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2020-12-15 淺談廿四史

古人云:「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中國古代時期,曾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為一統天下而發動戰爭,為一己私利而出動軍隊,為保家衛國而奮起反抗。人類的發展歷史,如同一段戰爭史,我們在戰爭中吸取教訓,無形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發展圖強,尤其是近現代戰爭,直接促使科技迅速發展。一場戰爭的勝負,可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古人已經從多年的戰爭中總結出經驗,並由此編撰出許多軍事著作,現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孫子兵法》,還有的兵書如《吳子》、《三略》等。

戰爭並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戰爭領域有著非常多的見解,為佔得敵人一座城池,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任何戰爭都需要有計劃來實行,儘管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但也有基本的章法。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作品中,仍然能夠看見有關古代戰爭的片段,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人打仗攻城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往往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由於古代沒有先進的攻城器具,必須依靠雲梯等東西爬上城牆或者冒著生命危險用撞木來撞開城門。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無法避免巨大的傷亡。

類似於三國時期關羽水淹七軍的戰役,其實很小几率會出現,歷史上大多數攻城戰都是正面對拼。那麼,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士兵們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來破城呢?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你繞一下試試?」有關古代的城牆和城門,其實我們還可以看得到,影視劇中的模擬畫面可能有誤,但現存的古城也能再次還原歷史。即便是普通的城牆,也是非常高且堅固的。不僅如此,古人將其稱為「城池」也是有原因的,高大的城牆加上護城河,這是古代最有效的軍事防禦建築。

城牆與護城河

古代城池最主要的作用還是軍事防禦,為了更加保護好城池,它一般會建在地勢險要或者交通要道處。詩人李白曾評價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古人認為戰略要道無論是對發起戰爭還是戰略防禦都是非常重要的。秦國曾依靠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六國之兵看到函谷關也是甚為頭疼,可見其戰略影響。一般建在地勢險要的城門,其周圍必定是荒山野嶺,若想要帶大軍繞城偷襲,根本不可能實現。如「蕞之戰」,五國聯軍認為攻打秦國總是在函谷關被阻擋,於是想繞道迂迴至函谷關,可最終還是失敗。

其次古代打仗行軍往往會攜帶大量的軍需物資,古代的城市一般不會修建在非常空曠的地帶,若遇險則可能四面受敵,而這樣的城池很容易在戰爭中被破,再者也不需要繞道。如遇到以地形地勢為依託的城牆,大批軍隊繞道而行,一時耗費大量的時間,二是行軍人數不可能很多,軍需物資若被切斷,繞道的軍隊則會成甕中之鱉。小股部隊繞道而行,根本沒有破城的威脅,反而得不償失。

最後,大批軍隊如果強行繞道至後方,若遭到敵軍的部隊夾擊,後果將不堪設想。想要繞過敵方的城池,直取後方的做法不太現實。如果己方的軍事實力足以碾壓對方,直接可以正面強攻,若正面強攻佔不到優勢,還可以通過智取的方式。要是兩種方式都不可行,那只能說早點退兵,古代持續數年的戰爭也不是沒有,儘管再怎麼攻城,最終還是無功而返。一座城池若很簡單被人繞道而取,其修建的意義也便不在。對於專家所給出的答案,其實還是很有道理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的攻城戰已經發生變化,飛機大炮的存在讓城牆變得不堪一擊。現代化的戰爭已經與古代戰爭有所區別,如今派出小股部隊潛入還是非常有效的,畢竟現在的城市已經沒有城牆。正面戰場若抵擋不住,則直接有毀城的危險。古代戰爭中,可能遊牧民族強大時期還有機會繞道取城,其機動性成為關鍵制勝因素,還有就是近代戰爭中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但也僅僅是個例。對此,大家有何看法?

相關焦點

  • 古代人作戰為何非要攻下城池 而不繞過去了事?
    城池,在古代屬於一個地方甚至一個王國權力與指揮的中心,往往裡面住著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方負責總指揮的王。所以,伐戰,最終的指向都是攻城。攻城實為擒王。王覆,則政權覆,國土歸。如果不攻城直接繞過去,不但不好繞,而且繞起來毫無意義。
  •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糧食就不夠吃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是有一個疑問的,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缺糧食呢?天下的人口都是固定的,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會缺糧,一打仗就缺糧食了,這是為何呢?長平之戰趙國缺糧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有一場長平之戰,根據《史記》的記錄,這一次趙國的失敗,多少是和糧食的缺少有關係的。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那士兵攻城為何不用火燒?專家:他們想但不敢
    古代的城市都是被高高的城牆保護起來的,所以古人攻城時想要攻入城內必須先攻破城門。然而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在古代的史書中還是現在的古裝劇中,進攻的一方在攻打城池時往往並不是直接進攻城門,而是利用攻城雲梯攀附在城牆上,從城牆上面攻破城池。
  • 古代戰爭中遇到城池久攻不下,為什麼不直接繞道?原因讓人感慨
    古代時,各國之間為兼併城池,摩擦頻發,在談判、協商、交易等方式下都不能解決的問題,就只得以付諸於武力。武力徵服不僅勞民傷財、費時費力,而且容易導致己方內部防守空虛,敵對勢力有可乘之機。所以,在不必要的情況下,武力徵服手段不會輕易出現。
  • 古代大軍攻城,守城士兵投石射箭,卻不推翻梯子,這是為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戰爭史佔據了大部分篇幅,尤其是在古代,帝王為了穩固勢力、擴大疆域,常命百萬將士兵臨城下,與敵方展開殊死搏鬥。而古代的兵器和戰術相對落後,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士兵們只能搭起木梯,藉助人口優勢爬上敵人城樓。
  •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原因很簡單
    而哪怕是再鋒利的弓箭,甚至是火器,在盾牌面前都是黯然失色,比如在明清初期的戰爭時,能徵善戰,然而科技落後的後金部隊,就是採用鐵盾來對付明軍的後期,而重步兵躲在後方,等到進入弓箭可及的範圍
  • 在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古代,士兵行軍打仗都吃什麼?這兩物不說你想...
    在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古代,士兵行軍打仗都吃什麼?這兩物不說你想不到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後勤物資的補給是否充足,直接決定著一場戰爭的最終結果,現代隨著科技發展,各種各樣的軍用罐頭,自熱食品能在戰場上為戰士們補充能量,那麼在古代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情況下,士兵們的軍糧是些什麼呢?
  •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時候打仗,如果哪方軍隊掌握了更好更多的刀劍等冷兵器,那麼這一方勝利的把握就會增大。古戰場的遠程攻擊武器,論其中的王者,一定就是弓箭了。那就用糞便,這樣射中敵人,起碼讓他難受一陣子。而且如果不及時處理,會被帶有大量細菌的箭頭影響,受傷的人會出現嚴重的免疫反應,傷口也會迅速的惡化,化膿感染細菌,最後死去。要是射中的敵人沒有傷口的話,且沒射中要害位置,也會導致感染因為是在與糞便細菌的作用下,大部分人也會死去,只有少數人能夠活下來,這少數人裡面還要忍受疼痛刮骨療毒。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費力氣搬石頭砸,也不願推倒梯子?
    攻城戰是冷兵器戰爭時代最為殘酷的戰爭類型之一,因為從城池外面向城池裡面攻擊註定了會遭遇極為強硬的抵抗和極為恐怖的傷亡量。古代城池絕大部分都會為了準備防止敵人攻城,因此守城的一方都是有著極大的地利優勢的。
  • 古代將士打仗時系披風,僅僅為了耍帥?專家分析:關鍵時刻能救命
    但是有些專家在仔細研究過披風之後,卻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這看似普通的披風,居然有四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第一個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披風可以起到一個辨別的作用。古代的士兵穿的都是鎧甲,顏色樣式都是一樣的,而將軍穿戴披風在戰場上一般很惹眼,這時候將領身穿披風帶兵衝殺,肯定會先被敵軍攻擊。自家士兵看到披風後,就能清晰辨認主帥的位置,方便去保護。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攻城士兵不用火攻?專家:只有笨蛋才用火
    面對著城牆下來勢洶洶的敵人,守軍研發出了一套守城術。而在進攻的時候,攻城術的誕生更是順水推舟。可在我們對各個古代戰鬥的了解中,尤其是那些還原過去的影視劇裡,人們似乎從來都不會去用火攻來燒那古代木質的城門,這是為什麼呢?專家表示,只有笨蛋才用火。 在古代的戰局中,城池是有著非常重要地位的。
  • 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為何士兵攻城不用火燒?其實原因很簡單
    綜上所述,用火燒城門明顯不是一個好辦法,所以古時候打仗的時候更喜歡使用撞擊城門和雲梯攀爬城牆兩者配合的方式。護城河的守護在我國古代,無論是大城池還是小城池,甚至是一些村落,都會修建一條護城河。對整個城市來說,護城河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導語: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所謂排頭兵都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理論上來說他們屬於是炮灰般的角色,幸運的話能夠存活,運氣不好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應該倒下了。古代戰場上,基本都是這樣,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人要站在第一排,通常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士兵,發起衝鋒時候,拿著手中的武器全力撲上去。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這是必死的局面,為何他們還如此熱衷呢?難道站在第一排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有三個原因,實屬無奈。
  • 古代打仗時,「扛軍旗」的士兵不拿武器,為什麼無人敢殺?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有時候會演到將軍帶領士兵攻城略地或者雙方交戰的場景,我們發現雙方都是戰旗烈烈如火如荼。在有時候來個特寫,見一小兵雙手舉著旗就往上衝,你們肯定會心想這個小兵不怕死嗎?別人都是大刀長矛,他只穿著盔甲雙手舉旗沒有任何的武器,那麼「扛軍旗」的士兵不拿武器,為什麼無人敢殺?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因為後來戰國諸侯的變法活動,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皆是以李悝的驚世之作《法經》作為藍本的。
  • 古代攻城戰中,前排的士兵明知必死為何不怕?你先看看福利如何?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們會發現這樣的細節,古代君主命令軍隊攻打敵人城池時,敵人在城頭上的防守往往也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比如,城頭上有弓弩手準備了滾木礌石,甚至滾燙的油,而攻城一方往往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巨大的人力傷亡。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療傷。華佗用刀給關羽刮骨去毒,帳裡帳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刮骨療傷」的故事。
  • 為何守城士兵寧願費力用石頭砸,也不推倒梯子?士兵:我可不傻
    在我國古代發生過很多戰爭,尤其是春秋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過的戰亂數不勝數。在我國舊社會封建制度下,一般都是地位高的國家說了算,所以才會發生如此多的戰爭。這也告訴了很多人弱肉強食的道理,如果想要自己的國家發展起來,首先第1步便是打仗、爭奪城池。
  • 古代發生戰爭,攻打「兵家必爭之地」狀況慘烈,為何不繞過去呢?
    回看我國的古代戰爭,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諸侯們,都會去爭奪荊州、襄陽等這樣一些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我國那麼大,城市星羅棋布,為什麼不先去捏其它軟柿子呢?或者說,當遇到「兵家必爭之地」的時候,這些軍事家為什麼不耍個小心機,繞個道先打別的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