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中的打仗場面,不論是古裝還是近代的戰爭,都能看到不少的熱血士兵為了自己的國家衝鋒陷陣。只要上級的進攻命令一旦下達,所有的士兵紛紛悍不懼死的向敵人方向衝鋒,一個個爭前恐後的往前衝,這種不怕死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
但往往人們在這裡又會聯想到一個問題,這些人真的就這麼不怕死嗎?畢竟生命就只有一次,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衝鋒到最前面的人往往都是死的最快的,也可以理解為送死。說實在的,沒有人真的不怕死亡,尤其是在面對死亡的前夕是最令人恐慌的,因為沒有人會嫌自己的命長。
那究竟他們是怎麼做到如此不怕死的精神呢?其實對這也不難理解,首先,既然是戰爭,那必然是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戰,為了保護自己的祖國與家人才浴血奮戰的,失敗了家人也會遭殃,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家人的活下去,也是他們堅定的信念。二來,在一些軍隊中會存在專門監督士兵衝鋒陷陣的人,他們也有專屬名「督戰隊」。
就「督戰隊」而言,他的存在就是為了督促那些軍人們在戰場中不許後退,一旦有人臨陣退縮,就會被督戰隊的人抓住,先勸說洗腦,一旦無效,直接殺掉,正好起到了震懾其他士兵的效果。就如二戰時期的蘇聯,就存在這樣一支部隊,專門在戰場上執行監督的職責,哪怕在中國古代,也是有類似的士兵存在,不然又豈會有「後退者死」這一句話呢?沒有專門紀錄的人怎麼進行秋後算帳。
既然後退也是死,那麼就奮力一搏吧,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衝鋒在最前面的人往往更容易活下來呢?在上文也說到了,在最前排的士兵往往都是第一時間與敵軍進行戰鬥,這樣豈不是成為了敵軍的首要目標,也就是所謂的靶子了嗎?其實關於這樣的問題,其實細細一想,答案還是很容易就能夠得出來的。
在很多的抗日戰爭題材的抗日神劇中,都會將衝鋒在最前面的人描繪成敵人的靶子一樣,其實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但也有可能是藝術的需要(反正我不懂他們所謂的藝術),尤其是在戰場上雜亂無章的打法,讓人看的是眼花繚亂,似乎只知道一股腦的往前衝,這種場面也是極大的錯誤。
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戰法在全世界都是很出名的,尤其是《孫子兵法》這一類的書籍都是被國外那些人奉為必讀的一本書籍,就如全世界最出名的「西點軍校」也是如此,可見中國的兵法是有多了得。但在影視劇中卻絲毫看不到一點點的兵法存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只要身處戰場之中,就沒有誰敢胡亂的衝鋒陷陣,都是井然有序的根據上級的指揮進行戰鬥。
而這些將領他們多多少少都是懂一些戰法戰陣之類的,都會在戰場之中進行一系列的排兵布陣,雖然說第一梯隊是最先與敵人接觸的部隊,但他的傷亡率卻也是最低的,只因一軍統帥會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隨時會將第一梯隊變成第二梯隊,形成一種交替形式。比如說,一組衝鋒時,二組三組作為掩護,等到一組到達指定位置之後,就會為其他分組分隊衝鋒進行打掩護,而單兵彼此間的距離一般是6米以上,而且衝鋒時候是最忌諱密集扎推在一起的,就如影視劇中的那般,這樣的才是真正的找死行為。
所以說,打仗衝鋒最前沿的人,反而容易存活下來,並非像影視劇中那樣,傻不拉幾的直接衝上去當靶子給敵人射擊。如果換成大家上戰場,你會選擇哪種方式呢?像影視劇中那般毫無組織的衝鋒還是會選擇有組織性的交替衝鋒呢?又或者大家有什麼需要補充的,不妨在評論區一起交流一番!(麻煩大家幫個忙給文章點個讚、關注一下唄~筆者在此先感謝大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