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蹚」出致富路 ——看李市鎮貧困戶鄭世清如何拔窮根

2020-12-03 上遊新聞

記者 董志慧 通訊員 吳姣霖

昨日,李市鎮洞塘村下起了小雨,增添了幾分寒意,但貧困戶鄭世清的心裡卻暖洋洋的,靠養殖土雞、賣土雞蛋,他的荷包鼓了起來,日子越過越有勁兒。

當天,大山裡的氣溫不到10度,但鄭世清的院壩仍熱熱鬧鬧,前來購買土雞蛋的客人絡繹不絕。「鄭雞蛋,這兩天的雞蛋我全部要了。」一位來自大渡口區的顧客一邊喊著鄭世清的「外號」,一邊打開後備箱拿出早就準備好的箱子。鄭世清端著一大盆雞蛋逐一清點。

鄭世清是如何從貧困戶變為養雞大戶的呢?

事情要從洞塘村發展畜禽養殖項目說起。此前,為了幫助洞塘村貧困戶脫貧致富,李市鎮、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為貧困戶爭取了「蛋雞養殖」項目,為鄭世清送去了140隻小腳土雞。

鄭世清從零開始學習養雞知識,堅持用自家產的玉米餵養。雞自帶「土」味,飼養一年半以後才賣,這是鄭世清為了保證品質定下的「鐵規矩」。如此一來,他飼養的土雞備受青睞。

餵得好、品質好、賣得好,鄭世清的養雞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環,逐步成為了村裡的養雞大戶。

鄭世清賣雞蛋童叟無欺、時常優惠,回頭客不少。雞蛋多的時候,鄭世清一天能收100多個蛋,去掉成本,能有80元左右純利潤。

「我們家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全靠黨和政府。」忙完手中的活,鄭世清和記者聊了起來,說起以前的日子,他長嘆一口氣。他說,5年前一家人還蝸居在一個不足50平方米的「茅草棚」裡。2019年,女兒鄭曉英在區中心醫院檢查出股骨頭壞死,一家人心情跌到谷底。

村幹部多方奔走,幫鄭世清建起了新房。幫扶幹部唐舒宇在慈善醫療眾籌平臺「公益寶」為鄭曉英發起募捐活動,籌得善款8200元。同時,李市鎮積極協調為鄭曉英辦理低保,保障其恢復期間的相關費用。

今年,鄭曉英在重慶找到了工作,收入穩定。鄭世清在家裡的幹勁也更足,引入了「珍珠雞」「貴妃雞」等新型雞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最困難的時候大家幫助了我們,我現在有能力了,也要幫助他人。」現在的鄭世清,除了幹好養殖主業,還當起了「四好農村路」義務監督員,負責協調修路事宜和監督施工質量。

鄭世清的脫貧致富路,是李市鎮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2015年以來,李市鎮黨委、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集全鎮之力拔窮根、鋪富路、解難題,目前全鎮建卡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

相關焦點

  • 「左膀右臂」幫扶拔窮根
    原標題:「左膀右臂」幫扶拔窮根海南省殘聯、財政部海南監管局共同定點幫扶臨高東英鎮和新村,通過強黨建、引產業、促就業、教技術,使全村所有貧困戶於2019年底實現脫貧,村莊迎來新氣象、新面貌。「嫁漢不嫁和新村,屋破路爛海腥臭。」一句老話,道出了和新村過去的窘境。該村曾被列入「十三五」深度貧困村,全村773戶356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70戶835人,其中殘疾人有100餘人。改變始於2015年7月。
  • 【我的扶貧故事】楊世焜:咬定目標不放鬆,不拔窮根誓不還
    【我的扶貧故事】楊世焜:咬定目標不放鬆,不拔窮根誓不還 2020-12-02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幸福的炊煙丨道縣修義村:扶貧拔窮根,看我「七十二變」
    村裡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423人,幾乎佔了全村六分之一的人口。2018年,永州市委組織部駐點幫扶工作隊進入修義村,進行重點幫扶。兩年多來,村裡通過發展香芋、葡萄、獼猴桃、柑橘、油茶、烤菸、生豬養殖等扶貧產業,舊貌換新顏。如今,全村424名貧困戶已全部脫貧出列,貧窮正在成為修義村的歷史。
  • 默默紮根拔窮根 拳拳真心現真情──武清區東西部扶貧協作和支援...
    為讓全國人民一道邁入高質量小康社會,繪就先富幫後富、攜手奔小康的偉大圖景,武清區積極響應中央、市委號召,秉承「一家人一條心、一家人真情意、一家人同發力」理念,與受援地區廣大幹部群眾一道,補短板、強弱項、打基礎,共同書寫了「拔窮根」「脫真貧」的奮鬥故事。
  • 萬州:幫到「點」上扶到「根」上 熊家鎮為貧困戶增收裝上「引擎」
    過去,張世才家裡窮得叮噹響,他雖然起早貪黑,日子仍然過得很拮据。脫貧攻堅開始後,張世才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卡貧困戶,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他養了40隻羊,5頭牛、300隻雞,一年的純收入超過5萬元,如今的他不僅摘掉了「貧困帽」,每年還能有上萬元的存款。
  •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隊長與鮑家墩村村民暢談致富經 貧困戶...
    而在5年前,這裡還是當地出了名的貧困村。山村基礎設施差,村集體幾乎沒有收入,全村有112戶貧困戶共計359人。5年時間、1800多個日夜裡,在省應急管理廳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這個昔日的貧困山村拔掉了窮根,走出了「美起來、綠起來、富起來」的致富發展新路子。
  • 勠力拔窮根 共赴小康路
    8月15日清晨,吳堡縣寇家塬鎮劉家塬頭村雪菊育苗基地裡一片忙碌。村民李能能一頭扎進育苗基地開始勞作,一刻也不敢停歇。讓她幹勁十足的理由只有一個:多摘幾斤雪菊,家裡就多一份收入。李能能說。李能能是劉家塬頭村的貧困群眾,丈夫身患殘疾,沒有勞動能力,全家的收入僅靠她一個人。這幾年莊稼收成不好,讓李能能一家過得很艱難。「現在村裡有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我可以在雪菊育苗基地就近打工賺錢,還能照顧有病的丈夫,真好!」李能能說。李能能的生活巨變是吳堡縣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 ...市和林格爾縣:發展「庭院經濟」,打造貧困戶身邊的「致富口袋」
    「2015年,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後,在鎮裡及村委會的幫助下,利用自家門前的5畝土地發展庭院經濟,種植了李子樹、大甲杏和123果樹等700餘棵,這些樹種也全部都是免費的,去年李子樹初掛果,收入就2000多塊錢,如果到了盛果期,一棵樹的收入至少在600塊錢左右,我就指望著這些樹發家致富呢,感謝黨和政府,小果園成為了我家的『致富口袋』」,雲院生邊跟老伴點種南瓜籽邊告訴記者。
  • 梅縣區 精準把脈巧開方 三劑良藥拔窮根
    巫小錦口中的他,是該村貧困戶陳勝富。陳勝富患有侏儒症,其妻子有精神病史,不願跟外人接觸,一家人的生活僅靠低保救濟金和種植一點水稻勉強支撐。「去一次不行,就去兩次三次,總能打動他。」就這樣,不知道經過多少次嘗試,陳勝富終於向巫小錦敞開了心扉,兩人開始交流起來。「一開始我們考慮到當地種菸葉的優勢,鼓勵陳勝富種植烤菸。
  • 禪城區扶貧辦:引流量拔窮根 開出脫貧良方
    這條僅有39秒的短視頻,迸發出了驚人的傳播力,兩天之內,吸引超過16萬網友點擊,點讚量也超過3000。這樣的成績,對於一個區級扶貧辦來說,殊為不易。通過社交平臺引「流量」扶貧,正是禪城在脫貧戰線上的新嘗試。上線半年來,禪城區扶貧辦抖音號上的數十期短視頻,全方位展示了各條對外幫扶戰線上的最新成果,成功吸引了許多社會各界人士,通過以購代捐等方式參與到脫貧攻堅戰中來。
  • 寧夏旱天嶺村村支書丁建華:把根扎在脫貧攻堅一線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把根扎在脫貧攻堅一線(暖聞熱評)【人物】村支書丁建華【故事】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是個移民搬遷村。為實現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丁建華放棄了年收入幾十萬元的工作,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給村民蹚出一條成熟的增收路子,他找到了肉牛養殖這個符合旱天嶺村實際的脫貧產業。村民貸款養牛,他來擔保;有村民遭遇意外無力還貸,他幫著償還本息。通過發展肉牛養殖,旱天嶺村16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0元。截至2019年底,旱天嶺村536戶184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成功脫貧。
  • 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竹子「編」出致富路
    在東安縣白牙市鎮山水村,竹編製作技藝傳承人龍祥庚坐在家門前,聚精會神地編織傳統竹籮。一根根竹絲條在他指尖靈活穿梭,一個多小時後,一隻精美的籮筐初步定型。「製作竹籮筐用的是普通的刀、鋸、斧等工具,靠的全是手藝。我編織的竹籮筐不生蟲不生黴,經久耐用。」
  • 漳縣:楊新巧的致富路
    在經營過程中,她不僅吸納貧困婦女優先就業,還收購當地貧困戶的蔬菜、土雞、臘肉等農副產品,既讓遊客吃上綠色健康的農家風味,又使附近農戶的農副產品有了就近的銷售渠道。並且在村婦聯的號召下,成立了「漳縣貴清峽農家樂協會」,她積極參加縣婦聯定期舉辦的業務培訓,學習經營管理、宣傳營銷,用自己的方式給群眾介紹農家樂的經營方法。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晨曦微露,夫婦倆簡單忙碌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養活一家人,楊英義選擇外出打工。但因僅有小學文化,又身無一技之長,在外打工的收入很低,根本無法養家餬口,一家人也一直被貧窮壓得透不過氣來。
  • 村民致富的模式轉換
    □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郭風麗王曉磊    從沒有一條像樣的出村路、下雨需要蹚水過河,到環湖路修到村子附近,從養羊養牛重點村到培植銷售花卉苗木,到賣花卉景觀,再到賣風景和歷史文化,舞鋼市楊莊鄉崗李移民村經歷了幾次模式轉換。每次轉換,帶給村民的都是生活質量的提升和收入的增加。
  • 天津市靜海區激發「內驅動能」多管齊下「力拔窮根」
    自2017年以來,天津市靜海區圍繞組織領導、資金支持、人才支援、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結對幫扶等重點任務,深入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鎮原縣已開展脫貧摘帽公示,16.7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1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探索出一條具有靜海特色的扶貧路徑。
  • 小藤條編出致富路
    小藤條編出致富路 2020-12-21 10:21:53   來源:黃山日報
  • 榆樹「花仙子」的綠色致富路
    與花結緣 帶動鄉鄰走上致富路在榆樹市弓棚鎮十三號村,朱亞波遠近聞名,她和她花花草草的故事,不僅讓自己致富了,還帶動了周邊多個農戶同發展棚膜產業。2005年開始,朱亞波開始賣盆花,逐漸發展到種植綠化用的花。
  • 佛山市禪城區駐村第一書記劉君:一頭扎農村「城裡人」一心「拔窮根」
    一個地地道道的「城裡人」,卻一頭扎進農村工作,一紮就是四年,常常在貧困戶家裡嘮家常。他就是佛山市禪城區駐廉江市新民鎮黃竹垌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君,從2016年5月到2019年3月任佛山市禪城區駐廉工作組副組長兼南片區片長,負責安鋪、橫山、營仔、雅塘四鎮駐村扶貧管理工作。
  • 堅守大山拔窮根——記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駐村第一書記駱效斌
    他把貧困戶當親人:無論什麼地方,只要你愛它,那就是你的世界2016年1月,駱效斌受命擔任省應急管理廳駐鮑家墩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報到那天是農曆小年,天空下著雪,路面溼滑。放下行李,駱效斌顧不上休整,就和同事去慰問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