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伏牛山腹地,竟然隱藏著一個尚未開放的千年古寺,今天小編帶你探秘它到底啥樣?
如今的中國,隨著國強民富的實力快速提高,旅遊業發展十分迅猛。一些地方只要有一點歷史典故的建築。就會發展成一個旅遊景點。
可最近小編聽說,在伏牛山深處藏有一個神秘的千年古剎——淨安寺,至今還未對外開放。現代信息傳遞如此發達,竟還有歷史悠久的寺院深藏不露,並且離小編所居住的城市僅百十公裡,驚訝的小編決意專程去探秘它的真面目。
「淨安寺」就藏在這依山傍水的後山裡
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裡,屬秦嶺山脈東段延伸到河南的支脈,也是河南省的一條重要山脈, 因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該山脈規模巨大,山勢異常高峻雄偉,主要是花崗巖山地。其中西北段洛陽欒川山體寬闊完整,山勢高峻雄偉,由此向東南分支解體,山勢也逐漸低緩而分散,變為低山丘陵。
在欒川潭頭境內的九龍山下,跨過小河,小編邊走邊打聽,順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向半山腰爬去。在熱心路人的指引下,來到一片較為寬闊的小盆地,抬頭西望,在高大樹蔭遮屏下,一排三四間老房子若隱若現在面前。若不是仔細尋找到中間房簷下一塊再平常不過、毫無修飾的黑底黃字「淨安寺」,還真以為是到了一所農家小院。(還真不如豫西山區的農家小院漂亮)
爬上山坡,山溝對面若隱若現的就是「淨安寺」
頓足細看,這「淨安寺」還真是一處佛門清淨之地。他依山旁水,風景秀麗 ,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淨安寺」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作為景點對外開放。所以,知道的人不多,遊客更少,偶爾有個別附近香客到訪,大多數時間無人來去,顯得格外清淨荒涼。
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是農家小院
「淨安寺」匾牌下是寺院正門,所謂正門,和一般的老農家院門一樣,一把生鏽的大鎖鎖著,看樣子好多年沒打開過。左邊一個小偏門進去,豁然開朗,一個四合院式的建築依次排開。據記載,「淨安寺」佔地面積不到五百平方米。整組建築坐西朝東,硬山式,青磚黛瓦,存有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四月重修三清殿碑、湯王殿之檻並舞樓一座行述碑各一通。據傳為唐代所建,後代修復。有殿堂20多間,包括大佛殿、湯王殿、皇姑殿、觀音殿等。寺內有火鍾一口。
院中的大香爐十分顯眼
現存山門、大殿、配殿。旁邊的白衣閣始建年代無考,也為硬山灰瓦樓閣建築,內有壁畫。另有清嘉慶七年(1802年)碑刻。
正房後面上寫天王殿
山門(洛陽本地稱臨街房)也叫天王殿,就是三間高低和農村住房一樣的房子,裡面的布局,也和其他地方寺院一樣,正中間位置正面坐著一尊大肚彌勒佛,其後是韋陀,左右是四大天王,這些塑像看起來比較粗糙,與知名廟宇相比,差距較大。
過了山門,院中央是一尊高大的圓形香爐,這個香爐在「淨安寺」裡最為搶眼。
大雄寶殿
過去香爐,上幾個臺階,後面仍是三間大瓦房,但明顯比山門高大一些,所不同的是門前有個幾米寬的月臺,便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寶殿。該殿和其他大雄寶殿不一樣的,就是進門右邊有一口2002年複製的、刻有「淨安寺」三字的大鐘。月臺上左右對稱各有一顆刺柏,上面表寫著已有200多年歷史;還有兩通乾隆年間的殘碑,一通隱約可見重修大殿的記載,一通好似一官員到此一遊紀念碑。
大雄寶殿內的大鐘
側方一邊鎖著門,估計是香客的過夜房,一邊是寺院主持的住房。左前角是兩間廚房帶餐廳。
側房擬是主持寢室
目前進入「淨安寺」的偏門
整個寺院,布局緊湊,低調處事,目前僅有兩名女僧人,加之比較偏僻,交通不便,外界知道的較少,倒也十分清淨,是個修心養性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