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魯迅先生的一些評價

2020-12-19 小丸子的家常料

千年來,魯迅先生在天國之下,只有這一個。也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沒有人比得上他了,他是偉大的、崇高的、空虛的英雄戰士、思想先驅和文學巨匠。橫眉冷眼旁觀,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他的人生寫照。

想念魯迅,敬畏魯迅。他同革命人士和仁人志士一樣,對祖國充滿著熱情的感情,對人民充滿著關懷和期待。潑辣的筆觸,機智犀利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舊社會黑暗的腐朽,並做出了有力的回擊,筆下的文字,正是魯迅先生直截了當的攻擊,毫不掩飾,敢說敢罵。

一切詆毀、謾罵、諷刺魯迅先生的人,都是些惡棍、奸險之徒,他們不擇手段,把魯迅當作強敵,但這並不能改變他們的墮落和卑鄙。魯迅是一個對中國落後和麻木的人民深感憂慮的人,他深知封建禮教的毒害,也知道愚昧迷信的後果,可以說,最了解中國社會現狀的人,就是魯迅先生;最了解中國人的缺點和惡習的人,仍然是他。事實上,像阿 Q,閏土,祥林嫂,就是我們萬千大眾的一個縮影,當然,也有捨生取義的英雄豪傑,他們捨生取義,捨生取義,總之,讀魯迅的小說和文章,就是在領悟和感悟了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之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偉大的魯迅先生,與億萬中國人民同在,他的名望和功績,萬世流芳,千秋不滅,他的思想文化,將為新中國化指明方向,點亮險惡不平之處,指引我們中華兒女,奮進前進…!

在中國,魯迅是大文豪,是骨頭最硬的文化人物。在中國知識分子中,魯迅是敢於突破封建舊觀念束縛的一代先鋒。其可貴之處在於敢於面對權勢,敢於正視生命中的殘酷與血腥,敢於面對時弊,敢為天下先。魯迅精神是鐵骨錚錚的民族性!

一面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旗子是關於方向的,旗子是關於走向的,旗子起著領導和指揮作用!從科學的進化論到民族論、鬥士論,乃至最終成為偉大的革命家,魯迅先生不管是思想軌跡還是文化脈絡都十分清晰,從東渡扶桑求醫求學,到後來棄醫從醫,他的思想都經歷了激烈的碰撞與鬥爭,醫只能醫民之肉,而不能喚醒人民的精神,精神的麻木與衰敗將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的走向,毫無疑問,他的選擇是對的,「五四」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他樹起的這面旗幟,無疑站在了新文化主戰場的最前沿!

撇開第一部影響世界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不談,那一篇篇似槍似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雜文小品,實在無人能及,就是這樣一點值得當時及後世文人學習!

一個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這樣看來,魯迅先生不只是一面旗幟,不只是新文化運動的方向,還是這個陣營裡的大將、大將、猛將,怎能見得?還用他的話說呢!

由第一本雜文集《熱風》到最後一本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由《吶喊》自序到《仿徨》全集,由《中國小說史略》到《兩地書》等近千萬字的文學巨著,由《吶喊》自序到《仿徨》全集,誰也無法比擬他在新文化運動主戰場上的輝煌戰功。沒有!雖然他罵過很多人,也罵過很多人,但但凡被他罵過的人,大多都成了歷史的罪人和人民的公敵,在他面前,在他背後,都擺出了兩副嘴臉,看來他罵得對,罵得對,也是別有用心,自取其辱!

相關焦點

  • 魯迅先生對清朝的評價,殺盡了中國人的骨氣廉恥
    我們看看魯迅先生是如何評價清朝這個啥也不是的朝代的?魯迅先生曾說:「滿清之於中國,殺盡了中國人的骨氣廉恥,再輔以殘酷的文字獄和高壓的民族歧視政策,以數百年之力打造了一個奴性十足的奴隸民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評價:「乾隆時期的文字獄是馳名中外,譽滿古今,乾隆的殘忍陰毒已經達到了變態的程度!吹毛求疵、穿鑿附會、捕風捉影,動輒株連全族。"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時至今日,卻有人否定作為革命家的魯迅,把他包裝成所謂的「自由主義者」。對於這種論調,我們不妨引用瞿秋白是怎樣評價魯迅的,就十分清楚了。瞿秋白在給他選編的《魯迅雜感選集》寫的序中,詳盡而深刻嚴謹地評價了魯迅雜文和魯迅其人,他把魯迅雜感所體現的革命文藝最寶貴的精神內涵概括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韌」的戰鬥;反自由主義;反虛偽的精神。
  • 魯迅先生的故鄉你去過嗎
    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有個二弟叫周作人,三弟叫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魯迅先生這一生以他的文章為名寫出當時處在封建社會和強權政治的統治下的階級力量要下寫的在的,在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
  • 魯迅《野草》裡的一些思考
    最近終於讀完了魯迅先生所作《野草》,裡面的故事大都是讀得懂的,也有一些是比較難以消化,也許這就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讀書不多的我只能讀些白話文。 從魯迅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做翻譯的時候,有人詆毀他,他做文章的時候,有人批評他,還有一些道貌岸然的君子說他壞話,而他也瞧不上一些人隨便拽幾首詩歌就變成了詩人,隨便寫幾篇無病呻吟,就變成了作家等等。梁某秋也曾往魯迅身上貼熱度,批評他,但魯迅根本不鳥他。
  • 七下語文3.回憶魯迅先生(節選)預習指導:你想像不到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想到魯迅先生,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張嚴肅又莊重的照片。照片中,他的眼神總是那麼深沉又冷峻,堅定地凝視著遠方……然而,光是看照片,你會想到魯迅先生其實也是個溫情的人嗎?三、寫作背景1934年11月蕭紅和蕭軍到上海,與魯迅相識,並常到魯迅家做客,向魯迅請教。魯迅特意將兩人介紹給茅盾、胡風等左翼作家。這些人後來都成為蕭紅的好朋友,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產生一些影響。魯迅和許廣平不但在創作上指點他們,還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
  • 魯迅先生的作詩功夫,也很了不起,感受一下這些名詩名句的力量!
    毛澤東同志曾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相對來說,我們對他的文學作品中小說、散文、雜文更熟悉一些,對魯迅先生的詩作就了解的相對少些。其實,魯迅先生的詩歌作品也有40多首,並且,有許多是難得的佳作。
  • 重讀魯迅|《故事新編》:魯迅先生的幽默、想像力和懷疑精神
    提起魯迅,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先生那張熟悉的臉:又硬又黑的短髮,濃密的鬍子,身穿長衫,手中或拿著筆或捏著一根燃燒的香菸。在黑白色的照片裡,魯迅先生的目光永遠望向遠方,那樣的莊嚴,那樣的深沉。我似乎從沒見魯迅先生笑過?
  • 魯迅對《紅樓夢》的高度評價
    紹興是名士之鄉,袁宏道曾經這樣評價紹興:「船方革履小,士比鯽魚多。」陸遊、徐渭、秋瑾等人都是紹興名士的代表人物。魯迅身上也有一種名士氣,他清高正直,性格有稜有角。「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的夫子自道。木心曾經這樣評價紹興:「有骨的江南當看紹興。」魯迅就是一個具有魏晉風骨的人。因此,魯迅也就特別能夠體會《紅樓夢》的情感內蘊。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而已集》中的《答有恆先生》在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殘酯屠殺共產黨人的同時,記述了自己進化論思想被現實轟毀的經歷,是研究魯迅先生思想發展的重要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既是對現實而發,也為對古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三閒集》是魯迅先生1927年至1929年三年間所寫雜文的結集。收入雜文34篇,末附1932年作的《魯迅先生譯著書目》。
  • 六年級第26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筆記,感受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
    魯迅三弟周建人的大女兒。魯迅逝世時,她才十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周曄回憶伯父的文章,寫於魯迅逝世九周年(1945年)。2、寫作背景:作為魯迅的侄女,周曄從小親身感受到 魯迅的關愛和愛護,親眼看到了魯迅關心勞苦大眾,熱愛勞動人民,勇敢地與反動勢力做鬥爭。這些事情都深深感動著周曄,她長大後更是經常懷念魯迅。
  • 《魯迅草木譜》:那個鐘愛花草樹木的魯迅先生
    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寫下了「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確也象緋紅的輕雲」這一描寫櫻花最經典的比喻句。魯迅一生熱愛博物學,更鍾愛樹木花草。其筆下的樹木營造了特殊的意境,透露了魯迅的內心密碼。2020年6月,學者薛林榮的隨筆散文集《魯迅草木譜》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魯迅草木譜》以花草樹木為切入點洞悉魯迅的內心世界,力求發現一個有血肉、有溫度、有人情的魯迅。
  • Q版魯迅先生簡筆畫教程,可愛成這樣的魯迅先生你肯定沒見過!
    無論是那個一波三折的祥林嫂,還是那個潦倒不堪的孔乙己,又或是那個只知精神勝利的啊Q……魯迅先生的筆下塑造了太多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作為讀者,我們看得唏噓不已,作為讀者,我們不由得感慨起先生那棄醫從文的奮世的氣魄!
  • 這裡保留著醫學生魯迅的聽課座位:在仙臺尋蹤魯迅和藤野先生
    魯迅對此不甚滿意,後來在仙臺醫專老師藤野先生的勸告下,「搬到別一家」去住了。青年魯迅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故又稱藤野九郎。他對魯迅從生活到學習給予很多的關心,還幫助魯迅用紅筆仔細修改他所抄的講義和課堂筆記。魯迅先生心存感激,於1926年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寫下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我就讀時的中學教科書裡收集了這篇名文。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奧,那個中等生
    可是你們可知道其實作為近現代大作家的魯迅其實在青年時期也沒有被他的老師重視,他在日本留學期間藤野先生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讓他永志難忘,但是對於藤野先生來說魯迅卻只是千萬學生中的一個,而且在別人對他問起魯迅的大名之時,藤野先生居然不記得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如今,我們讀魯迅先生的作品,仍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懷魯迅,先生遺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
    這麼多年,我們評價魯迅,爭論魯迅,抑或頌揚魯迅、詆毀魯迅,都似乎已經跟魯迅本人沒有太大關係。——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完成了一個戰士的使命之後,最終沉沉睡去,「管他冬夏與春秋」。我們現在談魯迅,總覺得談不太明白,仿佛中間隔了重重簾幕:詆毀他的人,挖空心思把他塑造成一個面冷心冷的人;頌揚他的人,不遺餘力地把他捧到神壇上。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結局如何?
    在魯迅一生各種「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文字裡,《藤野先生》卻是充滿記憶溫情的一篇。1926年10月,已是廈門大學國文系教授的魯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寫下了這段求學日本的青春時光,看似平淡的敘述裡,滿是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深情懷念。那些藤野先生認真為青年魯迅「改講義」的橋段,那張寫有藤野先生「惜別」二字的照片。
  • 讀《朝花夕拾》:童趣與溫情,發現不一樣的魯迅先生
    這本書的第一大看點,不僅僅是它寫實的文字,更因為是魯迅先生第一人稱寫的童年記憶,是了解魯迅其人的第一重要資料,將先生的童年青年成長曆程娓娓道來,也記錄著他各個時期或青澀或成熟的思想和看法。我們也跟隨魯迅先生,結識了一些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物,比如範愛農,比如藤野先生。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讓他永志難忘,60歲藤野卻問:魯迅是誰?
    20多年後,曾經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已經成為了大文豪在他的文章中,他回憶了與藤野先生先生的七次談話。當巖波書店計劃出版該文集的日文譯本時,文集裡面最初沒有包括藤野先生的文章,之後在魯迅的要求下增加了它。出版前,魯迅寫信給日本文友山本初枝,再次向她描述了藤野的情況,委婉地表示要她幫忙打聽她以前的導師的意圖。
  • 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後來怎麼樣了?被自卑隔閡的友誼
    就在退學之後的第二年,他寫了幾篇古文,包括《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和《摩羅詩力說》等,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章,現在的評價都非常高。但在當時,根本沒人理會他這些文章。 年輕的周樹人有一肚子話要對中國人講,但處處碰到的是牆壁。