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董志慧 通訊員 吳姣霖
昨日,李市鎮洞塘村下起了小雨,增添了幾分寒意,但貧困戶鄭世清的心裡卻暖洋洋的,靠養殖土雞、賣土雞蛋,他的荷包鼓了起來,日子越過越有勁兒。
當天,大山裡的氣溫不到10度,但鄭世清的院壩仍熱熱鬧鬧,前來購買土雞蛋的客人絡繹不絕。「鄭雞蛋,這兩天的雞蛋我全部要了。」一位來自大渡口區的顧客一邊喊著鄭世清的「外號」,一邊打開後備箱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箱子。鄭世清端著一大盆雞蛋逐一清點。
鄭世清是如何從貧困戶變為養雞大戶的呢?
事情要從洞塘村發展畜禽養殖項目說起。此前,為了幫助洞塘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李市鎮、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貧困戶爭取了「蛋雞養殖」項目,為鄭世清送去了140隻小腳土雞。
鄭世清從零開始學習養雞知識,堅持用自家產的玉米餵養。雞自帶「土」味,飼養一年半以後才賣,這是鄭世清為了保證品質定下的「鐵規矩」。如此一來,他飼養的土雞備受青睞。
餵得好、品質好、賣得好,鄭世清的養雞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逐步成為了村裡的養雞大戶。
鄭世清賣雞蛋童叟無欺、時常優惠,回頭客不少。雞蛋多的時候,鄭世清一天能收100多個蛋,去掉成本,能有80元左右純利潤。
「我們家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全靠黨和政府。」忙完手中的活,鄭世清和記者聊了起來,說起以前的日子,他長嘆一口氣。他說,5年前一家人還蝸居在一個不足50平方米的「茅草棚」裡。2019年,女兒鄭曉英在區中心醫院檢查出股骨頭壞死,一家人心情跌到谷底。
村幹部多方奔走,幫鄭世清建起了新房。幫扶幹部唐舒宇在慈善醫療眾籌平臺「公益寶」為鄭曉英發起募捐活動,籌得善款8200元。同時,李市鎮積極協調為鄭曉英辦理低保,保障其恢復期間的相關費用。
今年,鄭曉英在重慶找到了工作,收入穩定。鄭世清在家裡的幹勁也更足,引入了「珍珠雞」「貴妃雞」等新型雞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幫助了我們,我現在有能力了,也要幫助他人。」現在的鄭世清,除了幹好養殖主業,還當起了「四好農村路」義務監督員,負責協調修路事宜和監督施工質量。
鄭世清的脫貧致富路,是李市鎮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2015年以來,李市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集全鎮之力拔窮根、鋪富路、解難題,目前全鎮建卡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