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花草,爵床科裡的一種纖細草本,花長的和十萬錯、山殼骨有點相似,畢竟它們是一家子的,全草入藥,用於跌打損傷,風溼病,口腔破爛等,這草不多見。
鐘花草(學名:Codonacanthus pauciflorus)是爵床科鐘花草屬。
纖細草本;莖直立或基部臥地,通常多分枝,被短柔毛。葉薄紙質,橢圓狀卵形或狹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基常急尖,邊全緣或有時呈不明顯的淺波狀,兩面被微柔毛;側脈纖細,每邊5-7條;花序疏花;花在花序上互生,相對的一側常為無花的苞片,花冠白色或淡紫色,冠簷裂片5,卵形或長卵形,後裂片稍小。雄蕊2,花絲很短,內藏,退化雄蕊2。蒴果長1.5釐米。花期10月。
國內分布:產廣東、香港、廣西、海南、臺灣、福建、貴州、雲南。
生於海拔800-1500米,密林下或潮溼的山谷。
木賊是我從小就認識的草藥之一,和問荊長的非常相似,區別在於木賊莖單一直立,是不分枝的或僅於基部分枝,很好區別。關於木賊的藥性,各家醫書都認為它味甘微苦,性溫。我們這的民間醫生則都認為它藥性寒涼,常用於溼熱尿黃、結石等症狀的治療,氣血虛者慎服。
木賊(學名:Equisetum hyemale L.),別稱:千峰草、銼草、筆頭草、筆筒草、接骨草、馬人參等,木賊科木賊屬 。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30-100釐米。根狀莖粗短,黑褐色,橫生地下,節上生黑褐色的根。地上莖直立,單一或僅於基部分枝,直徑6-8毫米,中空,有節,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稜溝壑0-30條,粗糙。喜生於山坡林下陰溼處,易生河岸溼地、溪邊,或雜草地。主產於中國東北、華北、內蒙古和長江流域各省。
藥用為木賊科植物木賊的全草,味甘、苦,性平。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止血的功效。
《本草求真》:木賊,書雲形質有類麻黃,升散亦頗相似,但此氣不辛熱,且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能於二經血分驅散風熱,使血上通於目,故為去翳明目要劑,初非麻黃味辛性燥,專開在衛腠理而使身汗大出也。是以疝痛脫肛,腸風痔漏,赤痢崩帶,諸血等症,審其果因風熱而成者,得此則痛止肛收,腸固血止,而無不治之症矣。然氣血虧損,則用谷精、木賊去障,又當兼以芍藥、熟地,滋補肝腎,使目得血能視。若徒用此二味退障,則即加以當歸補助,亦恐氣味辛散,非其所宜。
拍攝地點: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