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謝作慶蘆葦的天空今天
後謝兌糖客的甘苦人生
叮叮噹噹,叮叮噹噹——「兌糖客來囉!」
村裡一群小屁孩奔走相告,然後像被施了魔法一樣,眼睛盯著糖擔,身子圍著兌糖人,兌糖客走到哪裡他們就粘到哪裡,再也不願意離開半步。
兌糖客,大家都不陌生,肩膀上挑著兌糖擔的一頭放著可以放置雞毛鴨皮、破舊拖鞋、牙膏皮小金屬片以及廢銅爛鐵等雜物的大竹筐,其中一隻大竹筐上放置一個比竹筐口徑略大的竹匾,竹匾上攤開一大團色澤淡黃的薄薄扁扁的麥芽糖,麥芽糖上灑滿五顏六色的粉乾絲及甜香四溢的桂花,惹人饞涎的麥芽糖外面包裹著半透明的油紙布,這還不夠,要再加上一隻手上拿著的既用作切分麥芽糖工具,又可用於互相撞擊發出叮叮噹噹的清脆悅耳的聲音來招徠生意的糖刀和小鐵錘,這個才是後謝兌糖客的全部行頭了。
民國時期,江南垟一帶出現挑著擔子走南闖北、沿途叫賣的貨郎擔,主要以飴糖(麥芽糖)來兌換客戶手中的各種廢舊物資。錢庫鎮後謝村一帶的「兌糖販」隊伍已經十分龐大。他們在浙南閩東北走村串戶,敲響「打糖刀」,以飴糖向婦女、兒童交換零星的破銅爛鐵、豬牛骨、頭髮、雞毛、舊衣之類廢舊物資,再分別轉賣給小生產者加工再利用,以賺取差價。他們行走在窮鄉僻壤、街頭巷尾,甚至翻山越嶺,呼喚叫賣,送貨上門,以物易貨,很受農村婦女、兒童歡迎。
後謝兌糖客外出兌糖,首選霞浦三沙鎮,三沙港南來北往漁船極多,他們在這裡兌糖,賺取每天的食宿費用,同時收取廢品,主要換取廢麻繩,然後合夥僱船運回。村裡因此衍生出「麻繩加工」的產業,這個是兌糖客造福鄉裡的第一個產業。村民組織廢麻繩加工:松解、浸泡、捶打、翻曬、打捆,把半成品運往瑞安的麻紡廠。這樣的加工雖然原始,但能為村民創造較為豐厚的利潤,還能解決村中老人、婦女、小孩的就業問題,讓大眾受益。
他們的足跡遍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有的還常年累月寄居他鄉。1958—1960年,正值三年困難時期,為逃避災荒,後謝村人挑著貨郎擔到福建山區經營,足跡遍及福建全省。兌糖擔生意幫助後謝人度過了經濟困難時期。
另一撥外出的兌糖的後謝人,是去福安、莆田等地。這批兌糖人身兼二職,既兌糖換廢品,同時又叫賣土布。因此村裡又衍生出「土布紡織」的產業,這個是後謝兌糖客造福鄉裡的第二大產業。這樣,居家的老中青婦女都各自有了用武之地,全村日夜響起的手搖紡車聲和織布機穿梭聲,此起彼伏,形成合奏的樂章。
改革開放的春風勁吹,後謝村中青年兌糖客憑著走南闖北的豐富閱歷、經商資歷及敏銳的商業眼光,紛紛改行,加入了業務推銷和採購的行列。他們先以學校和單位食堂為突破口,帶回可觀的塑料飯菜票和鋁質校徽的加工合同。之後學會與中大型企業建立了業務,因此村裡又衍生出了印製飯菜票和打制校徽的家庭作坊及一定規模的加工廠,這又是後謝兌糖客造福鄉裡的第三、第四大產業了。
兌糖客,總是以生活的熱情智慧,以濃鬱的鄉情族誼,第一時間激勵了後謝村的經濟發展,讓廣大勤勞肯幹的村民人人有活幹,人人有錢賺。
昔日的後謝村兌糖人及子女現在幾乎第一在經商,辦實業。他們一路走來,始終堅持並傳承這樣的信念,即要腳踏實地,又要吃苦耐勞,敢為天下先,既要讓給個人發家致富,又要讓福祉惠及全村,既要不忘創業艱辛,堅持兢兢業業,又學會華麗轉身,開拓創新,緊跟時代潮流,創造一個又一個的驕人成績,在改革路上,兌糖客「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溫州模式的經濟發展中有突出的貢獻。相信在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大潮中定能有更大的發展。
附:
後謝人挑著擔子,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徒步奔走異地他鄉去兌糖之前,首先要製作好麥芽糖。製作麥牙糖可不是一般的工藝,它應該是民俗飲食文化中製作程序較為複雜的工藝,既有技術成分,又非體力不可。箇中滋味,自己品嘗。大致通過開灶燒水,熬製白糖,蒸發冷卻,赤膊甩糖,團糖下架,攤糖入匾,灑落桂花,油紙包裹等八個步驟,才能大功告成。
1、培育麥芽。將小麥(或大麥)用水浸泡,裝袋出芽後攤盤,每天按時噴灑清水,保持水分和溫度,5-7天後,取出搗碎加入米中。2、浸泡大米。取優質大米浸泡4-6小時,洗淨用甑蒸約2小時,待蒸熟後,加入已搗碎的麥芽(拌麥芽的水溫很關鍵,必須要適宜。夏天水溫以手感溫和,冬天水溫高些。否則,糖會變酸,色澤差),充分拌勻後,放入缸內,將口密封嚴實,讓其升溫。3、發酵。待大米在麥芽的作用下發酵8小時左右,第二天從缸裡取出。4、過慮取汁。將發酵後的大米裝入口袋中,用特製工具,手工壓榨,將汁充分榨出流入已升溫的鐵鍋內,5、加熱製糖。先大火煮沸,4-5小時後,逐漸將火變小。待汁中的水分蒸發後(粘稠度是關鍵。取少許在清水中浸泡看軟硬度),鐵鍋裡粘稠的部分即為麥芽糖。6、拉扯成成品。將深褐色的麥芽糖冷卻到一定程度後,用手工反覆拉扯,使麥芽糖慢慢變白變泡後,即為人們食用的麥芽糖。
(本文首發《世界蠻話人》總第十一期,作者為退休教師)
編輯:陳端容
審核:陳文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