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不像點評APP上描述的門庭若市,推薦菜餚也並不如留言評價中的可口?日前,有媒體曝光點評APP存「貓膩」,不少商家「刷單炒信」擾亂市場,評分高未必名副其實。
點評APP通過用戶提供內容,讓一些未被發掘的優質店鋪為更多的人熟知,本是利用社交分享刺激消費活力的舉措,卻也為刷單提供了操作便利。伴隨電商的發展,「刷單炒信」形成了清晰的產業鏈,某些商家為了在平臺競爭中獲得優勢,僱傭水軍刷單提升自己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或者刷差評打擊競爭對手。
商家通過「刷單炒信」的不正當手段,虛構交易獲取銷量、好評量,提升商品和服務評價,讓點評APP淪為公關和營銷的地盤,本質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剝奪了消費者基本的判斷力,直接侵犯了他們的知情權、選擇權等權益,同時還減少了其他經營者的交易機會,損害了其商業權益和合法利益,從根本上破壞了網絡世界的誠信規則。一些沒有刷單的優質商家,因信用度不高而無法獲得更高的知名度,還會被「劣幣」驅逐,導致消費者無法購買到真正優質的商品或者服務。
應該看到,「刷單炒信」行為將虛假的商業信譽肆意買賣,嚴重擾亂市場競爭秩序,構成不正當競爭。近年來,伴隨電子商務領域的發展壯大,「刷單炒信」也成為法律監管的重中之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電子商務法》等多部法律都爭取做到與時俱進,不留死角,對「刷單炒信」作出相應的處罰條款,關於不正當違法營銷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也不斷完善完備。
有了法律依據,還要嚴於執法,不為「刷單炒信」的違法行為留餘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大監管力度,豐富監管措施,必要時建立「炒信黑名單」制度,對「刷單炒信」者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定期及時向社會公布,讓大眾知曉,提高其違法成本。電子商務平臺也要擔負起有效的主體責任,採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措施,對平臺內的商家進行有效管理,通過各種方式手段杜絕「刷單炒信」現象,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和交易服務,維護網絡交易良好秩序。
誠實互信是商業社會的基礎,倘若失去了這一「遊戲規則」,也就沒有真正的贏家。對於商家而言,信譽和美譽的積累更多是靠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而不僅僅是營銷的方式和手段。無論是線上電商還是線下實體店,都應樹立誠實守信經營的意識和理念,不要貪圖小便宜,走歪門邪道,而忽視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正途。
在治理「刷單炒信」過程中,消費者個人也至關重要,在被「刷單炒信」的商家「忽悠」後切勿選擇忍氣吞聲,而應善用手中的權利進行維權。依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五、五十五條規定,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或者其他虛假宣傳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三倍。
一些商家短期內可以靠造假割點利潤「韭菜」,但網際網路行業正在走出草莽階段,進入規範時代,投機取巧、打擦邊球的行為將越來越沒有空間,只有堅守商業規律誠信經營者,才會經得起時間的淘洗,從而基業長青。(文/孔德淇)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閃電新聞立場,僅供參考。】
閃電新聞記者 曹晗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