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路上,知識分子這樣擔當】
開欄的話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倒計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打贏脫貧攻堅戰過程中,知識分子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湧現出許多值得關注和記錄的先進人物。從今天起,我們推出系列報導,陸續採訪一批在脫貧攻堅一線作出突出貢獻的知識分子,感受他們投身脫貧攻堅的初心,分享他們用知識改變貧困地區落後面貌、幫助群眾走出貧困的動人故事。
八百裡伏牛山上的「點金師」
——河南農大教授高致明指導中藥材種植帶動數萬家庭脫貧奔小康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紅飛
「高老師好!您教的辦法真好用啊,春節期間栽下的黃精都起來了,您看看我這50畝地的黃精齊刷刷都一尺多深了,軒(河南洛陽方言:漂亮)得很啊!」「確實不錯,不過氣溫升起來了,草也旺長,一定要及時除草,別讓雜草爭養分……」前不久,在河南省嵩縣車村鎮源生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黃精種植大田裡,負責人樊留栓用微信視頻方式,向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高致明報喜。
「高致明教授是我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啊!我和高教授幾乎天天聯繫,有問題就找他,跟自家人一樣。」樊留栓說。對於高致明來說,給農戶遠程指導藥材生產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是家常便飯。
現年60歲的高致明,是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中藥材系教授。多年來,高致明在河南嵩縣、盧氏、方城、南召以及山東菏澤十餘個縣奔波指導,每年下鄉培訓5000餘名中藥材種植帶頭人,累計幫助帶動數萬家庭實現脫貧奔小康。
「電話就是讓人打的,和老百姓聯繫的線不能斷」
2020年春節,是高致明最不自在的一個春節。要是往常年份,可能吃完大年初一的餃子,他就恨不得跑到山裡去。「我就喜歡到山裡,聞見草藥味兒神清氣爽,和農民兄弟拉拉家常比啥都強!」高致明說,「今年沒辦法,必須聽從號召,做好居家隔離,不過好在有手機,能夠隨時和老鄉們聊。」
作為河南中藥學領域的領軍人,高致明將畢生心血都投入到河南道地中藥材研究,不僅為山區百姓送上「金飯碗」,還傳授鄉親們「點金術」,讓廣大豫西山區貧困戶依靠中藥材種植脫了貧、致了富,真正將論文寫在了崇山峻岭、寫在了扶貧路上,被老百姓親切譽為「八百裡伏牛山上的『點金師』」。
高致明做過心臟搭橋手術,至今仍有嚴重的心衰、瓣膜閉合不全等疾病,但他仍然堅持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跑,「打起精神上講臺,帶著藥瓶進地頭」。就在今年春節前,高致明獲得「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登上「中國好人榜」,並榮獲河南省第七屆道德模範。
榮譽加身帶來的是更加忙碌的工作狀態。更多的地方政府、藥材商、中藥材種植戶紛至沓來,讓高致明應接不暇。但是,對每一個求助,高致明都會一如既往地支持。「春節至今,高老師一直沒有休息,比平時還要忙……」河南農業大學中藥系教師、高致明團隊成員張紅瑞說。
「我的電話是不關機的,每天接到的諮詢電話少說四五個,多則十來個,每個月得有200來個諮詢電話吧。」對此,高致明完全沒有覺得是負擔,反而說,「電話就是讓人打的,咱不出門添亂,但和老百姓聯繫的線不能斷。」
「高教授講的東西接地氣,對農民管用」
連日來,河南省尉氏縣世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小勇不斷打電話諮詢相關藥材技術,幾番電話後,黃小勇卻做出了向尉氏縣中醫院捐贈500餘斤艾草的善舉。「因為高致明老師說中醫懸壺濟世,藥材商也要憂國憂民。和高老師打交道多了,愈發覺得自己肩上有了更多的社會責任。」黃小勇說。
「高老師說啥就是啥!」黃小勇的這個觀點來自一次親身經歷。2018年7月,黃小勇投入大量資金種植的蒲公英不斷出現死苗,這讓他憂心忡忡。焦急之餘,黃小勇想到了給自己上過課的高致明,於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第一次「求救」。
讓黃小勇沒有想到的是,高致明不僅問得仔細,還親自上門診斷。在實地考察後,高致明開了一個十分簡單的「藥方」:「你在地裡種上玉米,給它遮陰一下。」「簡直神了!就是這個簡單的建議,讓我避免了100多萬的損失!」黃小勇說。
從此之後,一提起高致明的「點金術」,黃小勇就一個字——「服」。每年的蒲公英返春季節,黃小勇都會找高致明諮詢。兩年來,在高致明的指導下,黃小勇的中藥種植從種子孵化、種植、採收到成品的品控等已經形成一套優良的模式。如今,黃小勇的蒲公英產量已從每年的幾百噸提升到幾千噸,艾草的產銷量也突破了一萬噸,產品甚至大量出口到國外。
和黃小勇看法一樣的,還有河南省光山縣淮河源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熊念兵。熊念兵是當地的種藥「大能人」。元宵節前後,僅在蒼朮種植方面,他就和高致明進行了多次通話,最終在高致明的幫助下順利選好了品種並完成了種植。熊念兵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高教授講的東西接地氣,對農民管用。」
河南省夏邑縣鴻強中藥材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守華現在已經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他的種植園生產的何首烏、白朮、赤芍現在已經穩定銷往寧夏等多個地區,同時解決了幾十戶貧困戶的就業問題。「要不是高老師的幫助和指導,我到現在可能還找不到路子。」劉守華說。
就在2月1日即農曆正月初八,劉守華再次撥通高致明的電話,不需要多少寒暄,開口就是「高老師,開春我這藥材……」
「教學水平高,道德水平更高,這才是高老師的『高人之處』」
「要論打電話,估計誰也沒有我多……」說這話的是河南省中藥材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陳彥亮。
受益於國家政策,2016年起,河南道地藥材發展開始加速。2018年全省中藥材總面積481.4萬畝,總產值488.86億元;貧困地區面積337.1萬畝,產值343.12億元,佔據「重頭」。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趙耕曾在全省中藥材產業扶貧現場會上公開表示:「發展好中藥材產業,一定能為貧困山區群眾脫貧開出『良方』。」
作為該產業發展的關鍵「推手」,陳彥亮看得十分清楚,要想讓中藥材成為扶貧「良藥」,就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河南道地藥材。「無論是培養人才還是樹立品牌,高致明老師首屈一指。」陳彥亮說,他經常和專家打交道,但是「真正能給農民帶來財富,真正能夠帶領農民脫貧的,還真正是屬咱們高老師」。
陳彥亮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三個「真正」,是基於他對高致明的充分了解。這些年,只要推廣中心有培訓、規劃等方面的事情,陳彥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高致明。但是,讓陳彥亮嘆服的不僅僅是高致明的水平,還有他不僅傳授「點金術」來醫窮,更是時時處處在「醫心」。陳彥亮說,每次給藥農、藥商上課,高致明總要講「做藥就是在做人品,要把藥做好,首先得把人做好」。
「嫉惡如仇,原則、底線非常強。」陳彥亮說,每次調研,無論對象是否熟識,一旦被高老師發現弄虛作假,高老師都會非常氣憤,批評起來毫不留情。
疫情期間,陳彥亮沒法直接上門找高致明,於是兩個人「天天煲電話粥」。「提起來年的計劃,高老師主要就三個方面進行了詳談。一是大別山區、太行山區、伏牛山區道地藥材品種的選擇,二是行情和供求關係的掌控,三是在去年的生產過程中暴露的技術問題……」陳彥亮感嘆道,「雖然是疫情期間,但感到高老師比平常還忙,最晚的時候,夜裡11點我還在和高老師打電話。」
「高老師不僅僅教學水平高,做人道德水平更高,這才是高老師的『高人之處』。」採訪臨近結束,陳彥亮專門加上了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