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老師好,終於又見面了,一別快二十年,您還是那麼溫文爾雅……」這是近日發生在貴州援鄂醫療隊駐地的師徒重逢的一幕。千裡援鄂的白衣勇士馬麗娟,如願以償地見到了從衛校畢業那年在鄂州實習的護理帶教老師董麗蘭。
馬麗娟是黃岡英山人,曾在鄂州市衛生學校(現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學習四年,後入職貴州省銅仁市松桃縣人民醫院並嫁到當地。她說,鄂州也是娘家,有老師、同學,還有表姐一家,都生活在這座城市裡。「這次趕回來支援,真是難得的緣分,醫療隊裡數我最激動。」
思念就像一張晚點的車票,分分秒秒,煎熬心扉。「當時,貴州省衛健委發出通知,需要重症醫學科的護理人員前往鄂州增援。我是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副護士長,就主動報名,很順利地入選第九批援鄂醫療隊。」馬麗娟很興奮,回報「家鄉」和親人,她毫不猶豫,強忍著不舍將兩個孩子交給當醫生的丈夫照料。
2月22日,馬麗娟抵達鄂州。23日,接受一天隔離區防護培訓後,她連夜進駐雷山醫院。「第一天就忙開了,一個班只有1名護士,要管好48名病人,真的很吃力。」觀察患者病情、對患者進行生活護理、病區環境消毒、幫忙跑腿添置生活用品等……馬麗娟耐心細緻地工作,盡心竭力地照顧著患者。「動作必須快一點,力氣需要大一點,因為每個病人都是不幸者、都需要被關心照顧,親人不在身邊,我們就是他們的親人。」
「馬護士,你打針一點都不疼,說話也讓人覺得親近。」
「閨女,你真細心,讓人感到很溫暖。謝謝你來鄂州支援。」
……
以心換心,以情暖情,馬麗娟收穫的不僅是信任,還有感動。她經常抽時間陪患者聊天談心,還將自己省下的水果、女性用品等送給患者,就像閨女一樣貼心。「他們很配合我的工作,把我當家人一樣看待,時常叮囑我,要小心一點、注意一點,多休息……」馬麗娟的心被患者的片片真情「熨」得暖暖的。「後來,他們陸陸續續出院了,給我發信息、寫感謝信,看到『不管你到哪裡,我們一樣記得你、感激你』,我的眼淚就止不住了。」
3月2日,馬麗娟轉戰市中心醫院重症監護室,肩上的擔子更重,壓力更大了。
「呼……呼……」病床上,一名六十多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意識模糊,大口大口地吸著高流量氧,身上插滿了各種連接儀器的管線。「不好,病人血液含氧量越來越低,呼吸很困難……」馬麗娟貼上前去,立即採取插呼吸機的方式予以救治,但效果並不明顯。之後,在好幾名醫護人員的合力搶救下,患者的危險症狀得到緩解,大家貼身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溼。
「這裡的病人病情都很嚴重,生活不能自理,連翻個身都難。經常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得動,我都變成『女漢子』啦,所以吃起飯來就特別厲害。」
回到「娘家」,飯菜也香。馬麗娟說,「每天下班再晚,都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酒店為了讓我們能吃到貴州的味道,變著法兒地準備一日三餐,我都懷疑做飯的師傅也是貴州來的,我們在這裡都吃胖了。」
近鄉情怯,走進市中心醫院,馬麗娟想見董老師的念頭更加迫切了。「我是通過院領導轉發的信息,從一則新聞報導裡才知道學生也來馳援鄂州了、想見到我。2002年的時候,大家沒有手機,沒能留下聯繫方式,這麼多年了,難得她還記得我。」市中心醫院普外二科護士長董麗蘭感動地說。「我和董老師有緣相處了3個多月,她人長得漂亮、很溫和,和病人溝通從不發脾氣,對我們也很好。記得我第一次給病人輸液,漏針了,心裡又害怕又自責。董老師當時鼓勵我說:『多動手,多練習,就好了』,這輩子都忘不了。而且,她帶我們的時候,很耐心也很細心,像大姐姐一樣。」馬麗娟的心裡滿是喜悅和感激。
「很不好意思,學生都上一線了,來支援我們,我卻不能陪她戰鬥……」曾抗擊過非典的董麗蘭有些惋惜。但是,孩子才半歲,她只能同科室裡的幾個孕產婦一起留在普通病區值守。
相見時難別亦難。董麗蘭希望在貴州援鄂醫療隊撤離前,能陪著馬麗娟再好好看看鄂州。師徒倆還商量著,日後相互多走動、像親戚一樣常來常往。
記者 汪安剛 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