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器材,七分搭配」。儘管從理論上來說,底板和套膠都是可以自由搭配的,只要自己能夠適應並掌控,都不是什麼問題。但要想達到「人拍合一」,產生「1+1>2」的效果,還是需要花一些心思去做好器材的搭配。
然而桌球的底板和套膠品種繁多,自由搭配產生的組合是呈幾何級數上升的,假如以窮舉法去試錯,那試錯的成本將是球友們難以承受之重。因此,我們依據一些指導性的原則去嘗試搭配器材,就可以排除很多錯誤選項,少走很多彎路,降低試錯成本,以較小的代價搭配出符合自己期望的球拍。
下面是我根據自己這幾年燒器材總結出來的一些「無錯」搭配原則。所謂「無錯」,意指按照這些原則搭配出來的球拍不一定是最佳組合,但至少不會出現那種非常難打的情況。然後,在「無錯」的基礎上慢慢進行微調,就可以逐步接近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組合。
「無錯」原則之一:軟硬搭配,不走極端
「軟板配硬膠,硬板配軟膠」。這是一種「中庸之道」的思想,也被眾多球友廣泛認可。儘管它過於寬泛以致於操作性不強,被一些球友所詬病,但無論如何,這是器材搭配的一個大方向,儘量不偏不倚,就能少走彎路。
因為近年來桌球底板中廣泛加入了種類繁多的纖維,讓底板的結構層次變得更為豐富多樣,單純地使用「軟」和「硬」來定義一塊底板,已經顯得過於蒼白。因此底板的「軟」和「硬」更多的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是套膠的硬度是非常直觀的,大部分廠家都會貼心地標註出套膠的硬度,依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即可。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先定底板,後定套膠。如果你入手一塊底板,打起來覺得「軟」,就可以搭配硬一點的套膠;反之亦然。
「無錯」原則之二:跟隨主流,口碑為上
「金杯銀杯,都不如口碑。」一款經典的器材,之所以能夠經受住市場和時間的考驗,被球友們所口口相傳,那它各方面的性能定然是滿足了大部分球友的需求。對於大部分的球友而言,只要自己的打法風格不是太過於劍走偏鋒,那麼選擇主流的器材,至少不會與自己的打法「屬性相剋」。
比如球友間口口相傳的「內置968,外置VIS」、「正手粘套、反手澀套」等,都屬於主流搭配的原則,都具有不錯的參考價值。雖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上」,但在乒器的領域裡,大多數人的選擇,往往才是正確的選擇。
「無錯」原則之三:偶像為引,適當降級
如果你有特別喜歡的球星,或者自身的打法風格與某位球星相似,那麼就以那位球星手中的乒器為標杆,向它看齊即可。畢竟球星手中的乒器經受住了大賽的實際考驗,性能絕對是業界頂尖的。更何況還有偶像光環的加持,為了信仰也是值得入手一塊的。
但球星使用的器材大多數為特製器材,加上明星代言的溢價效應,價格不菲。同時還需考慮到明星球員與自己在技術水平上的實際差距,因此可以考慮適當將器材適當降級,以達到與自身技術水平相符的目的。
以馬龍的乒器為例,他的乒器搭配是紅雙喜特製底板W968+正手NEO藍國狂41.5度2.1mm(馬龍特製)+反手NEO國狂37度2.1mm(馬龍特製)。進階版的降級搭配可以考慮:底板狂飆龍5/狂飆龍5X+正手NEO藍省狂40度+反手NEO省套37度。還有高性價比版的降級搭配可以考慮:底板博芳碳/博芳碳X+正手普狂39度+反手37度柔。其餘球星的都以此類推、舉一反三。
實際上很多省隊的小隊員也是這樣的乒器搭配思路,如果你的技術水平沒有超過省隊的隊員,那麼這樣搭配出來的乒器應該是可以滿足你的需求的。當然,若是家裡有礦、不差錢的小夥伴,也可以直接照單全收,畢竟,「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
「無錯」原則之四:「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所謂兄弟同心,就是指同一品牌的底板和套膠搭配,基本上都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這個事情也很好理解,因為器材商開發器材的時候,不管是出於成本還是銷量的考慮,都會基於自家旗下的產品進行研發和測試。因此,使用自家品牌旗下的兄弟器材相互搭配,效果基本上不會差。
比如:前面提到的代言紅雙喜的馬龍,還有代言蝴蝶的波爾、張本智和,代言VICTAS的丹羽孝希、皮切福特等,使用的都是同一品牌旗下的底板+套膠組合,而他們的成績也充分反映出了乒器的實際性能。
「無錯」原則之五:內置配粘,外置配澀
其實這個原則更嚴謹的說法是整體形變強的底板搭配粘性套膠,局部形變強的底板搭配澀性套膠,一般而言會有更好的效果。但總體而言,整體形變強的大多是內置纖維底板;局部形變強多為外置纖維底板,為了簡潔好記,就將其歸納為「內置配粘,外置配澀」了。
整體形變強的底板更像是一個大彈簧,手感軟彈更具有澎湃感,但是相對而言更不易控制好,因此需要搭配紮實硬粘的套膠來進行調和。而局部形變強的底板則手感更為通透硬脆,易於借力打力,搭配一體性更好速度更佳的澀套,可以減少出球的遲滯感。
但隨著器材商制板工藝的不斷改進,內置底板與外置底板之間也在相互取長補短,兩者之間特點的界限逐漸模糊,內置底板越來越像外置,外置底板越來越像內置的情況越來越常見,甚至還出現了一面內置一面外置的異質結構底板。或許這條原則,在不久的將來就不再適用了。
以上都是我自己燒器材的一些個人體會,僅局限於自己接觸和使用過的器材,觀點僅供參考。希望對球友們能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