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糧食就不夠吃了呢?

2021-01-11 筆揮江山

相信很多人都是有一個疑問的,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缺糧食呢?天下的人口都是固定的,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

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會缺糧,一打仗就缺糧食了,這是為何呢?

長平之戰趙國缺糧了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有一場長平之戰,根據《史記》的記錄,這一次趙國的失敗,多少是和糧食的缺少有關係的。

廉頗守了三年的城池,把趙國的糧食給消耗得差不多了。趙國向齊國去借糧食,齊國不借給他們。

事實上當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借給他們,怕得罪秦國。

趙括是臨危受命的, 趙王不想讓廉頗守下去了。想要速戰速決,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趙括只能發起主動進攻。

結果我們得知的是趙括是一個無能的將軍,他讓趙國損失了40萬將士。

可是,趙國為何缺糧了呢?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呀!

打仗之所以會缺少糧食,原因如下:

1、國家有戰事的時候會擴充軍隊

沒有戰事的時候,軍隊的數量是不多的。這個情況下吃軍糧的人就不多了,但是,一旦有戰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這個時候要擴充軍隊,擴充軍隊是從百姓裡選人的。這就造成了之前種地的人,他們去當兵了。

當兵的人多了,種地的人少了,這個情況下糧食生產上自然也就跟著變少了。古代沒有機械化,一個人種多少地是有限的。

2、不打仗的時候士兵也種地

士兵的職務不僅僅是保家衛國打仗,他們也是參加農業勞動的。只要是國家沒有戰事的時候,他們都是要種糧食的。

不說養其它人了, 最起碼是要做到子給自足的。但是,一旦打仗了,他們種的這些土地就荒蕪了。

我們都知道李牧是趙國名將,他在和匈奴對峙的時候,就是帶領士兵種地、養牛的,他每天都會殺牛犒勞軍隊的。

所以,只要匈奴來犯,他們作戰十分的英勇,很快就會把匈奴他退,打的次數多,就有了一種結果,匈奴不敢來犯了。

短暫的戰爭還不影響糧食的生產,但是,一打就是幾年的戰爭,這個對糧食的消耗是致命的。

3、糧食運輸和存放的過程中,會被敵人截獲或毀壞的

我們都聽說過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一句話,這說明糧草的重要性。打仗的時候,你的對手也是會惦記你的糧食的。

他們會想辦法去半路截獲你的糧食,甚至把這些糧食給毀掉。

正如我們知道的三國時期,曹操之所以打敗了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就是因為他燒了袁紹放在烏巢的糧食。

因為糧食沒有了,軍心大亂,就會導致戰役的失敗。袁紹就是吃了這個虧!

所以說被敵人截獲或者毀掉的糧食,也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5、大量的糧食都在路上給消耗了

戰爭時期糧食是要不斷的運輸到前線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若是運送100袋糧食,最起碼30袋都是消耗在了路上的。

畢竟送糧食的人,他們也是要吃的呀。而且古代的時候交通一點都不便捷,車馬數量的規模十分的龐大。

所以說糧食的消耗要遠大於沒有戰事的時候。

總結:

兵荒馬亂的時候,國家最為重要的事情是放在了戰爭中。大部分人都要參與戰爭的,所以,從事農業的事情,就退到了次要的低位。參加農業種植的人不多了。生產也就跟不上來了,若是國家的存糧都吃完了。

這個時候只能借糧食,若是借不到了,等待的就是戰役的失敗了。

相關焦點

  • 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古代戰爭,參與人數眾多,氣勢恢宏,場面震撼,但是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古代戰爭,就會發現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那就是糧草問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多少戰爭因為糧草供給不足或者糧草被毀,再或者糧草耗盡而最終導致兵敗。可見,糧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走向。那麼,這些當兵的人,不打仗他們就不吃飯嗎?為什麼一打仗飯就不夠吃呢?
  • 在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古代,士兵行軍打仗都吃什麼?這兩物不說你想...
    在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古代,士兵行軍打仗都吃什麼?這兩物不說你想不到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軍打仗,後勤物資的補給是否充足,直接決定著一場戰爭的最終結果,現代隨著科技發展,各種各樣的軍用罐頭,自熱食品能在戰場上為戰士們補充能量,那麼在古代沒有罐頭,壓縮食品的情況下,士兵們的軍糧是些什麼呢?
  • 古羅馬士兵打仗吃的啥,肉乾與餅乾最常見,新鮮事物可遇不可求
    可普通的羅馬士兵一般都吃些什麼呢?他們是否也能吃到一些優質的食物呢,今天的文章裡,我們就好好地探討一下。一、好東西都是搶出來的首先要說一下,本文提到的"羅馬帝國",僅僅單一指沒分裂前的羅馬帝國,後期的東西羅馬不算在該範疇之內。根據現有查到的資料顯示,當時的羅馬軍隊裡面,士兵的夥食配比要求很簡單,主要是"主食7成,非主食3成"。
  • 古代沒有午餐肉罐頭,也沒有壓縮餅乾,那行軍打仗都吃些什麼?
    俗話說得好,「皇帝不差餓兵」,即使是再精銳的部隊,一旦沒了糧食,也是要立刻炸鍋的。因此,對於將領們來說,如何抓住自己士兵們的胃,就成了他們外出徵戰時至關重要的一環。可是就像前面咱們說的,古時候沒有行軍罐頭,打仗又大多在野外,風吹日曬加雨淋,大部分食物別說保存十天半月,就算是保存個三五天也不容易。
  • 二戰時各國士兵吃什麼?別人都是來打仗的,而義大利是來野餐的!
    二戰時各國士兵吃什麼?別人都是來打仗的,而義大利是來野餐的! 大家想必都知道,要打戰戰略物質必須先要跟上,一個部隊如果沒有糧食補給,先別說跟敵人作戰了,恐怕還沒到戰場上自己人就先餓死。戰略物質在整個戰鬥起著非常重要的因素,沒有任何人是不吃飯的。
  • 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導語: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所謂排頭兵都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理論上來說他們屬於是炮灰般的角色,幸運的話能夠存活,運氣不好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應該倒下了。古代戰場上,基本都是這樣,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人要站在第一排,通常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士兵,發起衝鋒時候,拿著手中的武器全力撲上去。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這是必死的局面,為何他們還如此熱衷呢?難道站在第一排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有三個原因,實屬無奈。
  • 古代打仗真的靠人多嗎?專家:瞎扯,十萬大軍抵不過一鬥糧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這個國度有一多半的記憶是伴隨著飢餓度過的,還有一多半的記憶伴隨著戰爭度過。說起來比較諷刺,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以前,但是大部分的時期其實中國人都沒有吃過飽飯,所有中國人都能吃飽飯的歲月也就是在這幾十年,所以我們真的要感謝袁隆平。
  • 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在中國古代時期,曾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為一統天下而發動戰爭,為一己私利而出動軍隊,為保家衛國而奮起反抗。人類的發展歷史,如同一段戰爭史,我們在戰爭中吸取教訓,無形的競爭壓力迫使各國發展圖強,尤其是近現代戰爭,直接促使科技迅速發展。
  • 古代「一石」糧食是多少?夠現在幾個人吃?
    經常看歷史電視劇的朋友,都聽說過古人稱糧食,石料等等都是多少「石」來計算的,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說「一石」到底是多少呢?夠現在的人吃幾天呢?古代「一石」即可作為體積單位,也可作為重量單位西漢時期「石「,是可以作為重量單位的,在西漢的時候「一石」等於120「斤」。但是西漢的1斤相當於現在國際標準250克,也正好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市斤」的一半。西所以轉換過來。西漢「一石」如果按照重量來計算的話,就等於我們現在所說的30「公斤」。
  •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時候打仗,如果哪方軍隊掌握了更好更多的刀劍等冷兵器,那麼這一方勝利的把握就會增大。古戰場的遠程攻擊武器,論其中的王者,一定就是弓箭了。而且如果不及時處理,會被帶有大量細菌的箭頭影響,受傷的人會出現嚴重的免疫反應,傷口也會迅速的惡化,化膿感染細菌,最後死去。要是射中的敵人沒有傷口的話,且沒射中要害位置,也會導致感染因為是在與糞便細菌的作用下,大部分人也會死去,只有少數人能夠活下來,這少數人裡面還要忍受疼痛刮骨療毒。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療傷。華佗用刀給關羽刮骨去毒,帳裡帳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刮骨療傷」的故事。
  • 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
    導語: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見將軍打仗的場景出現,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雖然讓觀眾看了以後感覺很熱血,但真實的戰場實際上要比電視劇殘酷得多。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因為後來戰國諸侯的變法活動,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皆是以李悝的驚世之作《法經》作為藍本的。
  • 二戰時日本士兵都會背個包,他們的包裡都裝了些什麼?為何不離身
    日軍的裝備相對精良,因此比較難對付,抗戰也打了十四年,如今從影視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日本軍人在行軍的時候會背一個包,就算打仗也不願意放下來,究竟是為何呢?日本軍人背的包裡面有什麼東西,有多重?在二戰期間,日本軍人都會背一個包,而且即使是上戰場,士兵也不會把包放下來。其實這個包裡面裝的主要有這幾類東西:乾糧、水、彈藥、通訊設備以及衣物等。
  • 「年」在古代其實是糧食豐收的意思,為什麼會演變成「年獸」呢?
    但在古代,「年」並不受老百姓的歡迎。為什麼?其實,在古人眼中,「年」是一種惡獸,這種惡獸在很多傳記中都出現過。比如,據說在古代,有一種怪獸叫「年」,它只有一隻角,像獅子一樣,牙齒和爪子都很鋒利,經常在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出來,「每個男人都會吃它,有一次,」年「闖進村子吃人,突然,一個院子裡傳來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年害怕地逃走了。於是,一到年底,家家戶戶放鞭炮,通宵達旦。
  • 古代名將為何都有「啤酒肚」?真相是如何?別再被八塊腹肌迷惑了
    說起高大威猛的古代武將形象,大家看得最多的,應該是秦叔寶,尉遲恭,他們被當作門神,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天進進出出,都能夠看到他們的身影。除了他們一身華麗的鎧甲,還有一個地方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他們的「啤酒肚」。古代行軍打仗不是應當十分艱苦嗎?為什麼他們會有大肚的呢?
  • 中國人均糧食產量位於世界前列,為何還要年年進口糧食?
    70多年中國糧食年年增產,從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世界首位,為何還是不夠吃,每年進口1億噸?說起中國的糧食產量,真是一個讓人自豪的事情。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達到了6.6億噸(13277億斤),再創歷史最高紀錄。即便是人均糧食產量,我國也已經做到了世界前列。可是,問題是,為何我們還要每年進口1億噸糧食?是因為不夠吃嗎?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皇帝送來10車肉,霍去病寧願放臭也不給士兵吃,幾十年後才知原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每一名將軍都應該知道的道理,而這一準則也已經傳承數千年了。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士兵們打仗需要有足夠的糧食,而天天訓練的士兵們對糧食的需求更是驚人。所以,糧草對於一支隊伍來說至關重要,在古時候的冷兵器時代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