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戴上「沉默面具」,逃離荒誕世界

2020-12-22 千經不盡理復來

今年距離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響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別的方式,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麼樣,還會不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

毫無疑問,會有更多的人喜歡王小波的作品。而現在這種特立獨行的頭腦在這個時代仍然是稀缺品,有趣的靈魂依然只能沉默獨行。《沉默的大多數》是作者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個體"的眼光來反觀社會的"群象"。縱觀全文,作者一直在強調"沉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從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作者對"自由"表達的渴求。

一、沉默是適應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

1、沉默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作品中說到:「沉默有自己的語言」。當一個人開始沉默著自己生活,每天說話很少,除過必要的交流之外,幾乎很少說話。別人會以為是其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沉默是一種倔強的自我保護。

成年人的沉默,是從一個個暗自傷神開始的,有些事自得其樂,有些事滿是傷痕。不是所有的話都適合說給別人聽,有些話默默藏在心裡自己知道就好。逢人只說三分話,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私人空間。自己的生活,用不著整天向別人匯報,其實,別人不一定都會關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事說給別人聽,讓別人承受的,可能是一絲不安和分心,原來快樂的生活,多了不該有的憂愁。儘量不打擾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是對別人最低的尊敬。

別人生活平靜,自己活的也坦蕩。我們只是在更適合自己的狀態過好每天,不影響別人,也盡力讓自己保持最好的樣子。沉默,有時候是對自己最安全的保護,溫暖著自己薄弱的心靈。

2、沉默是一種成熟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其作品中提到:「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沉默,是一種堅強且成熟的生活方式。歷經一些艱難歲月的人,姿勢不再那麼張揚,語氣也漸趨平和,態度明顯和善不少。這並不是沒了銳氣,而是少了張狂和輕浮的氣息。

內心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歡講述自己的故事。沉默,是他的個性。沉默,是一種對生活負重的堅強。少說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踐行。人生就是當你開始思索人生是什麼時,你已經成熟了。

二、在作者的筆下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沉默」

說起沉默,現實生活中的人在會遇到無力去反駁的事情時,大多數就會選擇沉默。或是受到了委屈,不能找人傾訴,也選擇了沉默。王小波把沉默的人之所以如此歸於三個原因:一是沒能力、沒想法去支持發言,抑或沒有機會或爭取機會的決心;二是心中藏著諸多隱情,多數場合中不便發言;三是因本就不愛說話,這部分屬於不分場合閉嘴的那一種。

1、無法與現實抗爭所以選擇沉默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這是王小波在對沉默最直接的表述。 成年人的世界沒什麼是不容易的,終於到了小時候想成為的時候,但是卻極力想回到小時候。當父母需要你時,你除了淚水一樣沒有;當孩子需要你時,你除了心酸一樣沒有;當愛人需要你時,你除了無奈一樣沒有。

這個時候才明白,你一無所有怎麼能撐起一個家。面對家人、愛人、孩子的需求,你除了沉默,你一樣做不了。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崩潰,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但是內心卻充滿了消極、自責。無所適從的人們只能用沉默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崩潰。

2、不在不合適的場合發言所以選擇沉默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所以暗下決心保持沉默。他經歷了兇殘暴烈的特殊時期,感受了貧乏虛偽的宣傳。特殊時期,各大派系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兩派爭論不斷,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而此時王小波一流則雙唇緊閉,一聲不吭,表現出強烈的堅忍態度,繼續朝著自己的內心世界行進。

過於荒謬和雜亂的外在世界,造就了拒絕交往堅守內在的人格。他們似乎覺得一切的外在世界都是沒有意義的。但這並不等於他們的內心世界都是虛無的存在,他們只是把更多情感投入內部而非外界。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是豐富多彩的,只是隨著對外界環境的牴觸和警覺,讓他們外表表現出特立獨行的性格。

這種人格也並非一無是處。反而他們注重內心生活的嚮往,儘量規避混亂的外部世界。他們十分看重理性思維的過程,傾向於科學和智力方面的追求。事實上,很多藝術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是此類人格。他們有時對社會有不贊同的態度,更願意在內在世界中發掘自身的創造力。

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天真無邪的孩子,只是不願意接受世界的醜陋,用沉默把自己藏起來。這也是他們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3、本性使然所以選擇沉默

有些人就喜歡這樣,即使在交往中受到了別人的誤解,自己受了委屈,第一反應是我要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錯了,想了想自己沒錯然後也懶得和對方辯解了。後來這部分人就變成了懶得說話,始終保持沉默。但在生活中這種人很容易被別人當做撒氣包或是當槍口用。

其實這也未必是壞事,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你的強大一定是傷疤越來越硬,而不是盔甲越來越厚。心中明之千萬事,自然悟出所有理,一切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就不會和他們計較了。

其實表達也是一個好東西,因為表達某種程度就是澄清一件事情的方式,可是很多事情是澄清不了的。就像說一件事情是對的道理一樣,對的理由和答案只有一個,錯的確實無數個。澄清一件清白的事很難。所以慢慢人們都變成了不矯情,不解釋,懂自己就好了的那個人。

我們變成了活給自己看,證明給別人看就行了。這部分人的沉默在王小波看來:他們看淡了世間的種種,對不滿的事情漸漸喪失了發言的興趣,慢慢趨向沉默的性格。

三、適當的選擇沉默不失為一種學習

讀王小波的語錄,體會到原來沉默還真是如他所說的一樣,在很多時候沉默需要學習。

1、只有閉嘴了,才會靜下心去聽別人說

海明威說: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這也是一種沉默。說話的人就是當局者迷,而沉默的人就是看清事實所以旁觀者清。我們為人處世,很多時候,自身就是在迷局中,無法理性的當個旁觀者,所以很難做到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一件事。

當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去看一件事時候,我們就會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性,但這些也只有我們學會了在適當的時候閉嘴,學會了沉默,才看清,才學會戴沉默的面具。

2、沉默是充實自己的「良藥」

一個人一旦開口了,他的語言就會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更會讓別人抓到把柄,更會很容易得罪人。甚至有時候你開口了,說話了,很多語言別人不理解,我們還要花更多時間去做解釋讓他們理解,這也是即使開口了還是會感到很空虛。開口了難免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浪費很多重要的時間,所以還是選擇做沉默的自己反而會感到充實。

所以說學習沉默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一件難事。魯迅曾經說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發。而當一個人開始沉默了,他肯定有了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爆發。那麼我們為什麼而沉默,我們沉默去幹什麼?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一個結果?這些都是值得去考慮的。

四、結語

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迴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王小波的文字一路衝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對於沉默的思考發人深省,細讀經典可以讓人們在物慾橫流,快節奏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應該如何過沉默的生活?沉默或許是一種策略,或許是得不到共鳴,也可能是出於恐懼或無可奈何,有時也是一種軟弱。沉默與否,是個人的權利,但遇事時也不可一味失語,否則便是是非不分。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沉默其實也是內心自由的一種表現,所以學會沉默,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三教九流》

《南京大屠殺全史》

《美國自由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荒誕的故事,折射出的人心的脆弱
    動漫電影《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帶有奇幻色彩,通過人與貓的互換看這個世界,逃避不能解決事情,雖然痛苦還是要直面現實。戴上面具,自認為是一種保護,掩蓋內心的脆弱不堪與千瘡百孔。因為生活的難言之隱,又有多少次荒誕的想過要變成什麼飛禽走獸,甚至不在乎變成什麼,只要不再變成人都可以。
  • 《沉默的大多數》:比罪惡更可怕的是沉默
    前段時間又把他的《沉默的大多數》翻出來,還有一些隨筆和給其他書寫的序和跋。作者簡介:王小波,當代著名學者、作家。生前代表作品有《沉默的大多數》《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卡夫卡」。王小波曾說,「我以寫小說為主業,但有時也寫些雜文,來表明自己對世事的態度。」他的雜文語言犀利,角度新奇,讀來確實是非常過癮。
  • 沉默的大多數:一個人越來越沉默,是因為心走到了盡頭
    有些人正是因為看清了這個事實,所以才閉上嘴巴保持沉默,他不是不說話,而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絕對不說」,以免自找麻煩。他非常明白,與其跟不懂自己的人言說,還不如一個人在孤寂中沉默,因為說了也等於白說,別人不僅不會同情你,反而還會在心底暗自慶幸,甚至於在你的傷口上撒把鹽。這時,還不如在沉默中消化痛苦,在痛苦中強大自我。
  • 《沉默的巡遊》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越長大越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確,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但可以與人訴說的不足二三。東野圭吾的最新代表作《沉默的巡遊》就講了一個無法訴說的」委屈「。在無奈的沉默中一個人面對不堪的現實。在內疚和自責中日復一日的煎熬。那些沉默中忍受的悲痛別人能聽到的,可能不足事實的10%,看到的最多30%,能接觸到的也就可能60%,反覆思考後可能也無法理解100%。一千個人眼裡,一千個哈姆雷特,但這一千個哈姆雷特,都難以組合成一個真實的自己。世人皆有千百張面具,但還是希望,有人能認識面具之下的你。
  • 沉默的證人ost主題曲歌曲介紹 打破沉默完整歌詞分享
    沉默的證人ost主題曲歌曲介紹 打破沉默完整歌詞分享  《沉默的證人》是由雷尼·哈林執導,張家輝、楊紫任賢齊等主演的一部犯罪動作片,該片於2019年8月2日在中國內地正式上映。  最近,《沉默的證人》相關消息也是頗多,在眾多消息中也有網友十分在意該片的主題曲是什麼歌。那麼,電影《沉默的證人》主題曲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這些男人戴上了面具,然後徵服了世界!
    這些男人戴上了面具,然後徵服了世界!在電影裡面許多角色在經歷了某種挫折或者變故以後就選擇帶上面具掩蓋內心,下面的幾個男人,他們戴上了面具,變成了一個新的自己,一起來看看吧!2006年主演電影《V字仇殺隊》安東尼·霍普金斯出場影片:《沉默的羔羊》安東尼·霍普金斯,1937年12月31日出生於英國威爾斯塔爾伯特港馬格姆,畢業於英國皇家戲劇藝術學院,英國演員、導演、製作人。1991年,憑藉驚悚片《沉默的羔羊》獲得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95年,憑藉傳記片《尼克森傳》獲得第53屆美國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男配角提名。
  • 顏強專欄:大多數黑人都在沉默 但斯特林並沒有
    川普將「沉默的大多數」,指向哪些在喬治·弗洛伊德事件後,選擇聲音迴避的美國社會主流,但真實的西方世界裡,大多數少數族裔,在弗洛伊德事件前,都被迫或主動地保持著沉默。 這一波反種族歧視,成為了世界性風潮,各界人士不斷發聲時,斯特林的發言仍然特別。他不是泛泛表態,他有具體指向,瞄準的就是自己從事的職業體育。
  • 關於沈綺穎《流沙志》、《沉默的大多數》的一點思考
    關於沈綺穎《流沙志》、《沉默的大多數》的一點思考 2020-12-02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沉默,不代表沒話說
    《沉默的大多數》就是這樣一本雜文集,作者王小波以尖銳的文字對抗那些無人膽敢反對的虛偽,用犀利的語言反抗那些被大多數人奉為信條的無趣,大聲的告訴這個時代,何為思考,何為有趣。王小波說: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我開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麼,但我總得申明我的態度,所以就有了這本書——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數。
  • 父愛是沉默的,但你卻不能沉默!感謝他撫養了我
    父愛是沉默的,但你卻不能沉默!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冰心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由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給予我們愛的力量,只要在他們的保護下我們就能無憂無慮的成長著。母親的愛是溫柔的,細心呵護著我們;而父親的愛是沉默的,默默的支持、鼓勵我們。在我們的身邊,通常能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往往比與父親的關係要親密許多,對於母親,大多數人會很容易地對她說出「我愛你」。
  • 《暴裂無聲》: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作為普通觀眾,影片的調性與內在質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從某些優秀的演員的演技與整體狀態中反映出來,幫助觀者迅速甄別優劣。體現在這部影片中,宋洋和張保民可以說融為一體、互相成就,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你很難把這個山溝裡的灰頭土臉的啞巴礦工和一個長相俊秀的青年演員聯繫在一起,不僅僅是衣著裝扮的區別,那種底色如沉默羔羊一般的無力感但表露在外的野性的能量與氣性在人物身上融為一體,使角色形象真實可信,他沉默失語,卻也是個硬漢。
  • 《沉默的大多數》:不知全貌,不予置評,明辨是非,真誠善良
    文/一亭攖寧01《沉默的大多數》是王小波的一本雜文集裡的一篇,文集也以它為名。在書中,他多次提到蕭伯納的劇作《巴巴拉少校》,劇中,安德謝夫先生見到了平時很少見到的兒子斯泰芬。老先生要考較一下兒子,就問他能幹點什麼。
  • 《沉默的羔羊》:我心看世界
    這個世界本就如此,人們都會認為自己的自私是正當的,更不需要為此覺得羞恥。後面克拉麗絲在查看屍體的時候從屍體的嘴裡找到了一個只有在亞洲才會出現的蝶蛹,這成為了克拉麗絲後面破案的重要線索。當他要被轉院時的那一場戲裡,被戴上面具的漢尼拔用眼神和微張的嘴表達著自己內心所想,很像一個隨時準備出擊的惡魔。
  • 伊朗又一將軍被斬首,美國會終於不再沉默,給總統戴上「緊箍咒」
    這次讓美國國會再也不敢沉默了,兩院一致通過了一項限制總統發動戰爭權利的法案。給總統戴上了「緊箍咒」。 現在疫情在世界大爆發,美伊都是重災國,伊朗死於疫情的人數全球第二,美國的確診病例全球第二。在這個關係國家生死存亡關頭,本應停止一切武裝對峙,全力應對人類共同的敵人—病毒。
  • 上野千鶴子:慰安婦為何大多數事後都選擇了沉默?
    所以,雖然當時給美軍提供性服務的日本女性的人數是非常多的,但從戰後一直到現在,這部分女性一直都在沉默,沒有發聲。更為殘酷的是,在戰爭徹底結束後的多年間,這些在戰爭中受到性暴力的女性,她們所受的傷害一直是持續著的:首先,她們受到的是精神性的傷害;再者,就是伴隨一生的羞恥感。讓這些女性變成沉默共同體的原因,是她們所在的社會集體當中,社會文化在強迫她們沉默。
  • 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又見治癒日漫,你的那隻貓在哪裡?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熒幕上,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而人們也越來越以「鏟屎官」的身份為榮。這不,2020年6月18號的一部「貓片」在網絡上全球首映,又讓貓咪大火了一把——《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又名《無限》的日本動畫電影,充斥著日漫裡常見的元素,夏日、煙花、陽光,一如既往的清新與美好的感覺。
  • 沉默的真相一戰成名,沉默成懸疑專屬詞?帶沉默就一定是好劇嗎?
    2020年《沉默的真相》一度刷新國產懸疑劇評分榜,在豆瓣鮮有的9.2分成了《沉默的真相》真相拿下年度最佳的入場券。「沉默的」似乎也變得擁有魔力,引來眾多的追捧,這部最新網劇《沉默的證明》在廈門正式開機,但真的是帶上「沉默的」三個字及一年能成為年度好劇嗎?
  • 何半半:沉默的模樣
    魯迅曾言: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充實,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照片被拍下來,當下這些被包裹的世界,就成為了我怦然心動的寶物,它如俄羅斯套娃一樣,我好奇地一層層剝開來看,這種窺探的欲望,是同現實溝通和解的結果,也是攝影這種沉默媒介的魅力。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圖像直擊感官世界,我們瀏覽手機的速度,我們把控電視遙控器的節奏,我們建築亮化刷新的面貌,就在彈指之間。真正能讓人慢下來,沉默進去思考那麼一瞬間真實不容易。
  • 《沉默的羔羊》衍生劇《克拉麗絲》什麼時候播出
    《沉默的羔羊》衍生劇《克拉麗絲》發布先導預告,本劇將於2021年2月11日開播,將講述《沉默的羔羊》事件發生一年後的故事。  瑞貝卡·布利茲(《初代吸血鬼》《美少女的謊言》)飾演克拉麗絲·史達琳(電影版由朱迪·福斯特出演),她聰穎又脆弱,以優異學業成績畢業於維吉尼亞大學,成為一名FBI特工。她的勇敢像一道光,吸引著怪物和瘋子。
  • CBS將開發《沉默的羔羊》衍生劇《克拉麗絲》
    分別是新版《伸冤人》劇集和《沉默的羔羊》衍生劇《克拉麗絲》。CBS新版《伸冤人》這次由Queen Latifah主演,主角設定從鄰家大叔變為鄰家阿姨,繼續講述一個有著神秘過去並且身手不凡的阿姨幫助無辜平民的故事。《沉默的羔羊》的衍生劇《克拉麗絲》由阿歷克斯·庫茲曼和詹妮·呂美特擔任編劇和執行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