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叮……」正在客廳看電視的吳德意電話鈴聲響起,她拿起手機打開屏幕查看,上面顯示「女兒」來電。
「吳阿姨您好,你最近身體怎麼樣?胃口還好吧!」吳德意接通了電話,聽筒裡傳來一陣熟悉的聲音。「哦!是閨女你啊!」吳德意這才明白過來,是貴州的「女兒」鄭燕又給她來電話噓寒問暖了。
吳德意
一次意外,結下一生之緣1月26日,56歲的吳德意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入住鄂州市第三醫院感染樓三區,剛剛入院的她身體不適,情緒低落,胃口也極不好,整個人日漸消瘦。作為貴州省第一批派往鄂州支援抗疫的醫療隊隊員鄭燕,負責市三醫院三區的護理工作。她觀察到吳德意的情況後,格外悉心照料。由於持續低燒,導致吳德意味覺漸失,家中的女兒買了水果想送到醫院,可由於疫情期間交通管制,送不進去。「吳阿姨,盒飯吃不下,想吃點別的嗎?」鄭燕看出這位阿姨胃口不太好。吳德意不好意思地開口了,「嘴裡老覺得乏味,我想吃點水果!可是女兒買了送不進來。」「沒關係的,下午我給您帶些水果來,您好好休息,儘量多吃點,這樣身體恢復得才快!」鄭燕這一句暖心的話語,讓隔離住院的吳德意感覺到了家人般的溫暖。吃的、用的、穿的……患者需要什麼,鄭燕們就為他們買什麼,送什麼,不惜自掏腰包。「一點不像住院,端茶、送飯、送藥、打針、聊天解悶,輕言細語,完全像自家女兒一樣,有過之無不及。」吳德意和病友們常常這樣誇讚鄭燕和她的同事們。「在這裡,我就是您的女兒!」鄭燕總是這樣笑嘻嘻地告訴吳阿姨們,「這是我的電話號碼,以後隨叫隨到。」自此以後,吳德意的手機中又多了一個以「女兒」命名的號碼。康復出院,過上田園生活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吳德意康復出院了。她很快回歸到正常生活中,每天迎著朝陽而起,伴著日落而息。「回到家裡特別高興,每天幹點自己想做的事,感覺健康的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吳德意常感嘆道。家裡的老伴、兒子和女兒心疼她,讓她把原來的工作暫時停下,在家養好身體。閒不下來的吳德意,每天不是在洗衣做飯,就是在自家菜園裡倒騰。空心菜、番茄、莧菜、黃瓜……經過她的照料,個個油光水亮,長勢喜人。「女兒常說我的身體比生病前還好些!」吳德意笑著對一起除草的鄰居張大嬸說。「那是貴州醫療隊照顧得好,你啊!有福氣!」張大嬸一個勁地誇讚道。吳德意回到家中後,見人就說貴州援鄂醫療隊的暖心事跡,左鄰右舍早已耳熟能詳。「還是媽媽種的農家菜好吃,您住院去了,家裡都吃不到這麼美味的菜了。」女兒一邊品嘗著吳德意的廚藝,一邊誇讚。她和弟弟下班後,經常回家陪二老,一家人又可以幸福的坐在一起吃飯了。期待重逢,帶「女兒」遊鄂州回家後,吳德意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拿出手機,翻看一遍在醫院時的留影,那裡記錄著她和貴州援鄂醫療隊同舟共濟的珍貴回憶。「最遺憾的是他們離開鄂州的時候,沒有能去現場送別!」吳德意傷感地說,有時候晚上做夢,她還會夢到鄭燕在身邊和她們拉家常。鄭燕和隊友們離開鄂州凱旋的那天,吳德意還在葛店康復患者隔離觀察點隔離,她們只能通過微信視頻彼此互送祝福。一聲再見,一句感謝,道不盡貴州、鄂州兩地人民的患難真情。「我希望鄭燕和她的同事們有機會能再來鄂州,讓我們盡一次地主之誼。帶他們看看鄂州的西山、江灘和梁子湖,品嘗我們的大閘蟹和小龍蝦,嘗嘗我自己種的農家菜。」吳德意總是在這樣的期待中入睡。待疫情結束,彼此摘下口罩,重逢吳王古都,暢遊貴州山水,共飲茅臺酒,同食武昌魚。吳德意和兒女們一起許下這個心願。等曾經為我們拼過命的貴州白衣天使再來鄂州,好好感受一下鄂州人民的熱情。這次不要白衣執甲逆行援助,只要親人重逢把酒言歡。
鄂州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振亮
編輯 章虹
審校 羅瑋籤發 石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