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關於國乒大滿貫馬龍器材討論的對話在網絡上流傳,起因教練組認為膠海綿要硬一點,有利於提高擊球質量,但是馬龍卻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海綿不一定要往硬的方面走,軟海綿「弧線好啊」。
對這次老將的反駁,很多球迷都表示了理解和贊同,畢竟器材的選擇是因人而異的,馬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對的,值得其他運動員借鑑!
老將球迷都知道,桌球近20年來一直在進行著一系列改革,將38mm小球改為40mm,甚至40+mm大球,將粘套膠的有機膠水改為無機膠水,使進攻速度變慢,旋轉變弱,雖然有利於觀眾看清球,但對運動員身體素質、力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一般而言,海綿越硬的套膠往往能使擊球質量得到更大的提高,其中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梁靖昆——他在8月奧運會模擬賽時接受了劉國梁的意見,把平時海綿較軟的反手套膠也改成了和正手一樣硬,結果對拉時虎虎生威,把樊振東、王楚欽等人都拉下馬。
但是在馬龍看來,一味追求擊球的質量是不符合他自己要求的,畢竟他的打法和梁靖昆、樊振東等人有很大不同,很多球都是靠投籃來改變得分,而不是硬碰硬的實力戰、陣地戰,所以認為可以適當使用軟海綿。
事實上,早在二十多年前,桌球套膠就逐漸有向偏硬方向發展的趨勢,但當時世界上最強的選手瓦爾德內爾也劍走偏鋒,正、反手雙打都選擇了特別柔軟海綿套膠(中國隊一般都是貼反手),為的就是可以製造更多的不同旋轉,加強對球的控制,今天的馬龍和當年的老瓦又是何其相似呢!
運動員的打法因項目而異,器材的選擇自然也不完全相同。沃爾德內爾、馬龍都是靈巧型球員,雖然進攻質量可能不算最高,但兩人在球路上的計算卻極為精確,所以總能在最合適的位置擊球,此時要確保出售時要把握住,一味追求質量反而可能造成失誤。
當然,像梁靖昆、樊振東這樣的選手又有不同的要求,所以他們對器材的選擇也會不一樣,這很正常。所以,對於馬龍和教練組的這場爭論,大家有何看法?請把自己的意見寫下來,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