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2020-12-19 迷彩前沿

導語: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所謂排頭兵都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理論上來說他們屬於是炮灰般的角色,幸運的話能夠存活,運氣不好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應該倒下了。古代戰場上,基本都是這樣,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人要站在第一排,通常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士兵,發起衝鋒時候,拿著手中的武器全力撲上去。

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這是必死的局面,為何他們還如此熱衷呢?難道站在第一排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有三個原因,實屬無奈。通常軍隊裡都有監軍,負責觀察士兵的舉動,專門對付像逃兵這樣的人群,且採取的手段較為直接,可能當場就會制裁,沒有任何人情味,但這個部門也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

前線打仗最害怕的就是士兵怯戰,一旦出現一個逃兵那麼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軍心很容易動搖,那麼這就等於是給敵人建立優勢,潰敗是遲早的事情。其次是成為逃兵之後,產生的連帶責任太可怕,前排士兵必須要為自己的家人著想,如果臨陣退縮,要是陣亡的話,罪過將會由家人承擔,即便沒有陣亡也有一定的責任。

古代人十分看重榮譽,如果因為士兵作逃兵,整個家族都會受到譴責,屆時在外人面前就會抬不起頭來,影響是很深遠的。第三點就是陣亡後得到的撫恤金,還有軍功帶來的福利能給家人擁有一定的收入和地位,這是一名士兵最看重的事情,奔赴前線殺敵很多都是身不由己,生在亂世,需要養活家庭很不容易。

如果能夠在前線的拼殺中脫穎而出,甚至能夠混到一官半職,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家庭都是好事。所以有時候,士兵還會搶著做排頭兵,因為這有可能是翻身的機會,這也就等於是在拿自己的性命作為賭注,背負的是自己的前途還有家庭的未來,因此排頭兵明知必死,依舊會猛的往前衝。

當然士兵們也有一定的家國情懷,如果任由敵人踏足自己的家園,那麼家人的安全也就得不到保證,所以他們必須得站出來貢獻一份力量,或許因為自己的付出就能夠讓家人免受災難,那麼在士兵們的心裡,必定會覺得犧牲是值得的。總而言之,不管是第一排的士兵也好,還是後面的士兵,都有自己作戰的理由。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為何士兵還搶著上?想當前排還得託關係
    平時在看古代戰爭影視作品的時候,都會驚嘆擋在最前面的那一排士兵,第一排的士兵扛著梯子登城衝鋒,而城牆上的守軍則放箭、扔石頭、倒火油拼死抵抗。如此的勇猛不怕死,要知道衝在最前面的士兵在攻城上雲梯的時候,那都是九死一生,為何他們明知道危險還要往前衝呢?他們真的不怕死嗎?其實有這3個原因。
  • 古代士兵衝鋒,第一排士兵明知是送死,憑什麼他們最敢往前衝?
    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兩軍交戰時,第一排士兵衝鋒的時候,明知道衝過去九死一生,為什麼還要奮不顧身的往前衝?人們常會認為衝鋒在前的往往會成為炮灰,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現代戰爭中都裝甲部隊衝鋒在前。那麼古代沒有裝甲部隊,軍兵以方陣作戰,誰會願意列隊在第一排呢?首先,作為人類,都具有極強的求生意思,在非生即死的重要關頭,如果說不怕死肯定是假的。
  • 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
    導語: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是什麼心情?真的必死無疑嗎?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見將軍打仗的場景出現,他們帶領千軍萬馬,在戰場上英勇殺敵。雖然讓觀眾看了以後感覺很熱血,但真實的戰場實際上要比電視劇殘酷得多。
  •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為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而古代的武器則以長矛長劍盾牌為主,兩軍兵戎相見,唯有戰士們手持長劍長矛與敵人正面交鋒,結果傷亡不在少數。尤其是站在軍隊的最前排,對方的弓箭手最容易射中的就是他們,斃命的機率比後面的士兵要大得多。可縱觀古代眾多戰爭,前排戰士多數不顧自身安危勇往直前。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 古代軍隊作戰,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還要站著,原因是這樣的
    古代軍隊作戰,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還要站著,原因是這樣的古代戰場基本都是以冷兵器為主,近戰武器如刀、劍、戟,中程弓箭,遠程投石機,威力沒有現代熱兵器那麼誇張,但傷亡人數卻差不多。大伙兒可以看看整個三國戰爭,犧牲了幾千上萬口人,百姓流離失所,所以冷兵器戰場對於士兵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穿上鎧甲也不能保證絕對安全。通常古代作戰,打的就是士氣,一旦士氣崩潰,那麼軍隊就如同一盤散沙,所以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是非常關鍵的,隨時掌控局勢,時刻給士兵信心,那麼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就能發揮到最大。最讓人不解的是,第一排的士兵明知道會死,為什麼還站在前面?
  • 古代打仗時,方陣中站在第一排的人都是什麼身份?
    戰爭在古代來說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戰爭中都有隊形,那麼在一個方隊中處於最外層的肯定就是最危險的,那麼站在古代打仗時站在最外層的都是哪些人呢?首先,新兵。新兵剛進入兵營,上戰場時,戰鬥力不強,殺傷力不大,所以勢必會把新兵安排在方隊最外層,掩護老兵和將領,如果退卻,後面有督戰隊等著砍你腦袋。其次,窮人。古代軍營裡是賞罰分明的,殺敵多的人都會得到獎勵,只要你一直奮力拼殺並且活到最後,加官進爵是肯定的,而站在最外層就是機會。最後,俘虜。
  • 為何打仗衝鋒最前沿的人,反而容易存活下來?理由其實很簡單
    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中的打仗場面,不論是古裝還是近代的戰爭,都能看到不少的熱血士兵為了自己的國家衝鋒陷陣。只要上級的進攻命令一旦下達,所有的士兵紛紛悍不懼死的向敵人方向衝鋒,一個個爭前恐後的往前衝,這種不怕死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
  •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吃飯,為何一開戰,糧食就不夠吃了呢?
    相信很多人都是有一個疑問的,為何古代打仗的時候,總是會缺糧食呢?天下的人口都是固定的,不打仗也是要吃糧食的。可是,不打仗的時候,就不會缺糧,一打仗就缺糧食了,這是為何呢?長平之戰趙國缺糧了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秦國和趙國有一場長平之戰,根據《史記》的記錄,這一次趙國的失敗,多少是和糧食的缺少有關係的。
  • 《蕩寇志》中天罡三十六將死得最慘的三位大將,宋江僅排第三位
    《水滸傳》續本《蕩寇志》中天罡三十六將死得最慘的三位,當然其他也沒有好結局,有人說《蕩寇志》是一本垃圾書,不過個人認為官軍殺賊實屬為正義,我感覺書情節寫得很不錯,作者文筆很好。本書中只有兩個好漢那就是武松與魯智深。
  • 古代打仗前,士兵為何會把箭在糞便裡插一下?原因很歹毒!
    將士們取出箭頭一看,毒已滲入骨頭,勸關羽回荊州治療。關羽決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將士們見關羽箭傷逐漸加重,便派人四處打聽名醫。一天,有人從江上駕小舟來到寨前,自報姓華名佗,特來給關羽療傷。華佗用刀給關羽刮骨去毒,帳裡帳外的人都面色如土,而關羽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刮骨療傷」的故事。
  • 古代打仗時,「扛軍旗」的士兵不拿武器,為什麼無人敢殺?
    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有時候會演到將軍帶領士兵攻城略地或者雙方交戰的場景,我們發現雙方都是戰旗烈烈如火如荼。在有時候來個特寫,見一小兵雙手舉著旗就往上衝,你們肯定會心想這個小兵不怕死嗎?別人都是大刀長矛,他只穿著盔甲雙手舉旗沒有任何的武器,那麼「扛軍旗」的士兵不拿武器,為什麼無人敢殺?
  •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
    古代士兵打完仗,為何全身溼透也不脫盔甲?常遇春之死不能忘在很多影視作品或者演義小說當中,想必大家都看到過,那就是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即便汗流浹背,也是不能脫去盔甲的。可能很多人會奇怪,既然已經打完仗了,那應該啥事都沒有了。
  •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士兵打仗前,為何要把箭往糞裡插一下?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古時候打仗,如果哪方軍隊掌握了更好更多的刀劍等冷兵器,那麼這一方勝利的把握就會增大。古戰場的遠程攻擊武器,論其中的王者,一定就是弓箭了。古人為了進一步加強效果,還發明了毒箭,即在金屬矢上塗上毒藥。毒箭的發明者是後漢時期的耿恭,而在三國時期,毒箭的運用達到了頂峰。可是戰場上一下就是幾萬十幾萬支箭,哪裡有那麼多毒藥,成本太高,毒藥都是一點一點的。那就用糞便,這樣射中敵人,起碼讓他難受一陣子。
  • 古代打仗時,為何士兵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一場戰爭的勝負,可能會決定一個國家的存亡,古人已經從多年的戰爭中總結出經驗,並由此編撰出許多軍事著作,現如今保存最完整的是《孫子兵法》,還有的兵書如《吳子》、《三略》等。戰爭並不是盲目的,古人在戰爭領域有著非常多的見解,為佔得敵人一座城池,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任何戰爭都需要有計劃來實行,儘管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但也有基本的章法。
  • 18世紀歐洲,排隊槍斃的戰爭年代,什麼樣的士兵會站在前排?
    按照潛意識的觀點,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的機率會更大一些。其實不然,作為上了戰場的士兵,無論你站在什麼位置,生死已經不屬於你自己所能掌控的了,不到戰爭結束,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夠幸運的生還。 至於什麼樣的士兵會被安排到第一排,西方與東方的觀念正好相反。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那麼為何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因為這些士兵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本篇飛魚就從商鞅變法說起,聊聊被神化了的商鞅。變法措施借鑑了李悝。說起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就不能不說李悝,因為後來戰國諸侯的變法活動,如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商鞅在秦國的變法,皆是以李悝的驚世之作《法經》作為藍本的。
  • 古代囚犯過得怎麼樣?秦漢幹活打仗,清朝隨時死,唐宋最「幸福」
    古代怎樣懲罰犯罪者?手段是非常豐富的。據說上古時代,民風淳樸,有人犯了罪,就在地上畫一個圈,罪犯就會老老實實待在圈裡,即使無人看守也不會逃出去,這便是「畫地為牢」。後來有了法律,也就有了各種刑法,除了各種死刑、肉刑、充軍、流放,除此以外就是坐牢,也就相當於現在的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那麼古代的囚犯都過得怎麼樣呢?
  • 古代將軍一個人到底能和幾個士兵對拼? 答案想不到!
    最後把士兵砍殺之後,全身而退。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趙雲救阿鬥的故事。  可是,曹操兵多、來勢又猛,很快劉備就抵擋不住了。幸虧張飛從後面殺了過來,保著劉備一邊打,一邊跑,一直跑到了第二天早晨,才甩掉了追兵。劉備停下來前後左右一看,身邊不過百十來人了。「趙雲和家屬也不知道是死是活。」他不禁難過地掉下了眼淚。
  • 古代守城戰中,為何士兵寧可費力氣搬石頭砸,也不願推倒梯子?
    古代城池絕大部分都會為了準備防止敵人攻城,因此守城的一方都是有著極大的地利優勢的。所以古代名將都是儘可能少地打攻城戰的,《孫子兵法》上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 古代攻城戰爭中,前排士兵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看一些有攻城場景的電視劇,進攻方士兵必定扛著梯子登城,守城方則可以較輕鬆的化解。首先可以放倒梯子,不然就石頭、滾木此後,再不行倒油、點火,攻城方士兵叫苦不迭、損失慘重。真如影視劇中攻城方士兵損失十之八九,那前排士兵是如何克服馬上就要陣亡的恐懼呢?首先是士兵的前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