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年份:就在這年奮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嬴政終於消滅了山東六國中堅持到最後的齊國,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嶄新的大一統帝國時代。這時世界其它地區正在發生什麼呢?事實上就在秦始皇徹底吞併六國這年還對南方的百越部族展開過軍事行動。中國古代在今天的江南、嶺南地區生活著古越族,他們分布在今天的江蘇、上海、浙江、廣東、海南、廣西以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裡的半月圈內。越族內部又分為于越、揚越、甌越、閩越、南越、駱越等不同支系,所以合稱百越。
公元前218年統一六國後的秦始皇命大將屠睢率50萬大軍南徵百越。秦軍兵分五路:一路攻取東甌和閩越,兩路攻南越,其餘兩路攻西甌。《淮南子·人間訓》記載了秦始皇南徵百越的艱難歷程:「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籲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這場戰爭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秦始皇為解決大軍糧草運輸的問題下令在如今廣西興安境內的湘江與灕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
公元前214年這條名為靈渠的運河完工鑿成,同年秦始皇派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這次秦軍順利徵服了嶺南地區的百越部族,隨後秦王朝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從此以後嶺南兩廣地區就成為中華版圖的一部分,這其中的象郡所轄之地甚至已延伸到越南北部地區。秦軍的南下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北方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時代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如今很多古越人的後裔已融入在中華主體民族的血脈基因之中。事實上廣東省的簡稱粵在古漢語中和越就是通用的,如今廣東早已和中國其他地區使用著同樣的方塊字。
在秦始皇南徵百越之時北方的匈奴部族已對帝國的北疆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事實上就在中原地區誕生大一統帝國的幾乎同時北方草原的遊牧部族也迅速統一起來:商周時期草原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戎狄部族,然而到了秦漢時期草原上已形成了東胡、匈奴、月氏三雄並立的格局。草原諸部走向統一的時間恰好和中原地區形成秦漢大一統帝國的時間差不多。其實這並不是巧合,恰恰是因為秦漢帝國的誕生催生了草原諸部的統一。遊牧經濟本來是很脆弱的,所以對遊牧民族而言要供養一個龐大的國家組織其實是相當不划算的。
然而遊牧經濟的脆弱性註定了遊牧民族的劫掠衝動只能減弱而無法根絕,那麼一旦定居的農耕民族形成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之後原來零散的小部落就無法再衝擊這種大帝國的防線了,他們只有一種選擇就是各部族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草原遊牧帝國。在草原三雄的激烈競爭中最終勝出的是匈奴人。早在戰國後期匈奴的勢力就已日漸抬頭,因此與匈奴接壤的秦、趙、燕等國就沿著北部邊境各自築起了城牆以防止來自北方的遊牧騎兵的入侵。秦軍東出徵服六國之時北部邊境的軍事力量有所削弱,匈奴趁機佔領了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平原)。
公元前214年春秦始皇命蒙恬統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蒙恬一舉收復了被匈奴佔據的河南地,隨即將這裡作為防備匈奴的軍馬放牧地。秦始皇在蒙恬收復的河南地設九原郡(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秦始皇在收復河南地之後從中原內地向當地移民,又將之前秦、趙、燕等國的北部長城防線連接起來,由此形成了西起臨洮(今甘肅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的萬裡長城。北方的邊防由此得以鞏固,從此「胡人不敢南下牧馬」。不過這次打擊只是暫時挫敗了匈奴崛起的勢頭,然而卻並沒對匈奴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到了秦末漢初匈奴人在冒頓單于的統率下擊敗了東胡、月氏兩大強敵。至此草原上三雄並列的格局演變為匈奴一家獨大,與此同時南方的秦帝國卻走向了滅亡。在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時期北方的邊防力量遭到削弱,於是冒頓瞅準時機佔領了河南地(河套平原)。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歷經長達7年的戰爭後終於得以草創自己的漢帝國。至此東亞地區形成了雙雄並立的格局:草原帝國匈奴雄踞北方,劉邦的西漢帝國則佔據中原腹地。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而漢帝國與匈奴恰恰就像兩頭狹路相逢的猛虎。在這種形勢下雙方註定會為爭取自身的生存資源發生衝突。
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在記載中外交通史時一般是從西漢張騫打通絲綢之路開始的,不過現在陸續發現的一些考古遺蹟證明古代中國與外界的交流可能遠遠早於張騫時代。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管子·揆度》記載了當時齊國進口的天下最好的七種商品,其中之一就是「朝鮮之文皮」。「文皮」指有花紋的虎豹皮,說明當時朝鮮的虎豹皮就是輸入齊國的重要商品之一。與朝鮮的海上貿易促使朝鮮半島的官員、貴族主動到齊國來考察學習。漢初成書的《爾雅·釋地》也提到了斥山有來自朝鮮一帶的「文皮」。「斥山」指的是山東半島東部今榮成市石島鎮沿海一帶石頭山。
這些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與朝鮮半島通過海上進行經貿聯繫的重要依據。《博物志》記載:齊國「越海而東,通於九夷」。這裡的「九夷」不僅是指朝鮮半島,應該還包括日本列島在內。春秋時期齊國主動與海外的朝鮮諸國做生意的大動作,開創了政府倡導和組織對外貿易的先河,也開闢了中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東方海上絲綢之路」比漢武帝時期開闢的通西域的「絲綢之路」至少早500多年。韓國國際商學會會長、韓國群山大學貿易系主任金德洙曾撰文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應早於陸地『絲綢之路』,比陸地『絲綢之路』持續時間更長、範圍更廣、影響更大。
當時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居民還沒創造出自己的文字系統,所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早期歷史其實是由中國人記載的。然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中國人其實對這些地區也並不足夠了解,所以相關的記載往往過於簡略或流於神話傳說的形式。直接與中國接壤的朝鮮半島的記載要相對更多一些:朝鮮半島上出現的第一個有明確文字史料可考的政權是箕子朝鮮。箕子是中國商朝末年遺臣,名胥餘,稱箕子。箕子與比幹、微子並稱為商紂王時期的「三賢」,也就是孔子在《論語·微子》中稱讚的「三仁」。武王伐紂後並沒對商朝後裔趕盡殺絕,倒是對箕子的賢德之名欽佩不已。
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將朝鮮封給了他,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和今天的朝鮮半島其實並沒關係——周武王時代的朝鮮國大體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遼河流域一帶。後來經過箕子朝鮮的開拓才逐漸將朝鮮半島納入其版圖之內,不過箕子朝鮮的統治中心在戰國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國境內的遼河流域。直到燕昭王徵山戎、伐朝鮮,遼河流域被燕國佔據,箕子朝鮮被迫將其統治中心遷往朝鮮半島。如今在朝鮮半島北部各地出土了大量中國戰國時期燕國的貨幣。這充分說明了燕國與箕氏朝鮮經濟往來的密切程度。
箕子朝鮮政權把當時更為先進的華夏文明傳入了朝鮮半島,相比之下當時的日本列島還處在新石器時代。加之海洋的阻隔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日本的了解相當有限,所以中國關於日本的早期歷史記載大多是類似於徐福東渡這樣的傳說故事,而日本人自己的史書在記載早期歷史時也多是類似於神武立國這樣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儘管不能等同於史實,但也的確反映了一些客觀真實的情況:目前日本最早的考古遺存可以追溯到3萬多年前,所以說日本人都是徐福帶去的童男童女的後代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但徐福東渡這個故事的確反映了當時中日之間的聯繫。
目前考古學界一般傾向於認為:日本民族應當是來自中國淮河下遊及長江下遊地區的漢族移民與來自西伯利亞及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古代朝鮮人等多個族群而形成的。日本考古學家曾在佐賀縣高來郡三會樹景化園的彌生文化墓葬中發掘出最早的紡織品。這是一寸見方的殘布片,徑線40至50根、緯線30根,與當時中國齊地所產絲絹大體相同。這證明戰國時期山東半島的齊國已向日本輸出絲綢了。雖然還不能確定日本出現的齊國所產的絲絹是怎麼到達日本的,但這至少證實了戰國時期中日之間就存在一條連接山東半島齊國與日本的海上通道。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11年前古印度歷史上的一代雄主阿育王去世。阿育王在公元前261年徵服了印度次大陸東海岸的羯陵伽國,至此由阿育王的爺爺建立的孔雀王朝統一了邁索爾以北的整個印度次大陸(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阿富汗等地)。也正是這場戰爭成為了阿育王人生的重大轉折:阿育王宣布自己將從此停止徵服戰爭,佛法的聲音將從此取代戰鼓的聲音。阿育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廣修佛塔,對寺院慷慨布施,親自去各地巡禮佛跡,還贊助支持了佛教的第三次結集。他帶女兒去過藍毗尼園,訪問過迦毗羅衛城。
阿育王對國家行政機構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他把帝國的廣袤國土劃分為四大行政區,分別任命王族子弟作為總督駐守。在中央於國王之下設首相、稅務總長、司庫、軍隊司令、主祭司等大臣,由他們組成的大臣會議輔佐國王。孔雀帝國還與次大陸以外的一些國家建立了外交聯繫:中東的塞琉古帝國先後派麥伽斯提尼和德瑪科為使節常駐孔雀帝國的都城。阿育王銘文曾提到他向埃及、馬其頓、敘利亞、錫蘭、緬甸、伊庇魯斯等國傳教的事跡。佛教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從印度向外傳播的,從而奠定了日後成為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列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礎。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10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徵服波斯帝國後於33歲的年紀英年早逝。亞歷山大的帝國在他死後一分為三:歐洲的馬其頓王國、亞洲的塞琉古王國、埃及的託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塞琉古王國曾入侵印度孔雀王朝統治下的旁遮普地區。當時孔雀王朝的統治者是阿育王的爺爺旃陀羅笈多。公元前302年雙方達成和約:塞琉古王國承認旃陀羅笈多對旁遮普的統治,同時將一位公主嫁給旃陀羅笈多,以換取印度人送給他五百頭大象和象手並支持他對埃及的擴張。和約的籤訂確立了孔雀帝國的大國身份,從此埃及託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國都向孔雀王朝派出了常駐使節。
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埃及託勒密王朝的託勒密三世逝世,託勒密四世繼位成為新任國王。塞琉古王國趁託勒密王朝新君根基未穩之際出兵與託勒密王朝爭奪南敘利亞。這次戰爭以塞琉古王國的失敗告終,然而兩年後塞琉古王國再次出兵爭奪敘利亞。公元前217年夏天託勒密王國與塞琉古王國迎來了大決戰——拉菲亞戰役。這次戰役以託勒密王朝的勝利告終,隨後託勒密王朝試圖進一步對塞琉古王國用兵。然而作為勝利方的託勒密王朝也在戰爭中遭到嚴重削弱。託勒密王朝作為馬其頓人建立的王朝本就與埃及本土人有矛盾。這種矛盾在戰爭的刺激下引發了大規模起義。
就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兩年後的公元前219年在西方歷史上也發生了一件對後來的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事件——羅馬和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和迦太基是當時地中海一北一南兩大強國。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羅馬和迦太基正像是佔據同一座山頭的兩隻猛虎。公元前264年羅馬和迦太基圍繞西西里島的歸屬問題爆發了第一次戰爭。公元前241年3月200艘羅馬戰艦在埃加迪群島附近擊沉和俘獲了120艘迦太基戰艦,至此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落入羅馬之手,迦太基被迫求和,至此雙方之間長達23年的第一次戰爭結束。
對雙方來說:這都是一場精疲力盡的戰爭。羅馬在戰爭中損失的戰船總數超過700艘,陸海軍傷亡總數約15.5萬人;迦太基方面損失戰船500艘,傷亡約13萬人。儘管迦太基人在損失上略小於羅馬,但堅持到最後關頭的羅馬人達成了自己的戰略意圖,他們因此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並為自己贏得了足夠豐厚的回報;相比之下作為戰敗方的迦太基被迫承認羅馬對科西嘉及除敘拉古之外的整個西西里島的所有權,立即支付羅馬方面1000塔蘭特的戰爭賠款並在此後10年內每年支付220塔蘭特的賠款。公元前238年羅馬人借撒丁島僱傭兵叛亂的機會將這個原屬迦太基的島嶼收入囊中。
至此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大部分海上基地都被羅馬奪取,曾令迦太基引以為豪的海上霸權和商業優勢已開始瓦解,已擁有220艘五列槳座戰船的羅馬已控制了西地中海的制海權。戰爭的巨大損失和戰敗的恥辱深深刺激了一戶迦太基人家——巴卡家族。哈米爾卡·巴卡在對雙方的第一次戰爭進行分析後認為:在羅馬佔據西西里島後任何從海上實施的進攻都將付出慘重的傷亡和高昂的時間成本。為此他想出的對策是:建立一支足夠強大的陸軍從陸上直接進攻羅馬本土。主意打定後他決定將亞平寧半島側翼的伊比利亞作為打造這支遠徵軍的基地。
公元前236年哈米爾卡攜其女婿哈斯德魯巴以及三個兒子漢尼拔、哈斯德魯巴·巴卡和馬戈·巴卡前去徵服西班牙,此後8年的時間裡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半島大搞開發建設和軍事訓練,將這裡打造成為進攻羅馬的財源和兵源基地。公元前228年巴卡家族在如今西班牙穆爾西亞自治區的卡塔赫納建立了新迦太基城。這裡的地理位置可謂四通八達:向西可以直出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向東可抵達位於北非的迦太基本土與地中海腹地,還可以一支騎兵向北翻越阿爾卑斯山長驅直入波河平原。公元前219年漢尼拔出兵攻陷了羅馬在伊比利亞的同盟城市薩貢託。
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由此引發。漢尼拔深知此時羅馬的海上霸權已然成型,迦太基不能再像第一次戰爭中那樣通過海戰交鋒對抗羅馬。他決定利用伊比利亞的前進基地以及在那裡訓練出的10餘萬精兵直接從陸上進攻義大利本土:公元前218年春漢尼拔親率9萬步兵、1.2萬騎兵和37頭戰象從巴卡家族在伊比利亞建立的新迦太基城出發翻越阿爾卑斯山、跋涉1600公裡,突如其來出現在義大利北部。儘管沿途惡劣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大量非戰鬥減員,沿途的一些重要據點也要分兵把守,所以當漢尼拔到達義大利時已只剩2.6萬兵力。
然而漢尼拔聯絡了阿爾卑斯山兩側反羅馬的高盧人,得到了5萬名以上的友軍。兩個多月後4.2萬名羅馬大軍在特雷比亞河岸與漢尼拔的3萬餘人遭遇,漢尼拔以重裝步兵引誘羅馬人從正面發起攻擊,隨後讓高機動性的努米底亞騎兵繞到羅馬人的側翼、背後發動猛攻。此戰羅馬傷亡超過2.6萬人,而漢尼拔只付出不到5000名騎兵的損失。次年6月24日漢尼拔又如法炮製在特拉西梅諾湖畔奇襲了執政官弗拉米尼烏斯指揮的3萬羅馬大軍並將其全殲。特拉西梅諾湖戰役的慘敗是羅馬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為應對這一危機羅馬開始實行獨裁制——以執政官費邊為獨裁官,全權指揮羅馬軍團。
費邊極力避免同漢尼拔正面交鋒,而是利用羅馬軍隊本土作戰的主場優勢緊緊尾隨漢尼拔的軍隊,不斷對其進行騷擾打擊。這樣的戰法雖不能帶來大的戰果,但也避免了再出現像特雷比亞河戰役和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那樣的重大慘敗並且有效牽制了漢尼拔的行動。而漢尼拔在特拉西梅諾湖戰役大獲全勝後並沒一鼓作氣直取羅馬,而是在亞德裡亞海沿岸大肆劫掠。此時的義大利半島儘管已被羅馬大體控制,但各城邦仍有相當的獨立性——這些城邦是作為羅馬的同盟者參與戰爭的。漢尼拔宣稱:自己不是來和義大利各城邦作戰的,而是來把義大利人從羅馬的主宰下解放出來的。
為此他準許義大利各邦恢復舊日疆界並釋放那些追隨羅馬與自己交戰的義大利城邦的戰俘。雙方就這樣相互對峙,終於羅馬人忍受不了戰爭的曠日持久了,他們開始紛紛指責費邊膽小怯懦。費邊的獨裁官任期屆滿後兩名新任執政官率16個軍團與漢尼拔展開正面決戰:公元前215年8月2日雙方在義大利半島南方的重鎮坎尼遭遇。漢尼拔為對付羅馬的布陣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
在戰事開始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墮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成功包圍了羅馬軍隊。羅馬軍隊無處可撤,結果被迦太基軍隊逐個擊破。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坎尼模式成為戰略史上最輝煌的殲滅戰典範:此戰之後羅馬損失了可用兵役資源的1/7,義大利第二大城邦卡普託以及馬其頓、西西里的敘拉古城邦都在戰後同迦太基結盟。
然而在這樣的危急關頭羅馬徵募不到最低服役年齡的青少年入伍,同時將囚犯和奴隸武裝起來,迅速組建了4個新軍團,同時籲請盟邦出兵援助。羅馬還進行了財稅改革以維持戰爭所需開支,在戰術上重新開始執行費邊戰略。後來的歷史證明這的確是對付漢尼拔的最佳戰術。儘管漢尼拔能徵善戰,但畢竟是客場作戰,拼消耗永遠拼不過羅馬人。公元前211年羅馬出兵遠徵伊比利亞半島,以此切斷了漢尼拔的財源和兵源補給。負責這次軍事行動的羅馬將領是24歲的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說起來西庇阿和漢尼拔之間可謂是國讎家恨。
西庇阿的父親和叔叔死於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之手,嶽父則喪命於漢尼拔的經典之戰坎尼戰役。因此西庇阿向民眾大會毛遂自薦,主動攬下這一重任。公元前210年西庇阿率領的羅馬遠徵軍抵達伊比利亞並成功攻陷新迦太基城。一年後他在巴庫埃拉重創了漢尼拔的姐夫哈斯德魯巴率領的部隊,迫使後者越過阿爾卑斯山逃往波河流域。公元前207年哈斯德魯巴率部向漢尼拔的部隊靠攏,西庇阿當即出兵阻止這兩支迦太基軍隊會師,這次軍事行動導致哈斯德魯巴手下的3萬名士兵中1萬人陣亡、1萬人被俘,哈斯德魯巴本人也戰死於這場戰爭。
至此漢尼拔完全失去了伊比利亞的後方補給基地,徹底成為一支孤軍。公元前204年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這招「圍魏救趙」迫使迦太基政府匆忙召回漢尼拔。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羅馬軍團在西庇阿的率領下同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在北非的扎馬平原展開決戰,最終西庇阿戰勝了漢尼拔,這為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畫上了句號。雙方的第二次戰爭再次以迦太基的失敗告終,戰敗的迦太基被迫放棄伊比利亞半島、在地中海的全部島嶼以及整個艦隊並支付巨額戰爭賠款。至此昔日的西地中海霸主從此淪為一個毫無防禦力的商業城邦,在軍事上再也無力與羅馬競爭。
然而迦太基迅速增加的物質財富還是引起了羅馬的妒忌。對坎尼之戰記憶猶新的羅馬人生恐迦太基復興,於是在公元前149年西庇阿的外孫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埃米利安努斯(小西庇阿)率兵包圍了迦太基城,雙方之間的第三次戰爭爆發。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在經歷長達3年的封鎖圍困之後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和瘟疫,小西庇阿趁機發起總攻,終於成功攻陷了迦太基城。羅馬人入城後開始進行報復性的大屠殺,最終迦太基城的二十五萬公民只剩五萬倖存並被全部賣為奴隸。至此迦太基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羅馬統治下的迦太基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