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距離著名作家王小波去世整整23周年。王小波的作品集影響了很多人,他以自己的寫作方式和特立獨行的頭腦,行走於這個世界之上。但是他向世界告別的方式,給這個世界留下一個巨大的問號,如果他還在活著?會怎麼樣,還會不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會不會影響更多的人?
毫無疑問,會有更多的人喜歡王小波的作品。而現在這種特立獨行的頭腦在這個時代仍然是稀缺品,有趣的靈魂依然只能沉默獨行。《沉默的大多數》是作者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以"個體"的眼光來反觀社會的"群象"。縱觀全文,作者一直在強調"沉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從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作者對"自由"表達的渴求。
一、沉默是適應生活的一種方式,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
1、沉默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作品中說到:「沉默有自己的語言」。當一個人開始沉默著自己生活,每天說話很少,除過必要的交流之外,幾乎很少說話。別人會以為是其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沉默是一種倔強的自我保護。
成年人的沉默,是從一個個暗自傷神開始的,有些事自得其樂,有些事滿是傷痕。不是所有的話都適合說給別人聽,有些話默默藏在心裡自己知道就好。逢人只說三分話,給自己留下足夠的私人空間。自己的生活,用不著整天向別人匯報,其實,別人不一定都會關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事說給別人聽,讓別人承受的,可能是一絲不安和分心,原來快樂的生活,多了不該有的憂愁。儘量不打擾別人的生活,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是對別人最低的尊敬。
別人生活平靜,自己活的也坦蕩。我們只是在更適合自己的狀態過好每天,不影響別人,也盡力讓自己保持最好的樣子。沉默,有時候是對自己最安全的保護,溫暖著自己薄弱的心靈。
2、沉默是一種成熟的生活方式
王小波在其作品中提到:「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沉默,是一種堅強且成熟的生活方式。歷經一些艱難歲月的人,姿勢不再那麼張揚,語氣也漸趨平和,態度明顯和善不少。這並不是沒了銳氣,而是少了張狂和輕浮的氣息。
內心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歡講述自己的故事。沉默,是他的個性。沉默,是一種對生活負重的堅強。少說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踐行。人生就是當你開始思索人生是什麼時,你已經成熟了。
二、在作者的筆下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沉默」
說起沉默,現實生活中的人在會遇到無力去反駁的事情時,大多數就會選擇沉默。或是受到了委屈,不能找人傾訴,也選擇了沉默。王小波把沉默的人之所以如此歸於三個原因:一是沒能力、沒想法去支持發言,抑或沒有機會或爭取機會的決心;二是心中藏著諸多隱情,多數場合中不便發言;三是因本就不愛說話,這部分屬於不分場合閉嘴的那一種。
1、無法與現實抗爭所以選擇沉默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這是王小波在對沉默最直接的表述。 成年人的世界沒什麼是不容易的,終於到了小時候想成為的時候,但是卻極力想回到小時候。當父母需要你時,你除了淚水一樣沒有;當孩子需要你時,你除了心酸一樣沒有;當愛人需要你時,你除了無奈一樣沒有。
這個時候才明白,你一無所有怎麼能撐起一個家。面對家人、愛人、孩子的需求,你除了沉默,你一樣做不了。這是一個人最大的崩潰,所以,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但是內心卻充滿了消極、自責。無所適從的人們只能用沉默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崩潰。
2、不在不合適的場合發言所以選擇沉默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周圍的世界太過荒誕,所以暗下決心保持沉默。他經歷了兇殘暴烈的特殊時期,感受了貧乏虛偽的宣傳。特殊時期,各大派系之間的鬥爭十分激烈,兩派爭論不斷,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而此時王小波一流則雙唇緊閉,一聲不吭,表現出強烈的堅忍態度,繼續朝著自己的內心世界行進。
過於荒謬和雜亂的外在世界,造就了拒絕交往堅守內在的人格。他們似乎覺得一切的外在世界都是沒有意義的。但這並不等於他們的內心世界都是虛無的存在,他們只是把更多情感投入內部而非外界。他們的內心世界其實是豐富多彩的,只是隨著對外界環境的牴觸和警覺,讓他們外表表現出特立獨行的性格。
這種人格也並非一無是處。反而他們注重內心生活的嚮往,儘量規避混亂的外部世界。他們十分看重理性思維的過程,傾向於科學和智力方面的追求。事實上,很多藝術家、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是此類人格。他們有時對社會有不贊同的態度,更願意在內在世界中發掘自身的創造力。
我們可以把他們看成天真無邪的孩子,只是不願意接受世界的醜陋,用沉默把自己藏起來。這也是他們自由自主的生活方式。
3、本性使然所以選擇沉默
有些人就喜歡這樣,即使在交往中受到了別人的誤解,自己受了委屈,第一反應是我要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錯了,想了想自己沒錯然後也懶得和對方辯解了。後來這部分人就變成了懶得說話,始終保持沉默。但在生活中這種人很容易被別人當做撒氣包或是當槍口用。
其實這也未必是壞事,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你的強大一定是傷疤越來越硬,而不是盔甲越來越厚。心中明之千萬事,自然悟出所有理,一切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就不會和他們計較了。
其實表達也是一個好東西,因為表達某種程度就是澄清一件事情的方式,可是很多事情是澄清不了的。就像說一件事情是對的道理一樣,對的理由和答案只有一個,錯的確實無數個。澄清一件清白的事很難。所以慢慢人們都變成了不矯情,不解釋,懂自己就好了的那個人。
我們變成了活給自己看,證明給別人看就行了。這部分人的沉默在王小波看來:他們看淡了世間的種種,對不滿的事情漸漸喪失了發言的興趣,慢慢趨向沉默的性格。
三、適當的選擇沉默不失為一種學習
讀王小波的語錄,體會到原來沉默還真是如他所說的一樣,在很多時候沉默需要學習。
1、只有閉嘴了,才會靜下心去聽別人說
海明威說: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這也是一種沉默。說話的人就是當局者迷,而沉默的人就是看清事實所以旁觀者清。我們為人處世,很多時候,自身就是在迷局中,無法理性的當個旁觀者,所以很難做到以旁觀者的心態去看待一件事。
當我們學會了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去看一件事時候,我們就會了解到這個世界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性,但這些也只有我們學會了在適當的時候閉嘴,學會了沉默,才看清,才學會戴沉默的面具。
2、沉默是充實自己的「良藥」
一個人一旦開口了,他的語言就會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更會讓別人抓到把柄,更會很容易得罪人。甚至有時候你開口了,說話了,很多語言別人不理解,我們還要花更多時間去做解釋讓他們理解,這也是即使開口了還是會感到很空虛。開口了難免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會浪費很多重要的時間,所以還是選擇做沉默的自己反而會感到充實。
所以說學習沉默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一件難事。魯迅曾經說過一句話,不在沉默中死亡便在沉默中爆發。而當一個人開始沉默了,他肯定有了奮鬥的目標,這個目標只不過是為了更好的爆發。那麼我們為什麼而沉默,我們沉默去幹什麼?我們想要得到什麼樣的一個結果?這些都是值得去考慮的。
四、結語
今天,那些陳腐的觀念碎屑卡在我們的腦迴路之間,消解不掉,又如鯁在喉之時,王小波的文字一路衝刷而下,帶著清明的反思、理性的認識、以及寬和的態度,沿著大腦的溝溝壑壑流淌過去,帶走不少沉渣,讓人的思維瞬間舒暢透亮。
他對於沉默的思考發人深省,細讀經典可以讓人們在物慾橫流,快節奏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應該如何過沉默的生活?沉默或許是一種策略,或許是得不到共鳴,也可能是出於恐懼或無可奈何,有時也是一種軟弱。沉默與否,是個人的權利,但遇事時也不可一味失語,否則便是是非不分。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沉默其實也是內心自由的一種表現,所以學會沉默,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三教九流》
《南京大屠殺全史》
《美國自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