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先生完完整整地寫完《紅樓夢》,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畢竟……曹先生那麼偏愛黛玉,怎麼捨得讓黛玉含淚而亡?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姣襲一身之病;閒靜如姣花照水;形動如弱柳扶風。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絕代容資,曹先生對黛玉的出場是絕對性偏愛的。
單是容貌,黛玉已是曹先生筆下偏愛的寵兒,黛玉的才華更是一騎絕塵。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葬花詞》哀哀婉婉的清調,莫名為這位驚才絕世的人兒悲傷。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為土玉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詠白海棠》
《桃花行》,《問菊》,《秋窗風雨夕》,《五美吟》,《哭花陰》等等,哪一首不是才情四溢?曹先生偏愛黛玉,後人亦偏愛黛玉,黛玉含淚而亡是多少人放不下的心結?
她性情孤高,才情之高,為十二金釵之冠。
可是,在林姑娘生日當天,那些平日裡待她好的人卻都瞞著她寶玉和寶釵的婚事。焚燒舊稿,淚盡而逝,她從家裡帶來的丫鬟竟也一同欺瞞她,唯有紫鵑真心待她。
一邊是迎新嫁取的喜慶場面,另一邊是孤苦、病痛的黛玉在瀟湘館煎熬,兩相對比,令人不願接受林姑娘悲慘的結局。
曹先生在前文的確鋪墊過木石前盟沒有好的結局,絳珠仙子終歸是要償還神瑛侍者一世的眼淚,可是啊,結局不會是那般令人無法接受。
香魂一屢隨風散,愁緒三更入夢遙,黛玉氣絕,正是寶玉娶寶釵的那個時辰。當隱隱約約音樂伴隨著黛玉的魂魄逝去的時候,大觀園惟有竹捎風動、悽清的月影默默相送,這份悽涼和冷淡,竟真箇應了當初黛玉與湘雲在中秋夜裡所吟的對子了,悽悽慘慘戚戚。
黛玉,清高傲慢,不願與俗世同流合汙,在賈母的眼中,這個可憐的女孩兒終歸與家族利益背道而馳,寶釵雖為庶出,可是她聰慧,圓滑處世,能輕易取得所有人的歡心,對寶玉的「勸解」恰巧滿足了長輩的期望,王熙鳳的「調包計」贏得所有人的贊同,唯獨忽略了黛玉一人的感受。
質本潔來還潔去,一杯淨土掩風流,一語成畿。賈母疼愛黛玉是真的,可不懂黛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是真的,寶玉與黛玉的愛情也是真的,可他們最終敗給了封建勢力也是真的。
曹先生偏愛黛玉,他可捨得黛玉那麼絕望地死去?元妃逝去是必然線索,賈府落敗是必然,如若黛玉沒有早早離開,她和寶玉也斷不會有好的結局,她嬌弱得像一株花,經不起大風大浪。
可是,如果故事一直由曹先生來寫,黛玉怎麼可能死的那麼悽清?《紅樓夢》中黛玉的死太過戲劇化了,心愛的人在自己的生日當天大婚,落得淚盡而亡。實在戲劇化過頭了。
如若《紅樓夢》皆由曹先生執筆完成,林妹妹該是清高淡雅去的,而不是「寶玉,你好……」氣絕身亡。
多病纖弱,寄人籬下,心思細膩,蔑視權貴,不掩鋒芒,不順從時代價值觀,即使與寶玉互為知己,互相深愛,卻不得善終。
曹先生筆下的黛玉,是一位詩化了的才女,博覽群書,才學淵博;是一位看透世態的「叛逆者」,孤僻清高,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和那個時代格格不入。
如果曹先生完完整整地寫完《紅樓夢》,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畢竟……曹先生那麼偏愛黛玉,怎麼捨得讓黛玉含淚而亡?
圖源網絡,如有侵權,將致歉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