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仗衝鋒最前沿的人,反而容易存活下來?理由其實很簡單

2021-01-11 糖糖來說史

如今在很多影視劇中的打仗場面,不論是古裝還是近代的戰爭,都能看到不少的熱血士兵為了自己的國家衝鋒陷陣。只要上級的進攻命令一旦下達,所有的士兵紛紛悍不懼死的向敵人方向衝鋒,一個個爭前恐後的往前衝,這種不怕死的精神確實令人欽佩。

但往往人們在這裡又會聯想到一個問題,這些人真的就這麼不怕死嗎?畢竟生命就只有一次,在很多人的認知中,衝鋒到最前面的人往往都是死的最快的,也可以理解為送死。說實在的,沒有人真的不怕死亡,尤其是在面對死亡的前夕是最令人恐慌的,因為沒有人會嫌自己的命長。

那究竟他們是怎麼做到如此不怕死的精神呢?其實對這也不難理解,首先,既然是戰爭,那必然是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戰,為了保護自己的祖國與家人才浴血奮戰的,失敗了家人也會遭殃,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家人的活下去,也是他們堅定的信念。二來,在一些軍隊中會存在專門監督士兵衝鋒陷陣的人,他們也有專屬名「督戰隊」。

就「督戰隊」而言,他的存在就是為了督促那些軍人們在戰場中不許後退,一旦有人臨陣退縮,就會被督戰隊的人抓住,先勸說洗腦,一旦無效,直接殺掉,正好起到了震懾其他士兵的效果。就如二戰時期的蘇聯,就存在這樣一支部隊,專門在戰場上執行監督的職責,哪怕在中國古代,也是有類似的士兵存在,不然又豈會有「後退者死」這一句話呢?沒有專門紀錄的人怎麼進行秋後算帳。

既然後退也是死,那麼就奮力一搏吧,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衝鋒在最前面的人往往更容易活下來呢?在上文也說到了,在最前排的士兵往往都是第一時間與敵軍進行戰鬥,這樣豈不是成為了敵軍的首要目標,也就是所謂的靶子了嗎?其實關於這樣的問題,其實細細一想,答案還是很容易就能夠得出來的。

在很多的抗日戰爭題材的抗日神劇中,都會將衝鋒在最前面的人描繪成敵人的靶子一樣,其實這是一種極不負責的行為,但也有可能是藝術的需要(反正我不懂他們所謂的藝術),尤其是在戰場上雜亂無章的打法,讓人看的是眼花繚亂,似乎只知道一股腦的往前衝,這種場面也是極大的錯誤。

大家也都知道,中國古代的戰法在全世界都是很出名的,尤其是《孫子兵法》這一類的書籍都是被國外那些人奉為必讀的一本書籍,就如全世界最出名的「西點軍校」也是如此,可見中國的兵法是有多了得。但在影視劇中卻絲毫看不到一點點的兵法存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只要身處戰場之中,就沒有誰敢胡亂的衝鋒陷陣,都是井然有序的根據上級的指揮進行戰鬥。

而這些將領他們多多少少都是懂一些戰法戰陣之類的,都會在戰場之中進行一系列的排兵布陣,雖然說第一梯隊是最先與敵人接觸的部隊,但他的傷亡率卻也是最低的,只因一軍統帥會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隨時會將第一梯隊變成第二梯隊,形成一種交替形式。比如說,一組衝鋒時,二組三組作為掩護,等到一組到達指定位置之後,就會為其他分組分隊衝鋒進行打掩護,而單兵彼此間的距離一般是6米以上,而且衝鋒時候是最忌諱密集扎推在一起的,就如影視劇中的那般,這樣的才是真正的找死行為。

所以說,打仗衝鋒最前沿的人,反而容易存活下來,並非像影視劇中那樣,傻不拉幾的直接衝上去當靶子給敵人射擊。如果換成大家上戰場,你會選擇哪種方式呢?像影視劇中那般毫無組織的衝鋒還是會選擇有組織性的交替衝鋒呢?又或者大家有什麼需要補充的,不妨在評論區一起交流一番!(麻煩大家幫個忙給文章點個讚、關注一下唄~筆者在此先感謝大家啦)

相關焦點

  • 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
    導語:古代打仗,站第一排的士兵死得最快,為何還衝得那麼猛?實屬無奈所謂排頭兵都是站在最前面的士兵,理論上來說他們屬於是炮灰般的角色,幸運的話能夠存活,運氣不好在第一輪攻擊的時候就應該倒下了。古代戰場上,基本都是這樣,反正不管怎麼樣都會有人要站在第一排,通常都是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普通士兵,發起衝鋒時候,拿著手中的武器全力撲上去。令人不解的是,明明這是必死的局面,為何他們還如此熱衷呢?難道站在第一排有什麼好處嗎?答案有三個原因,實屬無奈。
  • 打仗的時候,一起衝鋒就可以打敗敵人?實際根本不是這樣!
    現在我國的電視劇中,有兩種比較容易火。一種是宮廷劇,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抗戰片了。抗戰片看的我們熱血沸騰,可有的時候也會有疑問。在很多抗戰片中,一旦下達了衝鋒命令,吹起衝鋒號,我軍一大批戰士就會直接喊著口號從戰壕裡面衝出來,向敵人勇猛的衝鋒,然後敵軍無法抵擋,丟下陣地撤退。
  • 馬丹林:馬未都之父,打仗衝鋒慢半秒,馬未都:「我爹很聰明」
    馬未都的父親曾經當過兵,經歷過戰爭,並且在槍林彈雨之中活了下來。馬未都曾經說過,自己的父親是智兵,每次打仗在衝鋒的時候總會慢半秒,在當時參軍的39人當中,只有他的父親活了下來。
  • 馬未都:我爹很聰明,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只有他活下來
    這讓人不禁想到,是什麼樣的家學淵源才會培養出馬未都這樣一個優雅的鑑寶大師呢?馬未都老師的人生智慧馬未都除了以此聞名的鑑寶技能之外,其實還有著許多重身份——作家、編劇。但是馬丹林平日只是一味地埋頭苦讀聖賢書,對於行軍打仗一竅不通。甚至因為讀書太多,身上頗有些「書呆子氣」,文縐縐的馬丹林與當兵的生活格格不入。馬丹林常常因為反應慢而在戰場上落於人後,仿佛缺少了沙場男兒應有的那種血性。「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的那種豪氣幹雲與這個秀才兵相去甚遠。
  •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為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怒馬衝鋒殺賊回,裹瘡瀝血尚登臺。將軍瞋目呼狂寇,烈士捐軀化劫灰。"清朝張洵佳的詩句寫道戰士們衝鋒前線,奮勇殺敵的壯觀場面,其悲壯程度讓人無不敬佩不已。在現代,戰場上多以戰機坦克或者炮彈為主,有時不用近距離接觸就可進行一場戰爭。
  • 在能打仗打勝仗道路上衝鋒
    樂焰輝從小立志從軍,始終堅守飛彈夢想,主動選擇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到帶兵打仗的一線,經歷艱苦卓絕的摔打、磨礪和錘鍊,讓夢想不斷延續,讓青春得到張揚,為實現人生價值匯集青春能量,為實現強軍夢想奉獻青春力量。他的執著啟發我們,要始終保持敢為人先的勇氣、永不言敗的銳氣、積極進取的朝氣,向著夢想勇敢進發。  青春因奮鬥而精彩。
  • 江門籍二戰老兵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
    今天推出第二期江門籍二戰老兵講述「諾曼第登陸戰」經歷: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近日,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最新展出了一套二戰軍裝,這是參加過諾曼第登陸戰的臺山籍華裔老兵黃君裕187人衝鋒僅他1人存活在諾曼第登陸戰中,盟軍搶攻五個海灘,而黃君裕的軍團要登陸的正是易守難攻的奧馬哈海灘。
  • 日本武士打仗時,為何總背一個大包袱?包袱裡裝的是啥
    不過怪異的是,這些剽悍的戰士們,卻老喜歡背著個大包袱,看起來滑稽的東西,其實背後蘊含大秘密,那麼這究竟是為何呢?一、喜歡背東西的日本武士在講武士背後的大包袱之前,首先要來了解一下日本人的文化特色,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日本電影,就會知道日本女人的和服經常喜歡在背後背個枕頭。
  • 他出身天地會,反而幫清朝打仗,為何後世卻稱他為英雄
    相信大家對於「天地會」並不陌生了,而天地會最讓人熟知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總舵主陳近南。眾所周知,天地會一直以「反清復明」為己任,視滿清為死敵。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他明明出身天地會,反而去幫清朝打仗。更令人不解的是,後世卻稱他為英雄。
  • 戰場上士兵衝鋒時,後面掩護的機槍,為何不怕打到自己人?
    導語:戰場上士兵衝鋒時,後面掩護的機槍,為何不怕打到自己人?近代戰爭中,機槍是最核心的武器之一,它能夠壓制敵人,也可以掩護軍隊撤離,依靠猛烈的火力傾瀉,穩穩的佔據主動權。機槍的性能越好,那麼對己方軍隊越加有利,二戰時期為何士兵為爭搶一挺機槍打得頭破血流就是如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 梅威瑟為何會被卡戴珊拒絕?原因其實很簡單,身高是硬傷
    在目前的體育運動行業來說,拳擊是毋庸置疑的最容易賺錢的行業,一場普通的比賽出場費都是上百萬的,而像梅威瑟這樣子有實力有名氣的拳王,一場比賽的出場費少則千萬,多則上億。像梅威瑟這樣多金,事業有成的男人身邊圍繞著不少女人,而梅威瑟也非常的大方,對於身邊的女人從來都不小氣,隨便怎麼花錢都行,跟著梅威瑟可以過上你無法想像的奢華生活。
  • 為何打仗都搶著率先衝鋒?老兵:先衝不一定會死,後衝一定會死!
    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抗日戰爭是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當時日本人在我們國家國土上燒殺搶掠,犯下了滔天大罪,經過共同的努力,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於是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被搬上了熒幕。
  • 馬未都:我爹是智兵,打仗衝鋒總慢半秒,39人參軍僅他一人活下來
    說起打仗,自古都是刀光血影,一旦上了戰場,那便是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別說是一般的士兵,就算是將軍,也有可能因為刀劍無眼,在戰場上死於非命。所以戰場就是修羅場,沒有必勝的仗,也沒有刀槍不入的士兵。這也許就是戰場的殘酷,如果可以,大概沒有人想要點燃戰火,當然那些野心家與侵略者除外。
  • 為何復仇者聯盟6位初始成員,在滅霸的響指後,都存活了下來?
    漫威宇宙有著許多非常精彩的電影,然而《復聯3》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漫威電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影之一。因為這部電影,反派滅霸,戰勝了強大的超級英雄們。然而,《復聯3》和接下來的《復聯4》共同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滅霸的響指,沒有消滅復仇者聯盟的初始6位成員?
  • 其實理由很簡單
    雖然從前的的《火影忍者》已經完結了,結局也還算挺和諧美滿,很多粉絲直呼很傷心,因為《火影忍者》真的承載了太多的回憶,但是《博人傳》的火熱開播,延續著火之意志,新時代的忍者讓人看到了傳承的意義,在火影忍者劇中還塑造了鳴人、佐助、小櫻、博人、佐良娜、自來也、宇智波鼬等等經典角色,除了角色之外,最讓我們注目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忍術了,而現在星辰君要和大家說的
  • 衝鋒在首都戰「疫」最前沿——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
    新華社發(戴欣 攝)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 題:衝鋒在首都戰「疫」最前沿——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感染病醫學部戰「疫」記事新華社記者黃明、張汨汨北京豐臺嶽各莊,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駐地。這裡,每天都上演著生死較量。第五醫學中心是國家和軍隊傳染病防治拳頭力量,專職與「細菌」「病毒」打交道。
  • 龐德的兒子滅掉關羽一族,為何關羽還有後人存在?其實原因很簡單
    龐德的兒子滅掉關羽一族,為何關羽還有後人存在?其實原因很簡單《三國演義》作為名著之一被廣泛傳閱,其中精彩的打鬥、睿智的謀略、機敏的人物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只關注了三國故事的開端和發展,卻對最後的結果不太上心;更多的人把注意力放在了曹劉孫三人身上,對他們手下的謀士諸臣的結局卻不是那麼了解。這些人生前都叱吒風雲,所創造的精彩人生充滿傳奇性,可以說是一代梟雄,那他們的結局會是怎麼樣的呢?他們能否善終?他們的後代又是什麼樣的生活呢?這些人的結局說來也悲慘,最體現在他們的子孫後代上。
  • 秦陵陪葬坑中出土大量石甲,為何石甲不能穿上打仗,還被大量製作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徵戰幾人回?」我國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將士們拼死衝鋒,上陣殺敵,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可以活著回來,為增強士兵作戰時候的生存能力,軍隊會採取一些相應的保護措施,而「鎧甲」就是重要的作戰時的防護工具,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專家們在秦始皇陪葬坑中,竟出土大量的石甲,為何這種沉重的石甲不能穿上打仗,還要被大量製作呢?
  • 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原因很簡單
    而這也讓人誕生了如下的疑問,古代弓箭射不穿盾牌,為何打仗時還要不斷拿弓箭射盾?選擇浪費弓箭呢?其實理由,也很簡單。 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戰場和人們想的不太一樣,大部分傷亡來自於直接肉搏,瘟疫和傷口感染,而弓箭能夠造成的殺傷力有限,因為很多人不但裝備有盾牌,同時也穿戴了大量的護甲來保護要害地位的安全
  • 為何秦國名將王翦打仗前先要賞賜?這其實是古人智慧的巔峰體現
    但是說來奇怪的是,王翦在晚年打仗之時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打仗之前,先跟皇帝索要好了賞賜。這個看似不合理的要求,皇帝卻並沒有生氣,反而很高興。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為何會有這樣的習慣?秦王在穩定下來之後,開始繼續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224年,秦王欲滅楚國,召集群臣商議作戰計劃。王翦說:"楚國軍事強悍,沒有60萬人拿不下來!"。但當時秦國另一位大將李信則說:"區區楚地,20萬人就行!"秦王聽了甚是歡喜,就派他帶領20萬人南下伐楚。王翦則被秦王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