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作品或是古裝電視劇中,總有這樣的橋段出現:黃塵滾滾,一名差役騎乘著一匹快馬,手持一卷文書絕塵而去,口中喊著:「八百裡加急!御賜金牌,阻者死,逆者亡!」轉眼間,差役便已經不見蹤影了。那麼,古代真的存在八百裡加急嗎?如果真的有,它到底有多快呢?差役單人匹馬,難道就不怕遭到強盜的伏擊嗎?聽小編給大家慢慢道來。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這樣寫道:「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裡,惟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譯為白話文的意思是這樣的:在過去,通過驛站傳遞文件的方式共有三種,分別為即步遞、馬遞、急腳遞。其中,當屬急腳遞的速度最快,每天能行走約四百裡,只有發生戰爭時才會使用。在熙寧年間,金字牌急腳遞出現,(作用)就像古代的栩檄那樣。文中的「羽檄」,一般傳遞的就是十分重要的軍事文書,關乎地方叛亂或是國家安全,其中就分六百裡加急和八百裡加急。
交通工具一般是馬或是船,在通訊較差的古代,信息傳遞的速度關乎著一場戰爭的勝負。封建帝王為了自己江山的穩定,便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古代的郵局——驛站。驛站不僅負責傳遞信息、公文,同時還是官方的「招待所」,每隔20裡就設有一處驛站,為差役提供食宿、換馬等服務。
拿唐朝為例,一尺為0.303公尺,而一裡等於現在的454.2公尺,500裡就大約等於今天的227公裡,在當時,就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至於八百裡加急,在當時的全國範圍內基本可以實現2天到達。據記載,唐朝鼎盛時期,分散在地方的驛站大約有一千幾百個之多,其中包括水驛、陸驛、水路,共有1萬餘人參與著與驛站相關的工作,可以說,在傳遞信息這方面,大唐王朝是很下本錢的。
要知道,古代的強盜歹徒是很多的,那麼,差役們難道就不擔心被劫嗎?其實,唐朝的驛站制度很完善,同時也很嚴苛。倘若文書被強盜搶走,那麼他們就會遭到官府的剿殺,子女妻兒甚至都會被充奴充婢。當然,為了順利送達文書,驛卒們在傳遞文書時,一般都會分派多人攜帶文書,就是防止半途被截獲。
值得一提的是,驛站建設的初衷是為了讓統治者們鞏固皇權,但皇家生活也隨著驛站制度的完善而得到了改善。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便是真實寫照。當年唐玄宗為了表示對楊玉環的寵愛,便讓人八百裡加急從嶺南運來荔枝。而當荔枝到達長安時,上面的露珠都沒幹。可見八百裡加急的速度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