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2020-12-18 樹人談史

古代的城市都是被高高的城牆保護起來的,所以古人攻城時想要攻入城內必須先攻破城門。然而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在古代的史書中還是現在的古裝劇中,進攻的一方在攻打城池時往往並不是直接進攻城門,而是利用攻城雲梯攀附在城牆上,從城牆上面攻破城池。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既然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攻城的士兵為何不直接用火燒?

木材很容易著火,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所以,採取火燒城門的辦法來攻城,理論上是可行的。那麼,為何古代的士兵放著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不用,反而大張旗鼓的用雲梯攻城呢?而且用雲梯攻城,無疑會更加危險,就算沒被敵軍傷到,自己不小心掉下來也非死即傷。

其實,在歷史專家看來,古代士兵攻城確實也想用火燒城門的辦法,但是實際上他們卻不敢真的這樣做。

在古代,也曾經有過士兵在攻城的時候採用火燒城門的辦法,但是實踐證明這種辦法真的不管用。在《明史》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公元1461年,大太監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叛亂,派兵攻打皇城的東安門。曹欽手下的士兵攻城的時候,採取的就是火燒城門的辦法。然而守衛皇宮的士兵卻乘勢加柴,火反而燒得更猛烈了。攻城的士兵雖然將城門燒毀了,但卻還是被火勢阻擋在城門外。等到明英宗援兵到來,這些叛軍只能束手就擒。

而且,就算士兵們採取火燒城門的辦法攻城,但是卻不一定能夠點燃城門。因為在古代的城門之外都有護城河,如果敵軍放火燒城門,守軍可以輕而易舉地將火勢熄滅。甚至古人在設計城門樓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個破綻,在城門上留有縫隙。所以守軍都不用下城樓,直接在城樓上往下灌水就可以熄滅火勢。

除了上面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個原因就是古代的城門極難燃燒,就算主動讓你用火燒都不一定燒得著。因為古代的城門,大多都是採用棗木、鐵樺木這種特別堅硬的木材製成的,而且經過了特殊處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阻燃性。況且古人還會用鐵皮、鉚釘加固城門,這樣一來更難燃燒。所以,古代攻城的時候燒城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進攻的一方通常都是派士兵撞擊城門以吸引守軍注意,然後再用雲梯攀附城牆進攻。

除了上面這幾個原因之外,古代士兵不敢燒城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避免自投羅網。

很多人可能覺得,只要從外部攻破城門就意味著攻破城池,這種想法其實並不對。在歷史學家眼中看來,從外部攻破城門往往會面臨更大的兇險。因為古人在修建城牆時,就考慮過城門被攻破之後的結果,所以在城門後面往往會再建造一座甕城,專門用來應對城門被敵軍攻破的情況。

古代的城牆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設計理念。古人在修建城牆時,有時會故意將城門設計成弱點,從而引誘敵軍從城門進攻,那些攻入城門的敵軍以為自己攻破了城門,實際上卻要面臨更大的危險。

在古代,有一個成語叫「甕中捉鱉」,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被困在甕城中的敵軍是再適合不過了。比如在清朝天京保衛戰時,曾國藩手下的湘軍攻打太平天國的天京城,為何寧願費時費力地去掘地道都不願攻城門?就是懼怕甕城的威力。

天京城是太平天國的叫法,實際上就是南京城。在明朝初期,南京城是明朝的京城,朱元璋為了修建南京城牆頗費了一番心思,整座南京城的城牆有多達13座城門。在這些城門後面,就隱藏著規模龐大的甕城。例如現在保存最完整的聚寶門,就是一座結構非常複雜的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

聚寶門的城門後面一共設置了3座甕城,另外還有4道券門,每一座甕城都配有獨立的閘門,這些閘門都採用包鐵鉚釘的方式加固,除此之外每道閘門還設置了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城內還另設有二十多個藏兵洞。如果敵軍一旦攻入城門進入甕城,千斤閘落下之後這些敵軍就真成了甕中之鱉,只能乖乖投降。

所以,在歷史專家們眼裡,古代士兵攻城並不是不願意燒城門,而是不敢燒城門。因為突破城門,也就意味著要進入更加兇險的甕城。不過,甕城也只有在冷兵器時代才能體現威力。當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後,甕城基本上也就失去了作用。

相關焦點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士兵攻城不用火燒?其實原因很簡單
    在我國的歷史上,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發明和發現,有時我們都會不自覺的感嘆古人的智慧。相信大家無論是在史書或者古裝電視劇當中都看到過,古時列國進行戰爭時,攻打城池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城門。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說,古時候的城門是木頭的,為什麼大家不用火燒,而是採取了更為複雜、麻煩的雲梯來攀爬城牆。其實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士兵不用火攻?專家:只有笨蛋才用火
    那些巧妙絕倫的工藝、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這些創造都伴隨著一段段佳話。而古人們的才華可不僅僅只運用在這些地方,身處於那個徵戰頻繁的年代,戰場上也有著他們的發光點。 可在我們對各個古代戰鬥的了解中,尤其是那些還原過去的影視劇裡,人們似乎從來都不會去用火攻來燒那古代木質的城門,這是為什麼呢?專家表示,只有笨蛋才用火。 在古代的戰局中,城池是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每個國家城池的城牆都會被修建得高大且牢固,這都是因為它們將會在城池的攻堅中直面來襲的敵人。冷兵器時代並沒有如今的火炮,所以在面對高聳城牆的時候會無比艱難。
  • 古代都是木城門,為何士兵攻城時不選擇火燒?專家:燒了就死定了
    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戰爭,而在古代,攻城的過程中,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如果奪取不了城門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就會一直消耗糧草和物資,時間久了,什麼也沒得到消耗還甚重。而在攻城的時候,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攻城工具是投石器,雲梯,抬著柱子撞門,弩車,火箭等等。這麼多的方法中,無疑雲梯是最傻的,傷亡也最多。這簡直很好地詮釋了送人頭的概念。但是古代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木質的,就連城門也是,可為什麼卻很多有將領考慮去火燒城門呢?如果用火燒掉直接城門的話,攻城難道不就會簡單很多了嗎?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門?
    冷兵器時代,城池都處於戰略要衝和山水形勝之地。攻城,實際上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所以,孫子說:「上兵伐謀,其下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兵法?謀攻篇》)。這是在討論攻城問題時,嘉會需要強調的。《謀攻篇》也揭示了兩點。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戰爭史佔據了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為了穩固勢力、擴大疆域,常命百萬將士兵臨城下,與敵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古代的兵器和戰術相對落後,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們只能搭起木梯,藉助人口優勢爬上敵人城樓。
  • 士兵攻城時,城門上的人為何不把梯子推倒?不要以為古人傻
    過去,沒有飛機和飛彈,每場戰爭基本上都是在人命的基礎上取得的,但是現代士兵的生命變得更加寶貴。當年都是依靠堅固的城牆來防禦敵人,一旦前線的士兵沒有阻擋敵人,城門便是最後的防禦線,一旦城門丟失,整個城市幾乎等於淪陷。當敵人攻擊城市時,他們通常使用梯子爬上城市,而我們發現捍衛城市的士兵通常更喜歡向他們扔石頭,而不是破壞梯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 古戰場敵軍用雲梯攻城,守軍為什麼不推倒梯子?你想的太簡單了!
    在古代戰爭中,士兵不僅要在戰場上拼殺,最主要的還是攻城或者守城。作為攻城的一方,肯定派出的兵力是守方的數倍,其傷亡人數往往是最慘烈的,畢竟「易守難攻」。除了攻城人數多外,使用的攻城武器也要多,如投石器、弓弩車、雲梯都是必不可少的攻城武器。
  • 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戰爭並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戰爭領域有著非常多的見解,為佔得敵人一座城池,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任何戰爭都需要有計劃來實行,儘管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但也有基本的章法。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仍然能夠看見有關古代戰爭的片段,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打仗攻城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 為什麼古代守城戰中,不直接把城門堵死?專家:堵死,死的就是你
    古代攻城,分守城方和攻城方。城門是關鍵之處,城門對於守城一方的城門是一線生機,而對攻城一方來講卻也是敵人的咽喉。歷史上的攻城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說用戰車攻城,雲梯攻城,大炮攻城。然而,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守城便是死守城門,卻不堵住城門。那麼,為什麼古代守城只是願意派兵堵門,而不直接把城門堵死呢?
  • 敵軍梯子都搭上城門口了,守城士兵為什麼還不敢推?他們在等什麼?
    從古代開始就有戰爭,而古代的戰爭用的兵器和戰術都是比較原始,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比較落後,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時候的技術以及教育處於比較原始的,人類只能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發明兵器,並且和一些有勇有謀的軍臣計劃戰術。
  • 古代士兵中箭後為何倒地不起?專家:不死也不敢起來!
    箭杆大多數都是用竹製或者木製,不過射出去的箭飛行速度太慢,於是人們就開始在箭的尾部裝上羽毛,在《考工記》就有相關記載,不過羽毛的質量很差,到了宋朝,慶曆四年(1044),優質的羽毛供應不足,就發明的風羽毛箭。古代的弓箭水準遠沒有現代精良,材質也不是石墨烯、合金。過度疲勞的情況下,能射百米以上就算不錯了。
  • 守城士兵為何不直接推倒梯子,卻費力用石頭砸?士兵:笨蛋才去推
    在一次次的戰爭中,古人也積累出了一系列的經驗,例如《孫子兵法》這本戰爭方面的奇書,可謂是對後世的戰爭都有一定的貢獻。在古代,那個冷兵器時代,發動一場戰爭的代價可謂是十分巨大的。因為當時的經濟並不發達,各種製作工藝也不完善。
  • 《騎馬與砍殺2》攻城與守城有什麼技巧 攻城與守城技巧介紹
    攻城部分 1、城鎮和城堡的圍牆一共有三個等級。當你在攻城的時候發現戰鬥界面顯示城牆為等級一,就可以造兩個攻城塔直接進攻,因為這時候攻城塔自帶斜坡(不用爬梯子)士兵可以直接衝上城牆跟敵軍廝殺,相當於破城門的效果。 2、二級城牆和三級城牆。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搬石頭砸也不推倒雲梯?別被電影騙了
    我們在古代戰爭片中經常可以看到,攻城戰中。攻城戰士們架著雲梯就往城牆上面衝,而守城的士兵們就會拿著石頭等重物向下砸。而這就有不少的觀眾們都十分疑惑,為什麼不直接把這個梯子推倒呢?動用這麼多人力物力豈不是十分浪費?而事實上,不是不想推,而是根本不能推。
  • 為何守城士兵寧願費力用石頭砸,也不推倒梯子?士兵:我可不傻
    我國古代的醫療技術非常落後,所以想要治好還是得看運氣。在我國歷史上發生戰爭基本上都是短兵相接,用肉體與敵人相撞。造成這樣的場景,主要還是因為當時的科學技術不行,這種戰爭方式能存活下來都是靠運氣和命硬。其實這種戰爭方式還不是最殘忍的,進攻方採取人肉堆積方式向前進的方式是最讓人接受不了的。
  • 攻城守城,無所不用其極,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城門爭奪戰城門作為一個城池進出的要道,對於守城方或者攻城方,都極其的重要。在歷史上很多戰爭中,都是城門被敵方攻破;或者城中奸細打開城門,放敵人進城,導致城池被破。在這種撞木的衝撞下,如果城門不夠牢固,很快城門就會被撞破,城池就會失守。城牆爭奪戰在前門說過,一般的城池都是用城牆將整個城池圍起來,只留城門進去,而城門又是非常的堅固,一時之間,不好攻打下來,那麼就會圍繞著城牆展開爭奪,進行著你攻我守的消耗戰中。而第一個能登上城牆的攻城方士兵,會成為先登勇士,受到極其厚重的獎賞。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費力氣搬石頭砸,也不願推倒梯子?
    古代城池絕大部分都會為了準備防止敵人攻城,因此守城的一方都是有著極大的地利優勢的。所以古代名將都是儘可能少地打攻城戰的,《孫子兵法》上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稜堡需要石頭砌,小一點的還好說,幾萬人周長几十裡的大城,以當時的人力財力負擔不起。中國古代城池大多是內部土夯,外部包磚,稜形突出極容易被刨爛。中國古代城池是一整套防禦體系,要想攻打城池,要先掃外圍前出的兵堡,峰燧堡等,然後是城郭,再然後是護城河,然後是甕城月城等著你。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看一些有攻城場景的電視劇,進攻方士兵必定扛著梯子登城,守城方則可以較輕鬆的化解。首先可以放倒梯子,不然就石頭、滾木此後,再不行倒油、點火,攻城方士兵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首先是士兵的前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