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英雄主義」已經成為好萊塢電影的精髓和靈魂之一。亦如美國的自由民主精神成就當今美國一般,它成就並標榜了好萊塢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巨製,而且還時常在平民化的小成本電影中被發揮地淋漓盡致。
羅蘭·艾默裡奇還是拍他的科幻大片災難大片更拿手,《愛國者》在他強烈的個人風格的主導下,那場獨立戰爭夾雜了過多的個人英雄主義,一場美國獨立戰爭看著像一個人的復仇之戰實在有失戰爭史詩大片的風範。
從《愛國者》這個名字,大概可以看得出這是一部美利堅民族主義的電影,套用一個中國詞彙就是,這是一部美國的主旋律電影。美國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美國也有主旋律影片。但是看看人家的電影,不是為了歌功頌德,不是無限美化自己,醜化敵人。在電影中,英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敵人也是人,不是怪物,不是弱智。
影片講的是一個叫做班傑明·馬丁的美國農民一家在獨立戰爭中的風風雨雨,主要表現的也是美國民兵在獨立戰爭中的重要作用,諷刺了英國人的殘暴和法國人的不靠譜。甚有味道的是英音和美音的交織以及對抗,天曉得那個年代有沒有這種語音上的分化……切入角度是大家熟悉的從不願戰爭到被逼參戰,再到領導軍隊大獲全勝這樣一個典型的英雄敘述,有意思的是,馬丁大叔不願參戰的原因是「要保護自己的家人」,終於,當兒子死在自己的面前、房子也被英軍燒了的時候,他發飆了……於是一個人(帶著兩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小兒子)收拾掉了20多個英軍,從此踏上了民兵的不歸路。精心設計的一個細節是他妻子的項鍊,北極星——他恰好有7個兒女。這個家的符號一直被強化著。於是我們看到影片提供的主流敘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和家園,英勇的美利堅人民站起來了,把英國人趕出了美國的土地。
一個自感殺人過多罪惡深重的民族英雄,由起初的反對獨立戰爭,到小兒子被殺之後,毅然拿起那把曾經坎下無數人頭顱的斧頭,踏上了他個人的獨立戰爭亦是國家的獨立戰爭。是敵人的冷酷殘忍激起了他心中的怒火,一口氣將二十個人全部殺光,那把充滿怒氣的斧頭直把最後一個人坎成肉醬為止,這是發洩,對戰爭的不滿,對侵略的控訴,從此,ghost的稱號在軍隊中傳開,一個農夫見證了一場改寫美國歷史的獨立戰爭!!!
當然這部電影的畫面、配樂、演員表演幾乎無可挑剔,足見導演對影片遊刃有餘的掌控力以及影片製作團隊的高超水平,但我個人認為《愛國者》更像是一部英雄片。從我跟人角度來看,戰爭大片不宜過多渲染個人英雄主義,尤其是講述美國獨立戰爭的史詩大片。畢竟戰爭不屬於個人。
本片秉承勇敢的心史詩大片風格,戰爭場面宏大壯觀,戰術多樣眼花繚亂,細節描寫真實殘酷,特效出色節奏緊湊,屬於製作精良水準極高的愛國主義政治教育影片。
平心而論,看2000年的《愛國者》不能不讓人想到1995年的經典《勇敢的心》,梅爾吉布森在救蘇格蘭人民於水火之後,又參加到美國獨立戰爭中解民倒懸。雖然時間、空間上都有很大的跨度,但相同的主演和相似的主題註定兩部電影會被無數次拿來比較。只可惜,雖然梅爾吉布森神勇依舊,但五年的時光已足以消磨掉很多東西。縱觀整部影片,無論是情節架構、人物刻畫還是情感渲染,較之《勇敢的心》都已低了不止一個檔次。影片最後的戰役中,心懷喪子之痛的班傑明馬丁扛起美國國旗衝向英軍,他身上依稀又看到當年大劍華萊士策馬揮劍的神勇,只是不太給力的劇情並沒有給他的英勇與悲壯做更多的鋪展,觀眾可以進一步升華的情緒立刻被英軍不太著頭的撤退給熄滅了。
梅爾·吉勃遜(Mel Columcille Gerard Gibson),1956年1月3日出生於紐約州,美國男演員、導演及製片人。1977年,吉布森出演了他第一部影片《夏日城市》。1979年主演未來派動作片《衝鋒追魂手》,在澳洲引起轟動。1979年,憑《蒂姆愛我》贏得澳洲薩姆獎最佳男主角。1995年,憑《勇敢的心》獲得奧斯卡金像獎及金球獎最佳導演。2000年,主演《愛國者》。2004年,導演《耶穌受難記》。2006年,導演《啟示錄》。主演的《敢死隊3》於2014年9月1日在國內上映 [2-3] 。2016年12月15日,梅爾·吉勃遜榮獲第21屆華鼎獎評委會大獎。2017年1月,導演《血戰鋼鋸嶺》獲得第21屆卡普裡好萊塢國際電影節中的最佳導演獎。
電影中馬丁的兒子加百列讓人眼前一亮,我竟然沒認出那英俊少年是誰。上網一查,原來是希斯萊傑。我更多記得是《暗夜騎士》中的小丑,極盡癲狂的他在飛馳的車上將頭伸出窗戶,誇張的面具之下隱藏的竟是深深的哀愁。我心中一顫。。2005年,希斯·萊傑憑藉《斷背山》中的表演獲得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提名。2008年,因出演《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小丑一角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2008年1月22日,被發現死於紐約的公寓裡,終年29歲。
願你在天國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