低風險地區開展政策解讀、實地調研、技能培訓、醫療扶持、電商帶貨、就業服務、資源對接、信息服務、志智雙扶等活動,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在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凝聚力量、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