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一個人越來越沉默,是因為心走到了盡頭

2020-12-15 陳記錄
文/陳記錄

沉默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情緒走到了盡頭,當一個人從原來的有說有笑,變成後來的越來越沉默,只能說明他「變心」了,變心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受傷了、看透了、看淡了、無奈了、成熟了、失望了……等等。

這時的他,狀態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句話一樣「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人微言輕

當一個人在公司沒有地位時,他通常是不會說太多話的,因為他的話沒有分量,說了也不會有人聽,與其自找沒趣,還不如閉口不言。可能他也想像其他人一樣口若懸河、天花亂墜、誇誇其談,但是他不能?

因為身份決定了地位,地位決定了話語權,坐在什麼位置上就說什麼話,一樣的話,分誰來說;一樣的事,分誰來做。斤兩不同,說服力自然也不同。

就像一句話說的「你沒權沒勢,說的再有道理都像是放屁,你有權有勢,即便放屁也有道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屁股決定腦袋,再決定嘴巴。因為沒權沒勢沒地位,於是他只好沉默無聲、修閉口禪了。

2、心受傷了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當一個人心受傷了,任何與之有關的事情,他都會選擇視若無睹、充耳不聞、不管不顧,面對曾經在乎的一切,他現在都不會往心裡去了,因為不在乎、不值得、不想說。

這種狀態在職場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嘔心瀝血的工作成果,被領導說的一文不值、全盤否定。二是厭倦了職場中的爭名奪利,即便有意避開,卻也被傷及無辜。心累了,以致於鬱結成傷,沉默就成了最好的解藥。

要知道這個世界,最寒冷的不是冬天,而是被傷過的心,冬天過後還會迎來溫暖的春天,但心涼透了,就再也捂不熱了,一個人,一旦寒心了,不會嚎啕大哭,也不會歇斯底裡,只會變得越來越沉默。

3、明哲保身

在職場中,同事與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關係都是很微妙的,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職位競爭、利益糾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因而在說話上面要尤其注意,有時候可能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得罪了人,或者被不懷好意之人加以利用,然後無端給自己招來了禍患。

老話講「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就是這個意思。很多時候,飯可以隨便吃,但話不能隨便說,說錯了就會惹禍上身,甚至於招來滅頂之災。即便是那些明星大腕,如畢姥爺、仝同學、黃某生……等等之類的牛人,不也栽在說話上面嗎?

有些人正是因為看清了這個事實,所以才閉上嘴巴保持沉默,他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以免自找麻煩。

4、無奈之舉

很多人之所以越來越沉默,是因為對人生感到無力和無奈,眼裡看著逐漸老去的父母,腦子裡裝著亂糟糟的事業,心裡藏著不可能的姑娘,胸膛裡盛著遙不可及的遠方……每天一睜開眼,周圍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一個他可以依靠的人。

在這種生活、工作、家庭、夢想的多重壓力之下,他沒有過多選擇的權力,即便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和狀態,即便看不慣周圍的人和事,依然要違心的陪著笑臉、曲意迎合,漸漸地他的身和心剝離了,於是他變得越來越沉默,緘口不言,暗自承受。

他非常明白,與其跟不懂自己的人言說,還不如一個人在孤寂中沉默,因為說了也等於白說,別人不僅不會同情你,反而還會在心底暗自慶幸,甚至於在你的傷口上撒把鹽。這時,還不如在沉默中消化痛苦,在痛苦中強大自我。

5、激情退卻

每一個初出茅廬的人,都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激情的,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有探索一切的勇氣,期待著在這個世界大展拳腳,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然而在經歷了人心險惡、世事磨難、現實打擊之後,他激情退卻,開始變得安靜和沉默起來。

以前他的態度是,攻必克,戰必勝。現在他的態度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前他的態度是,有快樂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有痛苦吐出來大家一起分擔。現在他的態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何必再提,大家不知道的不能去提。

只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斬盡了所有銳氣;歲月是塊磨刀石,磨盡了所有稜角。這個世界,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都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變得越來越沉默。

6、徹底失望

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悲莫過於無聲」,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徹底失望的時候,他的心也就慢慢死了,他就再也沒有表達的欲望了,因為多說無益,浪費唇舌,他選擇沉默,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吶喊和反擊。這在職場中通常有兩種情況:

一是公司領導對他的承諾一再不兌現,一直是畫大餅忽悠,開空頭支票,起初他還抱有幻想,但被欺騙的次數多了之後,他漸漸認清了現實,徹底失望了。

二是公司沒有發展,要麼是領導的不作為,要麼是受環境的限制,又或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他對未來一眼就能看到頭,而公司依舊沒有任何動作,只能混吃等死,於是他徹底失望了。

結語:

人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沉默?我非常贊成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的一句話: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就是,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我漸漸明白,人終究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也終究會變成,那個沉默的大多數。

相關焦點

  • 《沉默的大多數》:戴上「沉默面具」,逃離荒誕世界
    而現在這種特立獨行的頭腦在這個時代仍然是稀缺品,有趣的靈魂依然只能沉默獨行。《沉默的大多數》是作者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個體"的眼光來反觀社會的"群象"。縱觀全文,作者一直在強調"沉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從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作者對"自由"表達的渴求。
  • 細雨中,沉默的盡頭依舊是沉默……《雨夜》作者:梓墨
    冬天的夜在這細雨中沉默著。睡意朦朧裡,將窗戶打開一點點,略帶寒意的風,迅速從縫隙中鑽進來,挑釁著室內的暖氣,有雨絲也湊熱鬧地跟了進來,撲在臉上不覺打個冷顫,趕緊關上窗戶,心事卻慢慢升起。心事升起便恍惚了心緒,半醒半睡中增添了幾許憂傷,於是便在這憂傷裡流浪。窗外的雨是寂寞的,屋內的心是凌亂的。
  • 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深度好文)
    於是,你變得不再去爭辯,也不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只安安靜靜做好自己,越來越習慣用沉默來對抗生活的喧囂。不知為何,隨著時光如細沙一般流散在指間,那顆曾經狂放不羈的心,漸漸沉寂了下來。人到中年,沒有了年輕時的粗魯莽撞,做事都需前思後想的量力而行。
  • 「夜聽」當一個人越來越沉默……
    從前的你,非常的活潑健談,但現在,你似乎越來越習慣沉默,越來越不想跟人敞開心扉。我問朋友,如果一個人變得沉默了,你說是他變了,還是他懂了?朋友說,也許沉默的人,不是不想說,而是明白了有些事說出來也沒用。你的心情,別人一點也體會不到,你的煩惱,別人一點也解決不了。
  • 《沉默的大多數》:比罪惡更可怕的是沉默
    前段時間又把他的《沉默的大多數》翻出來,還有一些隨筆和給其他書寫的序和跋。作者簡介: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生前代表作品有《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王小波曾說,「我以寫小說為主業,但有時也寫些雜文,來表明自己對世事的態度。」他的雜文語言犀利,角度新奇,讀來確實是非常過癮。
  • 當一個女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願意說話
    一段關係中,最害怕的不是憤怒的爭吵,而是關心的沉默。女人天生就是情緒化的動物,女人比男人更能自由地表達自己,而男人則比較保守。然而,如果有一天,一個女人突然變得沉默,不想多說,那麼,她的心已經冰冷。心中的悲傷比死亡更大,女人的沉默不是金子,而是一種無法形容的痛苦,是男人的徹底失望。愛到骨髓深處,會傷害心靈,沉默,是她沉默的聲音,是她最大的哭泣。
  • 學會「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
    很多時候,人們會因為說錯話被指責,甚至因為不當的言語而失去一段關係。因此在你對於所要開口的話不肯定、不確定的時候,學著沉默也是一種智慧。學會「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修行。那些沉不下心去沉默的人,或許會因為言語而得到不一樣的結果。行走在人生的路上,學會沉默也是修行。02學會「沉默」,做清醒的旁觀者。
  • 當一個女人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可是,如果有一天,一個女人忽然變得沉默了,不願意多說了,那麼,就是她的心已經冷了。哀莫大於心死,女人的沉默並不是金,而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痛,是對男人的徹底失望。愛到深入骨髓,才會傷到痛徹心扉,沉默,就是她無聲的訴說,是她最大的哭聲。沉默,是最大的失望張小嫻說過:「沉默是無法掩飾的失落。」
  • 奔五的人,突然變得「沉默」,是因為這幾種心態
    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著各自不同心理狀態,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長,心態也會發生巨大的改變。 沉默的背後,藏著一個人的心態。 人生,是一段跌跌撞撞的旅程,路途遙遠,哪有人會無怨無悔陪你走到最後,不離不棄的,只有月光下那單薄的影子而已。
  • 夜讀| 如果你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話。不再喜歡與人爭辯不休,不再急著找人訴苦,也不會再為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耿耿於懷。就像魯迅先生說的:「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 成年人的現狀:越來越沉默,越來越不想說
    01如果你越來越沉默,請接受你的日益成熟可以說,沉默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為什麼這樣說?所以,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越來越沉默,請保持這種狀態,不是不說話,而是謹言慎行,學會做一個成熟的大人。而有保護意識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不再向別人訴說自己的酸楚,因為你的傷痛,或許只是別人說笑的談資,沒必要自揭傷疤,受到二次傷害。每個個體都是獨立存在於自己精神世界,我們有選擇少說或者不說的權利。如果有一天,我們越來越不想說話,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合群」而迎合別人的話題和圈子。
  • 當一個女人越來越沉默了,就說明婚姻危險了
    其實,婚姻就是如此,愛的時候對一個人有希望,會經常嘮叨,希望對方可以做的更好。可是當一個女人發現,自己的嘮叨不但沒有作用,反而會招來嚴重的吵架,或者遭到對方的嫌棄時,一個女人就會慢慢的改變自己,強迫自己不嘮叨。也許這樣的不嘮叨一開始是逼迫,可是慢慢女人會習慣,最終她們會變得越來越沉默。
  • 一個人越來越沉默、不願說話,面對家人也無話可說,這是怎麼了?
    給生活一個陽光的自己那麼,生活當中突然對什麼事情都顯得很沉默,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一個人獨自遊蕩2、經歷的事太多,看破紅塵俗世年紀越來越大,經歷的事就會越來越多沉默是人生的必經之路3、只是想靜靜,因為被一些生活瑣事傷得很深
  • 當一個人學會了沉默的時候,不是不愛了,而是自己懂了!
    我們都有疲憊的時候,無奈的時候,尤其是在別人狂歡的時候,自己的世界卻是安靜的,孤獨的,很希望自己的身邊也出現歡聲笑語,不知道為什麼,明明不是一個人,但是卻總感覺到孤單,心裡總希望也像別人一樣,走在路上,身邊能有一個溫暖的陪伴,一起有說有笑,不知道從什麼時間開始,你們之間的說話慢慢變少了
  • 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
    是的,不一定就是離婚,才代表婚姻走到了盡頭。就像我從一位已婚女性口中聽到的:「我不想再管他什麼了,也不想他管我什麼了,只要能按時往家裡交錢,我可以當沒有他這個人的。」那麼當婚姻走到盡頭了,都會出現哪些徵兆呢?當婚姻出現四個徵兆,也算是走到盡頭了!1、不再有交流。哀莫大於心死,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死心,沒話說、不願說、懶得說,甚至就連吵架都懶得吵,這樣的婚姻就已經只剩下形式了。
  • 沉默是一種力量的積澱;沉默是一種修養的體現;沉默往往勝於雄辯
    沉默是一種力量的積澱;沉默是一種修養的體現;沉默往往勝於雄辯。(開門見山+排比式開頭,將話題闡述的簡潔而又深刻!)小時候,媽媽給我講了一個寓言,告誡我做人不要太張狂,沉默是金。寓言是這樣的:「在(有它是病句,刪去。)
  • 當代人,為何越來越沉默?
    也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在與其他國家的人交流時,「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這往往會給交往帶來很大的麻煩。而除了語言本身帶來的障礙,還有很多人,他們選擇了「沉默」。沉默本身其實就是給交流設置了「障礙」。越長大越發現,沉默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的選擇。並不是我們不能說了,我們依然能發聲,只是很多時刻,我們喪失了去說、去傾訴的欲望。原本作為大人的我們,按理來說應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才是。以前在學校裡、在家裡,因為我們「小」、我們「不懂」,所以我們說話並不會得到很多重視。
  • 顏強專欄:大多數黑人都在沉默 但斯特林並沒有
    川普將「沉默的大多數」,指向哪些在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後,選擇聲音迴避的美國社會主流,但真實的西方世界裡,大多數少數族裔,在弗洛伊德事件前,都被迫或主動地保持著沉默。 這一波反種族歧視,成為了世界性風潮,各界人士不斷發聲時,斯特林的發言仍然特別。他不是泛泛表態,他有具體指向,瞄準的就是自己從事的職業體育。
  • 《狼殿下》:讓一個人變得沉默的,往往是因為撐起了心上人的世界
    又是個自由奔放的心,你無所顧忌,因為你可以依靠的東西很多。電視劇《狼殿下》截圖假如沒有遇到馬摘星,他或許就真正地成為了那個徹底改變之人,那些冷漠的背後再無溫柔,心也會變得更加的狠絕,因為自己無論想活成什麼樣子最後的結局都是死亡,一個沒有希望之人
  • 一個死心的女人,會說這幾句話,變得越來越沉默
    作為女人,愛一個人,是因為動了心;不愛一個人,是因為寒了心。一棵樹,葉落了,來年的春天,還會再吐綠,但是一顆心冷了,就再也暖不回了,因為心死了。一個死心的女人,會說這幾句話,變得越來越沉默。1.「你走吧」,看到他,就很討厭,直接趕他走,眼不見為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