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背後,是一個人的情緒走到了盡頭,當一個人從原來的有說有笑,變成後來的越來越沉默,只能說明他「變心」了,變心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受傷了、看透了、看淡了、無奈了、成熟了、失望了……等等。
這時的他,狀態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那句話一樣「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人微言輕
當一個人在公司沒有地位時,他通常是不會說太多話的,因為他的話沒有分量,說了也不會有人聽,與其自找沒趣,還不如閉口不言。可能他也想像其他人一樣口若懸河、天花亂墜、誇誇其談,但是他不能?
因為身份決定了地位,地位決定了話語權,坐在什麼位置上就說什麼話,一樣的話,分誰來說;一樣的事,分誰來做。斤兩不同,說服力自然也不同。
就像一句話說的「你沒權沒勢,說的再有道理都像是放屁,你有權有勢,即便放屁也有道理」,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屁股決定腦袋,再決定嘴巴。因為沒權沒勢沒地位,於是他只好沉默無聲、修閉口禪了。
2、心受傷了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當一個人心受傷了,任何與之有關的事情,他都會選擇視若無睹、充耳不聞、不管不顧,面對曾經在乎的一切,他現在都不會往心裡去了,因為不在乎、不值得、不想說。
這種狀態在職場中有兩種情況,一是嘔心瀝血的工作成果,被領導說的一文不值、全盤否定。二是厭倦了職場中的爭名奪利,即便有意避開,卻也被傷及無辜。心累了,以致於鬱結成傷,沉默就成了最好的解藥。
要知道這個世界,最寒冷的不是冬天,而是被傷過的心,冬天過後還會迎來溫暖的春天,但心涼透了,就再也捂不熱了,一個人,一旦寒心了,不會嚎啕大哭,也不會歇斯底裡,只會變得越來越沉默。
3、明哲保身
在職場中,同事與同事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關係都是很微妙的,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職位競爭、利益糾紛、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因而在說話上面要尤其注意,有時候可能你無意中的一句話,就得罪了人,或者被不懷好意之人加以利用,然後無端給自己招來了禍患。
老話講「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就是這個意思。很多時候,飯可以隨便吃,但話不能隨便說,說錯了就會惹禍上身,甚至於招來滅頂之災。即便是那些明星大腕,如畢姥爺、仝同學、黃某生……等等之類的牛人,不也栽在說話上面嗎?
有些人正是因為看清了這個事實,所以才閉上嘴巴保持沉默,他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以免自找麻煩。
4、無奈之舉
很多人之所以越來越沉默,是因為對人生感到無力和無奈,眼裡看著逐漸老去的父母,腦子裡裝著亂糟糟的事業,心裡藏著不可能的姑娘,胸膛裡盛著遙不可及的遠方……每天一睜開眼,周圍都是需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一個他可以依靠的人。
在這種生活、工作、家庭、夢想的多重壓力之下,他沒有過多選擇的權力,即便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和狀態,即便看不慣周圍的人和事,依然要違心的陪著笑臉、曲意迎合,漸漸地他的身和心剝離了,於是他變得越來越沉默,緘口不言,暗自承受。
他非常明白,與其跟不懂自己的人言說,還不如一個人在孤寂中沉默,因為說了也等於白說,別人不僅不會同情你,反而還會在心底暗自慶幸,甚至於在你的傷口上撒把鹽。這時,還不如在沉默中消化痛苦,在痛苦中強大自我。
5、激情退卻
每一個初出茅廬的人,都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和激情的,他們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有探索一切的勇氣,期待著在這個世界大展拳腳,開拓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然而在經歷了人心險惡、世事磨難、現實打擊之後,他激情退卻,開始變得安靜和沉默起來。
以前他的態度是,攻必克,戰必勝。現在他的態度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前他的態度是,有快樂說出來大家一起分享,有痛苦吐出來大家一起分擔。現在他的態度是,大家都知道的何必再提,大家不知道的不能去提。
只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斬盡了所有銳氣;歲月是塊磨刀石,磨盡了所有稜角。這個世界,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都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後,變得越來越沉默。
6、徹底失望
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悲莫過於無聲」,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徹底失望的時候,他的心也就慢慢死了,他就再也沒有表達的欲望了,因為多說無益,浪費唇舌,他選擇沉默,其實是一種無聲的吶喊和反擊。這在職場中通常有兩種情況:
一是公司領導對他的承諾一再不兌現,一直是畫大餅忽悠,開空頭支票,起初他還抱有幻想,但被欺騙的次數多了之後,他漸漸認清了現實,徹底失望了。
二是公司沒有發展,要麼是領導的不作為,要麼是受環境的限制,又或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他對未來一眼就能看到頭,而公司依舊沒有任何動作,只能混吃等死,於是他徹底失望了。
結語:
人為什麼會變得越來越沉默?我非常贊成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的一句話: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就是,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我漸漸明白,人終究會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個人,也終究會變成,那個沉默的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